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之选 尼康D50数码单反相机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5-08-03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感谢NIKON中国公司的大力协助,本站得到了他们送测的D50最终销售版本测试样机一台以及18-55mm F3.5-5.6 AF-S DX ED套头以及廉价的长焦55-200mm F4-5.6 AF-S DX ED镜头。当各位网友看到本文的时候,这一机两镜已经在国内全面上市了。

把抢占低端DSLR市场的战斗进行到底

点这里进入尼康D 50深入评测专题

NIKON D50,这是一款本来并不在我们“计划”内的数码单反产品。按照我们原先多少有些一相情愿的想法,NIKON应该在D70之后发布一款更新的入门单反产品,性能应比D70更为强大但又要比想象中的D200弱上一点。这样的产品(姑且叫D90吧)如果出现,那么NIKON方面只要把它价格定得和CANON新350D差不多,而老D70则再降低一点价格,这样CANON的350D和20D恐怕就要立即看破红尘吐血而亡了,入门级别DSLR市场从此就被NIKON一统天下为我独尊了。

不过事实当然并非如此。D70的升级型号D70S虽然品质不错但相对前作着实提升太小,新D50规格一公布大家更是一片哗然——这规格性能看起来不是和老300D差不多了么。尽管D50肯定会大打低价牌,不过已经被老D70的超高性价比宠坏的我们,实在是对低价格低性能的D50不太感冒。

点击进入本站D50产品库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D50的看法也正在不断的改变。首先是日本方面放出的D50样张让人眼前一亮,从画质上看D50表现好象还真不错啊;接着是国内外抢先看到D50展示样机的朋友(包括本站编辑)纷纷发表意见说D50真机实际表现良好,无论做工还是操作性能都于老D70差异不大,远优于CANON 300D。。。如此一来,大家D50的态度大有改观,数码影象俱乐部的单反区内关于D50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热,一时间人人都开始重新关注D50。

感谢NIKON中国公司的大力协助,本站得到了他们送测的D50最终销售版本测试样机一台以及F-S DX 18-55mm f /3.5-5.6G ED套头以及廉价的长焦55-200mm F4-5.6 AF-S DX ED镜头。当各位网友看到本文的时候,这一机两镜已经在国内全面上市了。

关于D70的体积问题

在D50真机到手之前,尽管我们已经从NIKON官方得到了D50的外观尺寸与重量参数,但枯燥的数字毕竟难以给人一个直观的印象。

事实上尽管机身比D70更为小巧一些,但相比迷你的有些过分的CANON 350D,D50的形体还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我们这里有D70与D50的三张外观对比图片(点击放大),可以发现尽管D50比D70小上一圈,但无论是机身比例还是一些关键部位的设计(如手柄、拨盘)都与D70相差不大——当然与新D70S也没有多少差异。

 

对比CANON 350D最为人诟病的手柄把持感觉,D50的机身尽管低于D70但手柄部分依然有足够的高度以及厚度,以保证本机在用户(尤其是男性用户)手掌里拥有良好的把持稳定性与舒适度。CANON 350D用户很容易因机身较矮而产生手掌下“空了一块”的感觉,为了抵消这种“空缺”,他们大多会考虑为350D购买电池手柄;而D50用户则完全不会有类似的感觉——但NIKON本身事实上也没有为D50提供电池手柄的计划。

可惜我们手头恰好没有测试用的350D为D50做外观对比,好在刚刚由松下中国公司送来的FZ30相机在形体上与350D接近,大家可以由此感受一下两款相机在形体上的差异。

在机身工艺上,应该说我们觉得D50的塑料感要比D70/D70S更为明显,与350D相近。不过由于D50机身外部采用了与D70相同的喷涂工艺,机身外表有许多不规则的细微起伏,使得相机在手掌中的稳定性大大优于具有光滑外壳的CANON产品。

总体而言,我们对D50的外观以及把持手感比较满意。尽管是一款入门级别的低价产品,但D50的工艺并不会让用户产生很强烈的“便宜货”之类感受,机身虽然较更高级相机略小,但把持舒适稳定,手感良好,可以说D50的设计者在体积与手感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机身正面、机顶相关设计

我们来看一下D50的机身细节设计:

