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拆!Razer铜斑蛇活体解剖

互联网 | 编辑: 2005-08-30 13:00:00原创 返回原文

9个月一代的电脑硬件升级规律似乎已经冲破了行业的限制,距离上一代旗舰Diamondback发布之后的9个月,Razer全新的顶级巨作Copperhead携同2000dpi的高精度激光引擎正式面世,向世人宣布激光专业游戏鼠标时代的来临。Copperhead溶入的是Razer独特的产业文化以及累积了Razer将近

写在Copperhead发布的当天

  9个月一代的电脑硬件升级规律似乎已经冲破了行业的限制,距离上一代旗舰Diamondback发布之后的9个月,Razer全新的顶级巨作Copperhead携同2000dpi的高精度激光引擎正式面世,向世人宣布激光专业游戏鼠标时代的来临。从机械鼠标时代的2000DPI-1600DPI-1200DPI到光电鼠的1000DPI-1600DPI,到目前业界领先的2000DPI激光鼠标,一个一个的数据让Razer走在了所有对手的前面,Razer的鼠标,每一款都是一个热衷于游戏的玩家所渴望得到的至尊级宝物,纵使,Razer的每一款鼠标都并不完全适合于某一部分游戏的用户,纵使,Razer的每一款鼠标都似乎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尽人意。但是,当这款拥有2000DPI激光引擎的Copperhead面世之后,那些曾经嘲讽过Razer的人们,是时候体验最纯粹的Razer精神了,Copperhead溶入的是Razer独特的产业文化以及累积了Razer将近7年时间的研发成果。Razer将这款鼠标定位为地标式的革命性鼠标,是世界上第一只真真正正的采用激光光学引擎的有线鼠标。

感谢buysir中国总代理从新加坡发回的现场图片,并为buysir提供这只全球仅有的送测样品致谢。
要继续保持对Copperhead国内上市情况的关注,请往www.buysir.com百色商城中国总代网站浏览

  嗯,怎样形容Copperhead呢?除了Perfect之外,笔者再也想不到其他的辞藻了。先看看Razer Copperhead的详细技术参数吧:

  • Razer Precision:2000 DPI 激光光学引擎;(目前最高的激光引擎为800DPI)
  • Ultrapolling:1000Hz刷新率,1毫秒的反应时间;(目前最顶尖的鼠标为125Hz刷新率、8毫秒反应时间)
  • Razer Synapse:32KB 板载记忆体(板载 Firmware,只需在第一次使用鼠标的时候,通过驱动将按键的设置以及移动速度写入芯片,以后在其他电脑上使用将能完全脱离驱动)
  • Hyperesponse:7 个能独立自定义的按键,能让用户拥有超流畅的触感和最大的APM(actions-per-minute 每分钟按键动作)
  • Ultraslick: 三只采用特富隆材料的无阻力滑动垫脚
  • ALWAYS-ON:激光光头工作在常亮模式下,不会出现因为恢复时间而引起的移动中端或断续。
  • On-the_fly:著名的DPI调整工具,可以通过硬件以及驱动实现
  • GlowPipe:在鼠标的两侧装备有透光的防滑条
  • 16 bit的数据传输通道,比传统鼠标的8bit和12bit大幅领先
  • 超高速的速度监测,能捕抓到每秒45英寸的移动速度以及20g的加速度,刷新率达到7080帧每秒
  • 采用了相对上一代鼠标大幅改善的人体工学外观造型设计
  • 特殊的线材表皮,不会缠绕,随意定义线材形状
  • 三种自定义的重量标准以及可更换的哑光面按键。

Razer 巅峰之作 Copperhead 赏析

  WoW~~~吃惊了吧!马上进入Razer Copperhead的疯狂世界,先来鉴赏一下这款05年Razer的巅峰之作:

Razer 巅峰之作 Copperhead 细部解说

  以镂空的印刷技术在中央的logo上突出没有被黑色颜料遮盖的Razer美杜沙图样,在通电工作的时候中央白色的镂空区域会透射出蓝色的光芒,并且会呈呼吸状缓慢闪动,Copperhead的这个logo恐怕是电脑鼠标上设计以及造工最为精美的logo了。至于右图所示的,是使用在Copperhead上的两种不同触感的材料,左边颜色较深的材质是应用在按键上的仿肤表橡胶,而右边哑光的微微带有磨砂质感的是鼠标的上盖。这两种材质有着十分大的共通点--就是对手汗的不敏感以及起到一个良好的防滑作用。

