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老人石上刻完整部红楼梦

互联网 | 编辑: 2007-10-22 11:30:00转载 返回原文
1

在石头上刻完整部《红楼梦》

  一位老人,走了10余万公里,为寻找石头差点丢命。15年间,将《红楼梦》的章节融会贯通,完成石头上微刻的《石头记》。他就是74岁的长春市微刻艺术家协会主席彭祖述。

  11日,彭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在我省还是第一人。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为他颁发证书。

  让《石头记》回归石头上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长春市彭祖述的家中,书籍、石刻、字画等将房间填得满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证书》摆放在桌子上,此次全国一共有161人获此殊荣,至此,全国一共才有300余人获此荣誉,而彭祖述是我省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目前,老人的部分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老人为什么会选择微刻呢?彭老介绍,他曾在石雕厂工作过,虽然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也许是历史的误会,我做的却都是宣传和行政工作。”老人说,直到1992年退休,才有时间从事喜爱的工作。他第三次翻阅了《红楼梦》,这一次深入的阅读让他更加感觉到此书的艺术价值,此时,他突然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对《石头记》进行再创作,将其微刻到石头上。

  “第一,在石头上刻《石头记》更有情趣。第二,《石头记》开篇就说,故事原本就是刻在大荒山青梗峰下的一块石头上,后来传入世间被曹雪芹撰写成《石头记》,即《红楼梦》。我想,此举就是把《石头记》回归石头上!”老人回忆,从1992年操刀,直到2002年,在80块石头上完成《石头记》中曹雪芹写的前80回。

2

在石头上刻完整部《红楼梦》

  一块石头“创意”了9年

  在彭老的“石书”上,每一块石头都雕刻出《石头记》中的一回,将微刻上的文字放大40倍,字号才与电脑中五号字大小相近,所以微刻都是在放大镜下完成的。

  然而让老人感觉最难的是,根据石头的状态,设计出与刻上的章节内容意境相同的雕刻,在微刻每一章时,他都预先设计出图纸,根据图纸选择石头,经过斟酌后“下笔”,最后根据章节内容以及微刻的图形融合起来,起一个一语双关的名字。这个过程,说起来是简单的过程,彭老却经历了痛苦的煎熬。

  “石书”作品中的第57回,字数比较多,如果图繁琐,将显得非常臃杂,于是老人选择一块晶莹透明的石头,上边有一块枯黄的颜色,可是到底该如何雕刻呢?老人最开始选择小人书等几个形状,都感觉不好,于是放下这个章节,冥思苦想,然而这块石头和章节一放就是9年。

  9年后,老人一次散步,一根枯叶飘落到他跟前,老人灵感忽生,这一片半青半黄独自飘零的枯叶,不就是黛玉的无依无靠的身世吗?而第57回中,黛玉为宝钗躲在母亲怀里撒娇,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而落泪。想到此,老人立即回到家中,将石头上边枯黄的颜色雕刻成一片枯叶,作品完成后,就是一块通透的石头顶部落了一片枯叶。彭老的这一回取名《枯叶飘零》,石头和文章已经浑然天成。

  为寻找石头曾命悬悬崖

  在创作“石书”过程中,老人不但付出大量心血,而且差点搭上性命。老人一边创作,一边去我国名石产地寻找石料,寻石足迹长达10余万公里。数十次去过浙江青田、昌化、内蒙古巴林、福建寿山等名石产地。

  老人还记得,几年前的一次,他跟当地的石农上山采石过程中,脚下一滑,跌了下去,之后啥也不知道了。当他清醒时发现,大半身子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小半身子悬空,往下看,就是深渊,险些丢了性命。

  就这样,老人获得一块块珍贵的石头,有时候,自己背着50多公斤的石头回到家时,肩膀上都是血印。从外地拿回来的石头都是毛石,外表根本看不出什么价值,必须用锯将石头剖开,然后慢慢加工。

  至今,老人双手上仍然留有剖石头时割破的疤痕。“一辈子啊,终于圆了我的文艺创作梦!”老人感叹地说。

 

 

 

 

更多新闻点击

更多网友讨论请到论坛>>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