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当美国公众被问到用这样四个选项,即“紧密伙伴”、“友好但非紧密伙伴”、“不友好但非敌人”、“不友好且是敌人”,来描述中美关系时,美国人倾向于把中国看作是不友好的,但彼此也不是敌人。在这方面,除了在一些特殊事件时期的民调结果外,哈里斯(Harris)过去20多年的民调结果也一直是一以贯之的。今年8月哈里斯最新的民调结果显示,1/4的美国人把中国看作是“友好但非紧密伙伴”,40%认为中国是“不友好但也非敌人”,还有23%认为中国是“不友好且是敌人”。虽然这项民调的结果略微转向了更为负面的评价,其结果还是能够反映出总体概况。
根据上述几项长期民调的结果,一个基本事实跃然而出:中国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位居边缘,中国对于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既不熟悉,也无特别吸引力,而且这种民意结构已固守多年。鉴于这样一种思想状态,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模棱两可的表层印象,而不是持之有据的深层理解。
-中国需要针对普通美国人的期盼和忧虑做出回应,通过用心选取的语言、形象、声效、音乐以及其他象征符号和联想物,打动美国民众。
期待美国民众能对中国或任何其他国际事务形成有充分了解的认识或民意,这自然是妄想,愚不可及。就像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忙碌的美国人平时最在意的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为其情感和习惯所左右,而非由信息和知识来定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国家的观点或态度的形成,是既有理性也有情感基础的,但后者往往探讨得不够,甚至被忽略。然而,正如艾默里大学的政治心理学家德鲁·卫斯滕所指出的那样,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情感市场”所起的作用,比“意见市场” 重要得多。
普通美国人在源头上缺乏对中国的正面情感,这使中国在美国的形象特别脆弱。在面临危机和争端的紧急关头时,若遇情势不明朗,则中国在民意上往往先失一局。这也是为什么在管理与普通美国人的沟通和交往时,中国需要做系统而持久的努力,以释放情感的威力。
因此,勾画出一幅美国人对中国认识和感知的简图显得十分有必要,这将对中国国家形象管理带来一些启示。这项工作的切入点是通过更好的细分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不同的美国人。虽然现有民调显示,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态度相差较为悬殊,但在这些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民调数据中,我们无法了解到持不同观点的美国人在人口、地理和心理等指标上的差别,也无法了解到形成悬殊观点的动因何在。2004年皮尤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人的中国认知会因其隶属不同政党而有差别,比如相比于民主党人,有更多的共和党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敌对方。若要制定有效的国家形象策略和方案,类似这样的数据和分析就必不可少。
常用的调查工具对于揭示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基本认知应该说绰绰有余。但是美国人究竟是如何感知中国的,却仍旧深藏不露。要解开这个谜团,可以采用早已在商业品牌和政治营销中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国需要在这类调查和研究中加大投入,以便开启美国人与中国的情感联系的真相。
这样的洞识将有助于一个目标精准,且成效超凡的行动方案的出炉。在中美关系的舞台上,若欲完成一次更有效力和出彩的表现,中国亦需要针对普通美国人的期盼和忧虑做出回应,通过用心选取的语言、形象、声效、音乐以及其他象征符号和联想物,打动美国民众,从而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胜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