  Razer依然坚信,使用镀金的USB接口能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保持最佳的速度和效果,Razer的Ultrapolling技术将鼠标的刷新率提升到在1ms反应时间下的125Hz~500Hz~1000Hz,难怪Razer要采用这等在高档Hi-Fi中才出现的设计理念来制造鼠标接线了。

Razer 巅峰之作 Copperhead 终极拆解  

  马上进入最精彩的拆解部分。简单地拧开一颗螺丝,再将鼠标主按键下面的锁扣拆解之后便可以将鼠标外壳打开--第一印象:颇为复杂的PCB板设计,和Diamondback一样采用了两层板布线,不过全部换成了黑色的PCB,而且板上的器件相较Diamondback有所增多。拇指按键的下移也使得顶端的PCB板需要重新设计。

  传统的Cypress控制芯片已经不能满足8颗按键以及16bit数据的传输要求,在Copperhead上的这颗MC98JW32芯片并没有公开的技术介绍,估计是一颗和数据传输以及控制有关的芯片。 

  Copperhead采用的激光光学引擎是来自安捷伦的A6010,这套设备并非如罗技的A6020般和安捷伦联合研发的非公开引擎,基本上所有的技术资料都能在安捷伦的网站拿到。A6010套件的发布在05年年初,与之同期发布的有A6011激光引擎套件,具体的分别就是采用6011套件中采用了原型的透镜组而6012套件搭配的是普通的直角透镜组,主要为适应不同形状的鼠标而开发。

  根据安捷伦的技术文档,ANDS-6010套件能实现45in/s的移动速度,帧速达到每秒7080frames,和Razer的宣传资料完全吻合。在稍后的游戏测试中,我们能充分领略到Copperhead上A6010的惊人魅力。

  A6010的配套组件,左图为ADNS-6120透镜,右图为ADNV-6330(VCSEL)激光发射器--一个真正的物理意义上的激光发射器,VCSEL技术是近三年才成熟起来并在民用企业开始应用的技术,详称为垂直共振腔表面放射激光(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是一个在有正向电流激励的条件下的半导体发光器件。与传统的LD激光二极管不同的是VCSEL光源产生激光的共振腔位于晶粒层之间,所以光束是从晶粒的垂直面发射,而非传统的侧面发射。而且VCSEL光源的晶粒和Si晶粒制程类似,封装简单,价格低廉,在光纤通信以及其他光传输行业大有普及的趋势。此外,在Copperhead上的这颗VCSEL工作在Razer称之为Always-On的常亮模式下,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因为节能而关闭,大大缩短鼠标的反应时间。不过由于没有关于ANDV-6330激光组件的详细资料,我们也没法对其进行更加深度的探讨。需要详细的VCSEL技术资料请参阅Honeywell的技术文档。

  Copperhead的滚轮结构在目前最新一代的鼠标中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是机械式的齿轮定位系统,不像其他大厂一样采用定位杆式的滚动模式,基本上没有可修改性(喜欢无级滚轮的玩家们要仔细思考其他的改装方法了!)。右图所示的LED是一颗在滚轮对面的装饰性高亮蓝光LED,能在半透明的滚轮材质上营造出十分诡秘的效果。主按键采用的是HC DM-1系列开关,台湾产,机械寿命长达50万次。

 

  Copperhead的PCB一共有两块,位于最高层的附属PCB布置有四颗拇指按键以及一圈透明的光纤,主要起着传导光线的作用。我们能在Copperhead外面看到如此诡秘和均匀的蓝光,其中功劳最大的就要算这颗封装在白色陶瓷之下的LED以及光纤了。至于Copperhead所采用的拇指按键依然是Razer所习惯采用的HC DM-1系列,出于固定按键的需要而套上了透明的加固组件。

Diamondback 和 Copperhead 的分野  

  上图所示的Copperhead和Diamondback在高度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Copperhead的背部曲线要明显比Diamondback高出2mm左右。 

  Copperhead和Diamondback的背部曲线对比--Copperhead在为了给手掌根部提供更舒适的触感而提高了整个背部的曲线--甚至鼠标的尾部,上图所示的两张图就能充分地体现这两个相当体贴的修改。

  采用激光引擎的Copperhead取消了普通LED引擎的光头罩,光线的着落区十分小,当然在模具的设计时就会将通光孔缩小,尽量减少内部构件和外界的接触,减少灰尘的侵入。此外,在Copperhead的底部还设置了一颗按钮,估计是用于Reset到出厂设置用的重置开关。另外一个在材质上的改变就是Copperhead不再采用在Diamondback上为了突出透明的灯光效果而使用的半透明外壳,换成了全黑不透明的底壳,希望以后会出现全透明的Copperhead吧! 

