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图]

互联网 | 编辑: 2007-12-07 11: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2

我问前来续水的小朱,西大街改建后对游客开放,让你承包一个“修旧如旧”的茶馆,干不干?小朱摇着头说,“访卢阁茶馆一年承包费20万元,那个承包的北京人都撑不下去关门了,我哪行?”

小朱高高的身材,红扑扑的脸膛,和茶馆里的数十个肤色黧黑、脸上有着刀刻般皱纹的老年茶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茶客讲起小朱的不凡身世。紧贴茶馆隔壁的朱家厅是小朱祖上在清光绪年间(1887年)所建,是县级文物保护点。现存的正厅为三开间、九架壁,楼上楼下的厅堂均铺有方砖,楼上曾挂有象征会客之处的正厅匾额,俗称"厅上厅"。据说朱家厅是目前江浙等五省惟一留存的"厅上厅"。小朱父亲朱森良是朱家厅第三代单传后人,一岁多大的儿子朱建辉是第五代单传后人。小朱曾叫东阳木工为他家刻有《岳飞全传》故事的窗板和《三国演义》故事的雀替估过价。那木工说,朱家厅光是修复全部雕刻门窗就要200多万元。小朱说自己无力保存祖业,只能仰仗政府了。随着西大街800多户居民年内拆迁,小朱一家三代也要搬离朱家厅。望着朱家厅最后的传人为乌镇最后的茶客沏茶倒水,我不禁感慨万千:只有在乌镇这种地方,不经意间才会有举手抬目之间都与百年历史擦肩而过的感觉。然而,这样的百年茶馆就要和江南名胜乌镇失之交臂。我们不妨对乌镇百年茶馆的命运作两种设想:一是像对待文物一样将老茶馆保护起来。既然茶客多数是附近二三里地的农民,而且一半以上是邻县吴兴人,那么,西大街居民的搬迁不会对西栅头200多名茶客产生多大影响。只要仍然每杯茶7角至1元钱,只要西栅头景区不收茶客的门票费。二是老茶馆最终因西大街的搬迁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西大街800多户居民也就没了集市,而许多茶客就是靠西栅头做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意赚回早茶钱的。那么,能否让茶客们做些旅游工艺品生意呢?恐怕也不行,茶客们喝早茶之时正值游客们酣游梦乡之际。再说,让每天喝1元钱早茶的茶客,到哪去筹集资金铺底做工艺品生意呢。

离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西栅头茶馆泡了几十年的茶客们照常三四点钟进茶馆,一泡就是大半天。在这些被命运摆布了大半辈子的老茶客脸上,你找不到“惜别”的神情。他们只是淡淡地告诉你,附近永兴村已经在造茶馆了,以后农村人到那里去喝茶,街上人喝茶居委会会管的。

似乎没有人能够阻止这样一个“悖论”发生:让西大街的老茶馆为古镇旅游开发让路。然而让路的恰恰是古镇“活”的风景。在跨入21世纪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乌镇曾先后接纳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摄影家数百人前去西栅头拍摄茶馆。

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但愿,本文不是乌镇百年茶馆最后的挽歌。

 

 

更多新闻点击

更多网友讨论请到论坛>>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