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图]

互联网 | 编辑: 2007-12-07 11: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1

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
 
江南是水做的,四季弥漫的水汽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变得滋润。在水乡,人们最“惬意”的两件事,一是“皮包水”,二是“水包皮”。这句俏皮话的意思是指去浴室洗澡和到茶馆喝茶,可见喝茶是渗透到水乡人骨子里的一种享受。史料称,解放前不足万人的乌镇有茶馆64家之多。最负盛名的“访卢阁”茶馆不仅出现在文学大师茅盾的笔下,而且被传说成茶圣陆羽两次造访茶馆老板卢仝而得名。

酷暑的天气,赶早坐上三轮车,穿过薄雾轻笼着的乌镇西大街,去那远在西栅头的茶馆,看这里上演的寻常故事,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乌镇生活。

茶馆是乌镇不散的早市,原因就在于它是附近一带老年男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徐老虎是江苏省吴兴县移风村人,却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茶馆门口补了36年的鞋子。从44岁起,他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步行一二里路到乌镇西栅头茶馆,泡上一杯茶,再把修鞋机当街口一放。近年来鞋子的质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我来喝茶的这天早上,徐老虎仅做了1元钱的补鞋生意。徐老虎还把自己扎的扫帚带到茶馆门口卖,3元钱一把。运气好时,一个上午可以卖掉10把,利润5元钱。徐老虎每天泡茶馆的开销是4.5元,包括一碗面,一杯茶,一包龙泉牌香烟,时不时还要塞给外孙几元零用钱,所以手头紧时就向茶馆老板借几十元钱用用,还还也是不难的。通常徐老虎喝茶喝到集市散尽,8点左右才收摊回家,下午打理家中的七分地。自56岁时死了妻子,惟一的女儿结婚后在乡办厂工作,乌镇茶馆成了徐老虎的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那天,他对我说,“西栅头马上就要拆光了,==我也要‘失业’了。”西栅头的这些老茶馆规模都不大,两三间门面,二三十张茶桌,参差地排成两三行。一张正方形的板桌,配上四条狭长的长条凳,再靠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就留住了西栅头两三百名老茶客。

徐老虎常年喝茶的那家茶馆,老板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三年前小朱将邻居的百年老店租过来开茶馆,母亲和妻子一起帮他做这极薄利的生意:一杯红茶7角,一杯绿茶1元。我边喝茶边盘点这200平方米前后两间茶室里的人数,暗自算了笔账:平均每天约50名客人,每月营业额也就1500元左右。去掉每月200元房租、50元税金和茶叶、燃料等,小朱与父母、妻儿一家五口,吃吃做做正好搓搓手皮。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