  拇指按键的改变--从Razer第一代的光电鼠Viper,到Diamondback,再到目前的Copperhead,拇指按键从无到左右各两颗,骤眼看上去似乎是一个飞跃的设计,但无可否认地,这两代鼠标的拇指区域/按键设计都是鼠标备受争议的一个设计黑点,以上右图所示的Diamondback为例,很多玩家抱怨这套连体的按键经常会引起前后键的误触问题,而且拇指在着落区到按键的移动距离偏长,对需要极短反应时间的游戏来说这些设计都是致命的,而Copperhead的这套拇指按键设计,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一个由Razer在Viper上引入并在Copperhead时代冠名以GlowPipe技术的概念:鼠标采用了整条的软胶条实现提高握持力的功能,在这个图能清晰地看到拇指按键的位置,Copperhead的按键独立于防滑条,放置在防滑条和拇指着落区之间。Diamondback的按键则内嵌在防滑条中,和拇指的着落区有相当的距离。 

  两款鼠标防滑条的对比图-Copperhead的厚度要比Diamondback宽,手指可以尽数放置在防滑条上,不需担心手指会误触侧键-一个相当大的改进。 

  Copperhead的拇指着落区要明显比Diamondback内凹和拉长,要比Diamondback更加棱角分明,这样的改进并不能说孰优孰劣,笔者更加喜欢Diamondback较大的内凹角度,但却对其更加硬朗的线条感到有点不适应,当然了,这和个人习惯密切相关,该怎么评论就让各位看倌发言了。

   仿肤表涂层以及主按键的凹陷区域在Razer的第一只Boomslang开始就已经是招牌设计,Razer自然将这个优良传统传承到Copperhead上,不过在造型以及用料上Copperhead和前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和手指的贴合度很好,材质的手感十分清爽,对手汗的敏感度相当低,可以说这种材质在鼠标按键方面已经是十分完美。

  在拇指按键上,Razer的Hyperesponse技术通过优化拇指按键曲线以及表面材质,将按键的触感提升到极至,通常玩家在星际、魔兽等游戏使用Copperhead的微操中都能达到300APM(actions-per-minute,每分钟的按键动作)以上的速度而不会感到按键的粘腻。

Razer 巅峰之作 Copperhead 驱动详解

  硬件测试平台为笔者所用的Pentium 4c/ASUS P4C800-D/Corsair XMS 3200-1G×4/ASUS GeForce6800ULTRA/Maxtor 160G/Sony CPD-G520 21",游戏中已经不能感觉到受制于硬件影响的fps下降。这个顶级的平台就是fps稳定的关键。此外,笔者在安装Razer Copperhead之前所用的鼠标是罗技的MX518,并安装了Setpoint 2.40.855。Copperhead的驱动目前尚处于一个beta尚未完善的阶段,在笔者收到Copperhead的那一天起一共接收到从官方放出的两款驱动,一款为原始的6.0.1 Alpha版本,而另一个是版本号为6.0.3的beta版本。从驱动的界面我们可以看到Firmware的版本同样是和alpha驱动一样的6.0.1版。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这个驱动版本和罗技的Setpoint驱动兼容性比较好,笔者的平台在未卸载Setpoint的情况下能正常安装Razer Copperhead驱动并能正常使用,希望正式版也能保持这个大度的君子之腹。当然了,此后的测试采用了全新安装的系统以及单独的Copperhead驱动,以保证鼠标工作的稳定性。

  看了上面的图,你有想过一个鼠标的驱程竟然可以做得如此复杂吗?当然了,这是一个专门为游戏玩家以及从事专业设计工作的用户而度身订造的驱动界面,不过也佩服Razer,将一个这么复杂的驱动设计得如此精美,打开界面之后,笔者竟然有一种想一步一步揭开驱动神秘面纱的冲动!仔细地操作下来,不消5分钟便摸透了整个驱动的架构:主按键区,提供了形像的七颗按键功能设置,每一个按键都能独立设定相同的或者是不相同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是对每一个按键都开放的,这和以前Diamondback的某些按键只能实现固定的几个功能大有改进。主按键设置区的左手边,是鼠标的灵敏度调节以及滚轮功能的速度等调节,当然还有Razer出名的On-The-Fly功能设置了。大家所看到的图片最左手边是一个速度的高阶调节,能对X和Y轴进行独立的调节,加速度以及独立的Windows桌面操作速度也能在这里调节。