以下所有产品图片都可以点击放大

本机机身正面没有太多可以描述的东西。相比D70,本机机身正面很明显缺少了景深预测按键。这个功能原先一般出现在中高级别相机产品上,而本来就定价不高D70/D70S能拥有这样的功能着实叫人非常惊喜,现在D50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把其省去,倒也算在情理之中。 不过,对于入门用户来说,相信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常常使用到这个功能。毕竟大部分从传统消费DC转入DSLR门槛的用户还在为DSLR能轻易获得浅景深效果而兴奋不已,因光圈过大造成景深过浅所带来的麻烦一时间还并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D50机身正面缺少的另一样东西是D70/D70S手柄上的前滚轮。与D70/D70S不同,D50机身为机背单滚轮设计。因此本机并不能象D70/D70S用户那样在M全手动档时利用前滚轮调节光圈、后滚轮调整快门速度。要达到同样的功能,D50用户不得不先用后滚轮调节完快门速度,然后再依靠按住快门按键后方的“光圈”键同时旋转滚轮的方式调节光圈大小。很显然,这样的设计虽然节约了机身部件成本但对用户的操作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话又说回来,考虑到D50的定位人群,恐怕这种操作方式出现的频率并不会太高。

 

有失也有得。相对更为专业一些的D70/D70S,D50却在机顶的模式拨盘中增加了类似“儿童模式”这样新的场景拍摄功能。使用该功能后,D50将自动调节机身参数使用户拍摄的照片能够更好的还原儿童的肤色,这样的模式在以往的产品中是不曾出现过的。D50提供的各种场景模式可以让即使完全不懂得DSLR相机操作的用户也能比较好的利用机身设定的光圈快门等参数,拍摄出不错的相应场景照片。这种设计理念原先只存在于消费级别DC中,而目前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入门级别DSLR产品之中了。

本机机顶上有一个用于显示机身参数的LCD屏幕,其设计与显示内容与D70/D70S相似。令人遗憾的是D50同样不带LCD背光功能,因此在夜间环境中这块LCD的显示功能就受到了一定限制。

D50同样带有热靴设置,考虑到NIKON颇为厚道的外闪定价,用户如果有更多预算,强烈建议为D50选购一款外闪。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向你推荐顶级的SB800,目前性价比已经非常高的SD600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本机内闪的性能与D70/D70S类似,这里就不再多做介绍。

机背与控制按键

我们来看一下D50的机身背面。本机机背上的按键布局与其他NIKON DSLR产品非常接近,这也是NIKON公司D单反相机的一贯特点。相比CANON不同级别DSLR采用不同风格机背按键布局的做法,NIKON的设计显然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和统一性。

任何一款NIKON DSLR产品的用户都能很快的熟悉另外一款D系列DSLR的操作,并不会产生因机背按键布局差异太大导致用户没有说明书就无从下手的问题。

我们对比了D50与D70的取景器,发现竟然是更低端的D50取景器更为明亮一些。NIKON方面没有给出D50取景器的视野范围,但相比D70或者350D,我们觉得其范围应该是非常接近的。相比前作,D50取景器外围使用了更大面积的DK20眼框,这个配件的使用舒适度要显然比D70采用的DK16更好,而且感觉上也更加牢固不易脱落(D70的老用户还有几个把DK16完好保留着的?)。

让我们觉得遗憾的是D50取景器没有纵横三分的取景辅助线。这样的线条对于风景摄影爱好者掌握地/水平线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有很大帮助,不知道以后是否能够DIY更换裂像对焦屏的方法用户自己添上它们。

D50采用了与D70S样的2英寸LCD显示屏。尽管从尺寸上来说离KM A7D的2.5寸屏还有一点差距,但对于并不依赖LCD取景的DSLR产品来说,这块屏幕的表现已经足够让人刮目相看了。

 

D50机身背后相比D70/D70S缺少一个BTK包围曝光按键,其他没有太大差异。相机机侧上原先的USB1。1接口被提升到USB2。0规格。其他细节部分相当近似,D70机背上的LOCK滑块原先应用的就不多,这次被D50果断的舍弃掉也是非常正常的。

 

机身其他部分与配件

机身其他部分的配件,我们在这里简单的说明一下。

D50紧随业界的最新潮流,不再使用传统的CF卡而是采用SD作为存储介质。这一举措也使得NIKON成为继PENTAX以后第二家在DSLR机身中单独采用SD为存储介质的厂商。相比传统的CF卡,SD不但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在构造上也更为简单可靠。目前SD卡与CF卡在售价上也没有多少差异,相信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DSLR产品会采用SD。由于存储卡体积缩小,D50的存储卡仓也比过去小巧许多。

