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这儿能嗅到大海的气味。”囚犯说道。这话听起来一点都不靠谱——他此时身陷马来西亚北部的一间隔音探监室,而这里与最近海域间的直线距离也有好几公里。在这座白灰粉刷的潮湿监狱里,我能嗅到的只有用氨水清洁地板后留下的一丝气味。
天晓得这囚犯的哪句供词可信。他忽而自许清白,忽而又承认故意犯罪。他提到自己有三个孩子,可后来又说有四个。他护照上的姓名是约翰· 阿里芬,但马来西亚当局怀疑这可能并非他的真实姓名。据记录,他的年龄是44岁(他黑发中的几缕灰白或许可以为证),他的居住地是紧邻新加坡南疆的印尼巴淡岛。据一位看守说,他们这号人往往是来自巴淡。
尽管狱卒仍不能确定他姓什名谁,但他们可以肯定,这人是个“拉奴”。当被问及与“拉奴”对应的英文单词时,一位翻译解释说英文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这是个承载着多层文化及历史含义的称呼。一种言简意赅但不甚确切的回答就是:这囚犯是个海盗。
他与九名同犯一起被马来西亚海警擒获时,落下了“拉奴”的恶名。那次他们在马六甲海峡劫持了内普林· 德利玛号油轮,油轮上载有6350.4 吨柴油(价值300 万美元)。它是2005 年间报道的发生在马六甲海峡的若干起袭击事件之一。这条804公里长的海峡分隔了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新加坡位于它的最南端。
数百年来,这条狭长的航道不断将海员吸引至此,为他们提供印度与中国之间距离最短的直达航道以及丰富的资源。然而,马六甲海峡不仅是重要的航道,还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海上王国”。海峡将数百条奔流而至的江河一揽入怀,湿软的海岸绵延数公里,多如繁星的小岛、暗礁和浅滩散布其中。早期的居民适应了“水陆两栖”的生活。其中有些人以做海盗为生,抢掠胆敢在他们的水域上往来的外来船只。熟练的海上劫匪驾驶轻便的机动小艇组成船队,频繁劫掠过往的海船,然后撤退到上游设有防御工事的村庄。他们掠得大批黄金、珠宝、火药、鸦片和奴隶,借此建立起对苏门答腊岛和马来西亚大部分海岸线实施控制的、势力强大的苏丹王权。
海员以编年方式记述了他们在马六甲海峡及附近水域曾面临的恐怖袭击。19 世纪的一段故事讲述了英国船长詹姆斯· 罗斯被俘的经过。拉奴认定罗斯的船上藏有银币,便强迫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被绑在锚上,沉入海中活活淹死。然后,他们又把罗斯的手指一节一节地斩断。
19 世纪晚期,欧洲殖民者和他们的海军令苏丹势力臣服,但拉奴却从未被根除。21 世纪的拉奴传统后继之人仍在这些海域打劫,他们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三种: 登船抢劫船员的小型团伙,盗窃整艘船只的跨国辛迪加,绑架海员勒索赎金的游击队。
现代拉奴并不缺少犯罪目标。根据伦敦劳埃德保险社提供的数据,每年约有7万艘商船穿越这一全球经济的咽喉要道,这些船只支撑着五分之一的世界海运贸易和三分之一的世界原油运载量。马六甲海峡的独特地理特征使它几乎无法得到安全保障。海峡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穿过,而这两个国家素来关系紧张,这使海峡的安全局势愈加复杂。马六甲海峡北口宽约402 公里,向南逐渐如漏斗状变窄,南端附近宽度约16 公里,海峡间星罗棋布着数百座无人居住的红树岛,这些岛屿为各类罪犯提供了数不胜数的藏身之所。
2002 年以来,国际海事局(IMB)记录了258 起发生在马六甲海峡及周边水域的海盗袭击事件,其中有二百多名海员被扣作人质,八名海员被杀害。劳埃德的保险部门于2005 年6 月将马六甲海峡的危险等级划定为战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通过加强各自海域的海军治安巡查作为回应。劳埃德保险社于2006年8月暂停了这一等级划分。
然而计算海盗袭击的总数是桩永远一团雾水的差事。国际海事局海盗案件报案中心负责人诺埃尔·松估计,半数海盗袭击事件没有报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