手机报繁荣背后所暴露出的发展隐忧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7-08-22 09:23: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手机报繁荣的背后,越来越显示出与其他颇受用户欢迎的无线增值业务的差距,也越来越暴露出手机报发展的隐忧。

第二页

隐忧之二:盈利模式之惑

从目前手机报的实践看,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赢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赢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

靠彩信定制和WAP网站浏览手机报收入微薄,例如浙江手机报发展到10万用户,对移动而言单纯靠彩信数据量,一个月的收入尚不及其他业务一天的收入。而且即使如此微薄的收入还要由报社、SP和运营商三家分成。

全国性手机报基本上订阅费约15元/月,订阅收入中国移动占40%,SP占42%,报社仅占18%。地区性的手机报推广和发送的成本要比全国模式下低很多,订阅费用一般在5~8元/月之间,在订阅收入的分配上,广东为五五分成,在浙江报社与移动是四六分成。而目前全国性手机报刊共有10家左右,用户总数仅约40万,其中绝大多数为免费赠阅,付费用户比例很小。相比之下,区域发行的手机报用户较多,比如广东省手机报用户约150万左右,浙江手机报的订阅用户超过10万。即使这样,手机报的收入仍然是杯水车薪,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产业链各方显然缺乏继续开发手机报的动力。

对于手机报广告而言,现阶段的发展也受诸多因素限制。用户是否愿意接受广告?广告的收发费用由谁承担?由于手机用户和运营商之间是商业合作关系,如果以传统的形式在手机报上作广告,肯定会遭到用户的抵制。所以,从理论上说,手机是一个精准营销的广告平台,但其实际效果如何尚有待市场检验。手机报广告仍是不确定的收入来源。

手机报盈利模式不清,甚至亏损经营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手机报依附于报业集团的供养,没有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缺乏内在的盈利驱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意识淡薄,市场竞争观念差,甚至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盈利模式模糊。同时,手机报的依附状态也使自身的独立运营受到限制,难以挖掘自身潜能。

手机报只有在基于高度整合的数字内容平台开发的各种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的强力支持下,才能成为新型产业链上的盈利点,而这一点正是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最大难点。

手机报盈利前景仍然迷雾重重。

隐忧之三:分众化、个性化服务路途遥远

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进而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互动性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手机媒体高度的便携性还带来了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手机是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

手机媒体的这些特征要求手机报需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手机阅读要求制作者按照手机媒体的特点去开发选题,策划内容。同时在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上形成新的风格,整合图片与文章的内容、结构,以适应那些通常处于移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的读者。

但是,目前运作的手机报,很少甚至没有原创内容,大部分只是把报纸内容经过选择、压缩再翻版到手机上,而报纸形式、文章长度甚至语言习惯并不符合手机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至使手机报陷入“同质化”的泥潭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最终降低手机报纸的市场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为此,专家认为,在目前强调“内容为王”的媒介产品竞争时代,内容同质化无疑将是手机报纸发展的死穴。虽然受众在使用手机报纸时享受到了一定的便利和自主性,但求异、求新的需求心态会最终使人们厌倦,甚至抛弃不能带来适应手机传播特色的手机报。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