本机依然采用1400毫安的EN-EL3锂电池作为电力供应。在这个方面,D70/D70S与D50在机身设计与配件供应上毫无差异。对于这款电池的效力,曾经有网友报出连续拍摄2000张的惊人记录,但相信这样的好成绩应该是在不开LCD回放、连续拍摄情况下取得的。在我们的实际使用中,一节满电的EN-EL3供D50连续拍摄500张数码照片加LCD回放应该完全不成问题,可以满足摄影爱好者一天的拍摄需求了。

机身为泰国制造,这已经是人所皆知的秘密了。

 

我们在D50包装中还找到了以下这些配件设备,包括软件光盘、USB连接线、视频输出线、说明书、产品保单等。对我们来说,由于ACDSEE软件中不能正确读取NIKON D50相机的ISO参数以及NEF文件(RAW格式),因此在系统中安装一套NC软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两款“套头”与镜头兼容性

我们在文章开始时说到,与D50机身一起送来的还有两款新发布的DX镜头。这两款镜头中的18-55MM是与D50机身一起进行套装销售的“套头”,而另外一款55-200MM的镜头则是作为廉价的长焦解决方案而推出的。这两款镜头尽管都是低端的小光圈产品,但同样具备超声波马达(AF-S)以及ED镜片,相比CANON 300D/350D的套头显得更为出色一些。

从工艺上来看,这两款产品的确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塑料材质(包括卡口),7片光圈结构,外变焦。做工上这两款镜头显得又轻又小,但结构还算严密。我们手中的18-55MM在变焦时手感比较松,对焦速度相对较块,而55-200MM那款镜头在变焦时手感有些生涩,遇到光线不太好的情况下对焦速度明显下降。当然,作为以廉价、高性价比为卖点的这类套装头本来就不应有太高的工艺要求,我们更关注的还是它们的实际画面表现。

作为NIKON公司最新的一款DSLR产品,D50能够很好的兼容各类尼柯尔镜头以及第三方镜头。我们手头正好有跟随富士公司S3PRO一起采购而来的腾龙SP90 DI以及第三代适马70-200MM F2.8 小黑镜头。因此,在拍摄D50样张时我们也把这两款镜头一并带上。在我们的实际拍摄中,这两款副厂镜头的表现也相当良好,与D50的紧密配合度与原厂镜头不分上下。

 

菜单功能与相关特色

D50与D70S一样采用了修正版本的大字菜单。这样的菜单虽然样式不好看但非常实用,尤其是对中老年用户来说,这样的大字版本的确要比其他品牌精致的小字号更容易观看和操作。

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的使用,D50同样在菜单中加入了“?”帮助功能。无论用户选择了哪个项目而对其含义并不了解,手头又没有说明书在的话,可以按下LCD左侧最下方的“?”键不放,此时画面中就会出现对该菜单功能的简单说明。这个功能尽管实现起来非常简单,但的确非常的人像化,值得赞扬——毕竟不是所有用户都会理解诸如“ISO”、“没有SD卡?”之类菜单含义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D50菜单中可以选择菜单究竟是以“简易”还是以“详细”方式进行显示。这个功能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D50的重要功能必须打开“详细”菜单后才能调用。

比如,为了节省机身部件成本,NIKON把D70机身上的某些按键(如测光方式)在D50机身上省略了。用户只有在打开“详细”菜单显示后才能在机身菜单内进行测光方式(矩阵、中央重点、点)的切换。而如果采用简易方式的话,用户很可能会失望的误会本机不带点测光功能。

以下是D50的照片回放界面,本机同样带有各类照片信息显示方式,这一点与D70/D70S完全相同。

以下是D50的除尘参照图片,用于用户自行观察CCD上是否沾染了灰尘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清洁措施。另一张是我们手上这台D50的固件版本显示。当前为1。00版本,非常期待NIKON能够尽快为大家提供能打开更多内在功能的新固件。

与D70的实际画面品质对比

用户对于D50的最大疑问不在机身上,而在于画质。同样的6百万像素APS-C规格CCD,D50的画面品质是否能达到D70的水平?改进的色彩模式与缩水的测光部件对画面品质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使用D50与D70在同一场景下,同一枚镜头(F-S DX 18-55mm f /3.5-5.6G ED套头)、使用同样的拍摄参数拍摄获得的对比照片。每组照片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为D70,右侧为D50。

可以看到在同样的参数条件下(ISO200、F8、1/100S),D50拍摄的画面明显要比D70画面更为亮丽。无论是在画面亮度还是在色彩艳丽度方面,D50都要比D70更胜一筹。早在D70发布初期就有用户抱怨“D70一出全国阴天”,现在D50的画面表现应该彻底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点击放大,原图整体缩小