  功能按键方面,也就是大家看到的上面Windows Button 4 按键的下拉菜单,每一个按键都能绑定这些功能。其中比较特别的是Assign a key/macro,也就是功能1,在alpha版本中,这个功能和下面的Double Click(双击)是未有开放的,处于灰色的不可选状态,到beta版本,这个功能还未有完全开放,大家可以看到,在功能1的方框中,Sepcial Keys下方的Basic Command(基本命令)、Additional Commands(附加命令)以及Media Funtions(多媒体功能)依然处于未开放的阶段,估计Razer的程序员会在正式版的时候给这些按键赋予十分强大的按键脚本功能。

  至于功能2--DPI Setting,主要是通过按键选择逐级提升DPI,还是直接跳到设定的DPI,当然了,这两者只能选其一。可供跳转的DPI有400/800/1600/2000。功能4则是一个设置调配的大集会,以上所说的各项设置,都能分别保存到5组固定设置中,而功能4Switch Profile则是在这5组设置中进行切换的功能,在每次保存功能的时候,鼠标正中的logo会闪动响应的次数,以示保存成功。功能3则属于主界面的保存/调出设置功能,能将上述设置保存为一个*.conf文件,并且可以在任何的机器上随时调入。至于Firmware可以从*.s19的专用文件升级,估计Razer会不定期放出提升鼠标驱动的固件升级。

  长呼一口气…………这些就是Razer Copperhead驱动的主要功能了,怎么样,复杂吧!?鼠标的驱动专业到了使用Firmware以及5个全功能自定义设置的地步,已经不是一般的菜鸟能懂的专业了。不过,对于该款beta的驱动,笔者还遇到了下面的几个问题,希望会在正式版中会有改进:

1.On-The-Fly功能并不能正常打开,很多时都处于失灵状态,将其绑定到按键4上,但按键4和滚轮组合没有反应,反而跑到按键5,重设到默认设置后再设定依然如此。

2.在每次设定按键功能之后,写入firmware的速度过慢,而且还未能实现Razer所宣传的随插随用。

3.绑定功能中的“延时”功能只能设定为5ms,如果能使用自定义时间则会更显专业。

Razer Copperhead 试用体验  

  好了,马上进入实战阶段。Copperhead的送测到本文的完工,笔者一直在使用这款酷酷的激光鼠标,而配套使用的正是Razer所推耸的eXactMat铝底鼠标垫。经过了将近2周的试用,对Copperhead的脾性已经了如指掌,从习惯于使用Diamondback的玩家来说,要适应Copperhead似乎并不太难,但以笔者长达数月的MX518使用体验突然间转到小巧的Copperhead,着实有点不习惯。不过,笔者很快就被Copperhead小巧的身材所迷住了:

  整体握感:Copperhead和Diamondback在手感上最大的分野,主要在于背部曲线以及拇指的防滑条,握过Diamondback的玩家拿起Copperhead的时候,你会惊觉在Copperhead上的修改,就是Diamondback上所欠缺的一切……手掌悬空太大、拇指按键容易误触、防滑条太窄以致不能分清无名指和尾指的着落空间………………Copperhead完美地解决了,而且是在改动不大的情况下,完全不需要因为这些改进而去适应全新的手感。笔者在使用了Copperhead两个小时左右,已经找回了之前使用Diamondback的完美感觉,而且手感还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按键触感:HC的按键,触感明显不同于欧姆龙,HC按键手感干净,回弹力度小,键程较长,一下归一下,段落感极强,适宜采用Razer这种按键和外壳相对独立的方案。而欧姆龙的按键(MX518为例)则显得清脆非常,回弹力度较大,触点清晰,适宜做类似于MX518的一体化按键,但各位并不能就此而说谁优谁劣,这也是和用户所习惯的手感很有关系。而且在Copperhead按键上的仿肤表涂层以及按键末端的凹槽能使手指很自然地向前伸展,按键十分自然。

