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强赛分组出来以后,我周围的球迷弟兄们便开始整日慨叹中国足球缘何如此“点背”——尤其是看了大眼的“猫腻说”之后,对于以敬爱的谢亚龙主席为首的中国足协,兄弟们也多了几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当然,“怒其不争”占的比重似乎更大一些。
“嘿,哥们,年三十是看足球还是看春晚?”这成了中国球迷打招呼的习惯用语,一段时间内竟有些赶超比如“吃了吗”这样中国特色十足的问候语。
“……”(互诉衷肠,略)俩人执手相看泪眼,不用说,又找到一个“知球”。
“那哥们也这么说啊”~无一例外的,球迷们选择了“春晚”,抛弃了国足。
“伤不起那个心啦”……“哎”……
执手西顾,残阳如血…
可说是这么说,真到了“中伊”之战开打的时候,兄弟们还是不自觉地倒“春晚”为“奥运频道”。没办法,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又出来作祟。
纵使前有“兵败金州”“黑色三分钟”等惨不忍睹的事件,近又有被乌兹别克3球血洗亚洲杯的惨案……可“怒其不争”的中国球迷毕竟还是中国人,心疼自家孩子——打归打,骂是骂,终究还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好。
尽管中国足球这“孩子”老大不小了,可当“家长”的球迷们还是放不下那颗心。每每孩子拿个奖状回来,无论是“三好学生”,还是什么“东亚四国赛冠军”,当家长的也总是笑着摸摸孩儿的头,欣慰道:“孩儿有出息啦,”…然后把奖状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走路上也紧赶着递根烟,逮谁跟谁说:
“晓得吗?俺娃得‘东亚四强赛冠军’啦!”
中国人特有的“单纯”溢于言表。
这单纯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不在这里细表了。
但简单来说:失望成习惯的“单纯”的球迷们,已经越来越容易满足。
非但如此,“家长”们还尽其所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点在除夕夜的迪拜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把电视从“CCTV1”倒至“奥运频道”时,比赛刚开始。我先是一愣,天哪!这是所谓的伊拉克“第二主场”迪拜吗?那分明就是中国主场嘛!你看球场四周的广告牌上不是分明写着“恒源祥”三个大大的中国字吗?细看之下,大大小小的中国字遍布“伊拉克主场”。有广告牌、还有标语……
我那个感动啊。~~
我不奇怪秦始皇是怎么能把长城建起来了。只消看看我们伟大的球迷们是如何将敌人的主场变成我们的主场,你就能理解中国足球是在怎样的“温室”里成长的了。排除“恒源祥”此举商业炒作之嫌,恒源祥老总的民族自豪心,天地明鉴!
但这种民族自豪心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脆弱的民族自尊心。
容易满足的中国球迷却也是最容易受伤的。特别是在这种“恒源祥”式的付出之后。中国队1:1伊拉克。一个勉强不至给中国百姓填堵的比分。很难想象在尤尼斯下场、阿赫拉姆罚下的情况下,如果中国队依旧败北,媒体会作何反应?球迷怎样坦然地看春晚?不说别的,单是“恒源祥”恐怕也难以释怀吧。随之而来的铺天盖地的报道、议论、甚至是咒骂,却无形中将国足每每置于悬崖边缘。中国队一切的一切被拿到了放大镜下。就连赛前和叙利亚、阿联酋无关紧要的热身也被很多媒体热炒。好像中国队每场球都是生死之战似的。
但仔细想来,这实在只是井底之蛙的“自讨无趣”。
哪来那么多生死之战啊?与伊拉克一役不过只是20强赛的第一场而已。试想:踢球者、法国足球等国外权威杂志怎会把过多的篇幅用在中国与伊拉克的一场世界杯预选赛第一阶段的比赛上?人家关注的焦点是欧洲杯、世界杯!
国人的确应当把眼界放开一点。顺便也能给予国足更宽松的环境。过度的关注只会将中国足球带入误区。
当然,姑且不论“恒源祥”这种“化客场为主场”的举动是何等伟大,这种中国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在球场上的体现的确是值得提倡的。当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伊拉克队员踏入自己的“阿联酋主场”时,他们便被这浓郁的“恒源祥”式中国气息压倒了。可以这么说,恒源祥把自己塑造成了中国队的第十二人,为国足来之不易的平局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但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我实在不能确定这种“中国家长对孩子”式的关怀,对中国足球的未来,到底是好是坏?“恒源祥”这种球场“第十二人”到底是“虎翼”还是“蛇足”?
我只知道,中国足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球迷家长们可要看真切了,“孩子”的路走歪了家长难辞其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