在画面细节方面,我们认为两款产品所表现出来的画质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总体而言,D50的画面尽管明艳,但在细节方面的表现较D70依然有一定的差异。对比小熊玩具的皮毛质地,显然D70的画面显得更加“锐利”和“硬朗”一些。实际上,我们认为D50的画面细节保留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红心上的织物质感同样有很好的体现,只是比较D70后我们才会发觉似乎老款产品的表现更为出色。

当我们将D50机身内的画面锐化功能打开以后,两者之间这种画面锐度方面的差异就变得相当细微,几乎难以察觉。

点击放大,原图局部剪裁

在相同的ISO 800高感光度下,D50的噪点颗粒密度要比D70小一些,但比D70出现了更多的彩色杂讯。我们很难说这两者的高ISO表现究竟谁更好一些,但可以肯定,无论是D70还是D50的ISO 800画面都是可用的,这也是NIKON DSLR的传统优势所在。

点击放大,原图局部剪裁

此外还要说一下的是D50的ISO调整只有比较简单的200、400、800、1600四档,而D70/D70S还有诸如320、640这样的中间层存在。不过这种差异对入门DSLR用户来说也实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一 套头

我们首先会关注AF-S DX 18-55mm f /3.5-5.6G ED这枚套头的实际品质。相比D70/D70S的AF-S DX 18-70mm f/3.5-4.5G IF-ED套头不但在焦距上有所减少,而且长焦端的最大光圈也有所缩小。从定价上来看,这枚千元的套头也不可能拿来与2300大元的D70/70S套头相比,倒是与佳能300D/350D的那枚套头从规格到工艺都非常相似。

然而这枚廉价的套头在广角端加小光圈下的画面品质并不是那样不堪入目,我们使用这枚镜头随意的拍摄了一些良好日光下的建筑场景,发现该镜头在画面中心的锐度、细节都表现的相当不错。即使是在画面边缘部分,建筑的墙面细节依然能获得相当不错的锐度而没有明显的色散,细节丢失现象。当然,当我们讲相机光圈放大以后,我们也发现在画面边缘部分,出现了部分色散、紫边、细节模糊等问题,这种情况也完全在我们预计之中。

总体而言,这枚AF-S DX 18-55mm f /3.5-5.6G ED的表现不过不失,基本能对得起它的定价。作为一枚为廉价入门DSLR配套的镜头,18-55mm应该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拍摄需求,不过相信在对摄影产生更大兴趣或者对画质有更高追求后,用户会选择更高价格更好品质的镜头产品。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采用D50的3D矩阵彩色测光系统的表现也相当良好,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同时保证画面中的建筑细节以及天空色彩。改善的IIIa色彩模式(基于sRGB)对于蓝绿色有着特别敏感的表现,其色彩风格非常适宜用来拍摄风光照片。这种色彩特点不禁让我们想起了FUJIFILM系列数码相机中的反转片色彩模式,D50默认的这种色彩风格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二 廉价长焦

AF-S DX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这枚镜头是伴随D50套装同时发布的,这枚2000元左右的长焦头却拥有AF-S马达、2片ED镜片,可以说是目前最为超值的中长焦镜头之一。该镜头非常轻便,与D50套头无论在体积还是重量上都相差无几,而且仅仅两支镜头就能轻松涵盖27-300MM焦距。

携带这样轻巧的一机两镜进行拍摄,感觉的确是相当轻松。从画面品质上看,这支廉价的长焦头总体成像素质还是不错。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无论用来拍摄景物、花卉还是人像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表现。不过,由于在200MM最长焦端下该镜头只有F5.6的最大光圈,因此一旦遇到光线不足的环境,该镜头在长焦端下的画面稳定性就比较成问题,如果没有三脚架的支持,画面很容易出现抖动模糊。此外,我们也必须指出该镜头在昏暗的环境下,即使有D50机身对焦辅助灯的帮助,其对焦动作就显得比较犹豫,有时候会前后动作多次才对准焦点。

我们在其后的更多样张篇幅中还将有使用适马70-200MM F2.8镜头(小黑)拍摄的样张,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个不同级别的长焦镜头的画质差距。这两款镜头的价格差异三倍,但AF-S DX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至少可以达到小黑7成的画质(事实上越高画质镜头的价格上升越快,两者不是成正比关系),因此对于预算紧张或者对画质并没有太高要求的用户,购买AF-S DX ZOOM NIKKOR ED 55-200mm F4-5.6G也不失为一种实惠的做法。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三 夜景

