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创新解密 用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 | 编辑: 杨雪姣 2007-10-11 09:52: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二页

技术转化就是指如何高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是众所周知的困难环节。很多像英特尔一样的企业,由于部门分工明确,核心研究机构常专注于前沿研究工作,产品部门负责具体产品开发--如此,在研究成果从技术产品转化的过程,效率成为首要问题,进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在此阶段夭折。这在产品开发周期图上被形象地称为"死亡谷"。

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英特尔采用了名为"携手探路"(Joint Path-Finding)的管理机制。其核心思想包括两方面:所谓"携手"即研究团队与产品团队进行资源联合配置,共同组建成果转化团队,确定项目需要达成的指标;所谓"探路"即为已确定的产品方向评估筛选各种技术与实现方案,并与相关产品路线图的某个阶段紧密联系。在英特尔,"携手探路"有多种实施方式,如研究部门与产品部门的联合实验室,虚拟团队,隶属产品部门的研究团队等等。在这一管理机制中,研究机构需要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成为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该项目成果将直接进入产品开发阶段。目前英特尔产品中的主动管理技术(AMT)即为"携手探路"管理机制的成果之一。

康凯文博士表示:"方法和经验的分享对创新来说尤为重要,英特尔作为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成熟的经验,理念和最新研发成果与业界分享,帮助产业各方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借鉴经验,少走弯路。"

全球协同创新应用

由于遵循"Tick-tock"模式的发展,第一年推出新一代的硅制程技术,第二年则会推出新的微处理器架构,英特尔始终傲立于业界的领先地位。最近,英特尔中国区产品总监洪力对"Tick-tock"模式的优点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它能够让英特尔在处理器领域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器研发中的风险;而且还可保证最终的交付到用户手中的产品稳定、高效且极具性价比。"

早在酷睿微体系架构推出时,英特尔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宏伟的蓝图计划:2007下半年,推出采用最新的全新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材料的45纳米制程的 Penryn处理器;明年推出全新的Nehalem架构;到2009年采用32纳米制程的Westmere处理器将问世,2010年,全新的微体系结构 Sandy Bridge亦将登场。就在9月18日于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秋季IDF大会上,人们欣慰地看到英特尔正按着即定的发展路线稳步前进。

业内第一款32纳米芯片在秋季IDF大会上亮相,其将超过四百万个晶体管集成在仅有小数点大小的面积内!英特尔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先生为与会者描述了即将推出的基于革命性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技术的英特尔45纳米Penryn系列处理器能为计算机用户带来的优势体验,并表示:"英特尔计划于今年11月推出业内首批45纳米处理器产品,英特尔还将第一次展示了预定明年上市的下一代Nehalem微处理器架构。"

而除了制程的发展,英特尔在多核领域的发展可以用"迅猛"一词形容。在2007年初,英特尔便宣布研究出世界上首个内含80个内核的单芯片,其尺寸并不比一个指甲盖大多少,而耗电量却低于当前绝大多数的家用电器。这正是英特尔公司创新性的"万亿级计算"研究项目的成果。2007年北京春季IDF期间,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还展示了每秒二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多核芯片原型。

据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总经理杜江凌博士介绍,"万亿级计算"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技术,即万亿级浮点计算,万亿级数据存取和万亿级通信。目前,英特尔的研发团队与全球的研发团队一起着力于研究硅光传输技术,即让硅发光,这样一来,两个处理器之间,或处理器与芯片之间可以以光速进行数据通信。在2007秋季的 IDF大会上,英特尔便展示了其在硅光子学领域的最新突破:即一种能够以 40 Gbps 的速度对数据进行编码的硅激光调节器。

从纳米、多核,再到万亿计算,英特尔全球的研发力量正协同作战,创新应用,共同推动全球IT产业的大步发展。

未完,请翻页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