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哉,奇镇奇街奇俗奇地荆紫关[图]

互联网 | 编辑: 2007-11-15 10: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3

奇特小镇

汽车沿着大街向西方行驶,越过荆紫关街边的丹江河大桥后不到5分钟,便看到了“湖北白浪镇人民欢迎你!”的大招牌。当地人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湖北郧县白浪镇,而西北方向,却是陕西商南白浪镇,在这一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汽车出了湖北,进了河南;出了河南,又进了湖北。道路一会儿宽阔,一会儿狭窄,在河南与湖北两省之间来回穿越省界好几次,终于驶入了湖北修建的白浪至郧县的公路,刚刚上路,就看到前面拐弯处竖起一个大铁牌,铁牌上写着“石槽沟村”。

  老乡说,这还不是石槽沟村的地界,只是石槽沟的出路,土地却是湖北的,是石槽沟人用土地临时与湖北人调换的,这里人都称这条路叫“友谊路”。老乡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峦说,那里才是我们要去的“飞地”。我们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向远处眺望:清山绿树掩映处,只见生起的袅袅炊烟。5分钟后,汽车终于进了石槽沟村。

站在村头的山岗上放眼望去,村子尽收眼底。石槽沟村在地图上像个岛屿,属于长椭圆形状。但在地面上,其地貌则像其名字一样,倒像个硕大的石槽。问起整个石槽沟村的土地面积,村支书说大概有1500亩,耕地有300多亩,全村3个组,共69户人家,278口人。论土地面积和人口,可能是全国最小的行政村。

  石槽沟村的村民们指着四周的山峦说,盆地以内的地方就是河南的土地,而分界线就是四周山脊分水岭。山岗下,是一处处院落,有土坯房,也有砖瓦房,而最抢眼的是一幢幢外贴白瓷砖的楼房。

  山上长着青松,山下岗坡上种着胡桑和药材黄姜,满山遍野,郁郁葱葱。

  男人在田间耕地,女的在家纺织是石槽沟村的一大特色。走进一处院落,看到妇女们都用纺成的草绳在编织草制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那么,这块孤零零的地盘怎么成了河南的“飞地”?史上并没确切记载,只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说,龙头山下洪门寺住着一帮武艺高强胡作非为的和尚,搅得当地百姓痛苦不堪。当时这里属于湖北的郧县管辖,百姓屡向郧县政府汇报,要求铲除这帮为非作歹之徒,而郧县政府离这里有90公里,等军队赶到,和尚们早已逃之夭夭,待军队撤退,和尚们回来继续作恶。朝中大臣临时将管辖大权交给河南。当时的荆紫关镇属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重镇,当地驻军迅速行动,趁和尚们不备将他们一网打尽,并扒掉了洪门寺,居民从此安居乐业。湖北方面为答谢河南方面的帮助,把洪门寺一带转让给荆紫关镇管辖。

  石槽沟村划归荆紫关镇时,原本无人居住,只不过是一条荒沟而已。后来,来了贾家和王家。贾王两家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初移民潮迁移到内乡县师岗,因当地生活条件太差,一王姓年轻人和一贾姓的年轻人带着妻子偷偷迁移到荆紫关镇程洼村定居。因为山上有石槽,村内又有一条沟,就起名石槽沟村。因为地属荆紫关镇管辖,他们搬来以后就开始给荆紫关镇缴税。贾王两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但贾家还留有一些物证证明他们确实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在村民贾文财家,至今还留有一个古石碾和祖传下来的一块横匾。上题“慈辉永年”四个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石槽沟村村民因为祖祖辈辈都是河南人,他们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心理上,都对河南更有认同感。他们在不愿意归属湖北管辖的同时,并不排斥来吸收湖北方面的益处。

 

 

 

更多新闻点击http://life.pchome.net/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 上一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