Razer Copperhead 游戏性能激情体验  

这是笔者最兴奋的一段,在使用了Copperhead之后,笔者试着打开了两个以往所习惯的fps游戏:《Counter-Strike 1.6》、《Painkiller》

  首先进入CS1.6吧,毕竟这是一个在国内认可度十分大的游戏,第一次进入游戏的时候,鼠标速度为默认的400DPI,Polling-rate(以下简称pr)为125Hz,游戏运行方式加上禁止Windows加速度的no spawn参数,1024*768分辨率,sens设定为2.2~2.8。地图选择aztec,首先冲到桥头,一把AK朝对岸石头3+2点射,准星移动出现锯齿,而且压枪时跳动十分明显,显然是速度设置并不恰当,退出后,将速度和pr分别设置如下并绑定到profile 1~5下:400DPI/500Hz、800DPI/500Hz、800DPI/1000Hz、1600DPI/500Hz、2000DPI/1000Hz。并将四个侧键以及滚轮绑定到这五组设定上。比较可惜的是,前两组设定在CS中基本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1024的分辨率下,压枪没有感觉可言,跳动的幅度较大,转体以及左右键连按的甩枪都发挥得很好,但在瞄准的时候,准星总会觉得虚浮。不适合小幅度的微调动作,估计是因为在高采样精度下,数据的处理速度增加,而向系统的回报速率被设定在一个较低是水平,因此造成数据流的堆饯溢出,对一些处于frame-frame之间的数据缺乏时间处理的原因所致。

  于是切换到1600DPI/500Hz以及2000DPI/1000Hz,这时,因为鼠标移动速度以及回报速度明显提高,准星的移动变快,这时高达10000Hz的report rate以及16bit的传输带宽开始产生作用,这时的准星移动基本上感觉不到任何的锯齿感,微调的性能十分优秀,不过在压枪的过程中出现了反跳幅度较大的现象,退出后将鼠标速度固定在2000DPI/1000Hz,并将拇指按键绑定为On-The-Fly功能,并在进阶选项中将y轴速度调快,关闭鼠标加速度。在进入cs之后用On-The-Fly功能调节鼠标速度,以sens2.8为例,On-The-Fly调整到5左右较佳,枪身下压的速度变得较为灵敏,和容易通过手指就能控制,准成度大幅提高。

  随后进入《Painkiller》。则是一款有着和Quake3同样高难度跳跃技巧的FPS游戏,《Painkiller》自带了一个Speed meter,用于测试玩家的奔跑速度,以甩跳来说,150m以上的速度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这时需要鼠标的灵敏度较高,而且在跳跃中转身往回跳的过程中需要一个720度的转身动作,对鼠标的要求十分高,笔者在速度达到148的时候实现了这个动作,并没有像以前惯用的鼠标那样在转身的末端出现准星下沉以及折向,连贯度十分高。在Painkiller中Stake Gun/Rocket Launcher/Driver/Flame Thrower这些武器的切换更是能体现出的On-The-Fly功能的独到之处,两个跳台之间向正对轴心的巷口投掷rocket的这些动作基本上能掌握到最高点的投放位,

  至于在RTS中的表现,笔者将鼠标交给了一位酷爱星际的同事,看着他每秒2~3次左右的点击以及2000DPI/sens:7的速度进行微操,很容易就会将Copperhead的定位放到比以往其他所有鼠标都要高的档次。在大战数回合之后,那位同事大汗淋漓吐出一个字……爽!,估计他下个月的工资要投资到Copperhead上了。

想不到任何形容词的结尾:  

想不到任何形容词的结尾:

    2000DPI/1000Hz的高精度-完全摆脱USB数据传输限制;绝对的人体工学造型-按键和握感的舒适度无以伦比;呼吸发光的幽蓝色Logo灯光-另类的工业设计魅力;为游戏而优化的高自由度驱程,On-The-Fly-针对游戏中不同的武器而采用不同的鼠标速度……这一切,不就是我所梦寐以求的终极游戏利器吗?

  这是笔者执笔以来,第一次不愿写得太过详细的产品评测小结,因为实在没有再多的形容词可以表达出在Copperhead上体验到的游戏的激情了。一个尚处于beta阶段的驱动以及产品就已经能够有如此出色和稳定的表现,笔者只有再重复开篇的一个单词……Perfect,如果能继续完善以上所说的驱动的问题以及定期提供Firmware升级的话,估计Excellent就是唯一的能够配得起Copperhead的形容词了!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