我们还使用了D50套装拍摄了一些夜景样张。由于整套D50套机重量不过1公斤上下,与一款旗舰消费级别DC差异不大,因此一款比较轻巧的优质国产脚价也能满足夜景拍摄需求。

D50机身内带有长时间曝光降噪NR选项,默认情况下该功能为关闭。

该选项的工作原理是在进行了一次长时间曝光后,相机再自动以相同曝光时间拍摄一张全黑照片,然后根据全黑照片上的噪点、亮点讯息来修复前一次曝光时画面上的杂讯。因此,在相机打开NR功能后,实际相机的工作时间要比不打开NR长一倍(机顶LCD屏幕显示NR JOB),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打开该功能。

 

按照我们的实际测试发现,事实上D50是否开启NR对最终画面的影响差异不大,这并不是说NR功能无效,而是因为在比较短的曝光时间内(比如3秒内)D50的画面已经相当纯净,并没有多少明显的杂讯与噪点(ISO200下)。

我们这里要谈到D50相对D70/D70S在性能上的某些缩水,比如最高快门速度从1/8000S降低到了1/4000S,连拍速度从3FPS降低到2.5FPS,点测光必须到菜单内调用等等。但实际上在我们应用中应该很少有机会应用到1/8000的快门速度(大光圈,中等ISO,对夕阳直接测光),相差的0.5FPS速度也并不会对我们拍摄展台上的模特小姐产生太大影响;对于熟练使用点测光方式应对复杂光线环境的用户来说,似乎则更应该去购买D70S。。。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更多

在本站D50产品库中还有我们拍摄的更多样张。这些样张涵盖风景、人像、微距、夜景等多种题材,应该可以较好的反映出D50相机的画面品质。

这批照片分为三部分:

1、淮海路-人民广场沿线:使用镜头为18-55套头(建筑、景物)、适马小黑(广场鸽)

2、陆家嘴夜景:使用镜头为18-55套头

3、城隍庙-豫园沿线:使用镜头为18-55套头(建筑、景物)、55-200(人物、建筑特写)、腾龙SP90(微距)

欢迎大家对这些照片进行讨论与评价。

使用适马小黑长焦镜:

使用腾龙SP90微距镜头:

本站NIKON D50的样张库地址为:

http://product.pchome.net/pro2005/pro_sample_pic.php?product_id=20845

上传人为:PCHOME

对NIKON D50的总结

D50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尽管相比D70/D70S有所缩水,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缩水对一名入门级的DSLR用户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相反的,本机的实际操作性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一个DSLR入门用户或者一名普通摄影爱好者的绝大部分拍摄需求。这的确是一台缩水的相机,但它的缩水可谓恰到好处,缩去的是对其目标用户不常用甚至永远不会用的功能,留下的是保证常规拍摄需求和让用户体会到摄影乐趣的主体,而在这个有效的缩水过程中,相机的制造成本确确实实因此相应降低了。

那么D50在入门级别DSLR市场上的对手有哪些呢?

我们还是以套装为例吧。目前D50的套装价格大约为6400元,而同价位上还有OLYMPUS的E300套装(6800元)、CANON 350D套装(6980元)、PENTAX *ISTDS套装(7XXX)等。在这些产品中,OLYMPUS的E系列价格尽管低廉但其在高ISO的画面品质还值得改进;宾得套装在海外的定价其实相当低廉但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还是偏高,且P家的机器以后配套新镜头比较困难。那么D50最大的对手还是CANON 350D套装了。

对比这两个套装,CANON的优势在于分辨率(八百万)、小巧的机身(同时似乎也是缺点);而D50套装的优势在于更出色的机身性能(比如点测、连拍),更为出色的套头品质以及差不多500大元的价差。

客观的说,我们认为如果撇开两款套机在机身上的差异,那么200万的画面分辨率与500元人民币,两者在性价比问题上的确各有千秋。事实上,以我们的喜好还是更看好D50套装一些,因为我们选择DSLR产品。除了对画质有要求外也同时对相机的使用手感,操作性有比消费DC更高的要求,相比在形体上尚有争议的350D,D50优秀的机身设计与工艺(相对而言)更能赢得我们的欢心。

但是根据我们最新得到的谣传,听说NIKON将在近期吧D50套装总价降低到6000元上下。如果这样的好事真能成真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大家选择的天平会立即彻底倒向D50这一边。如果能前面的价格真能实现,我们这片文章的标题应该从《超值之选》改成《超超值之选》了。

尼康请赶快再厚道一次吧!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