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NAVSTAR 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下简称GPS)原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军事定时、定位与导航的目的所发展,希望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技术可构成主要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未来并能满足下一个世纪的应用。
第一颗GPS卫星在1978年发射,首十颗卫星称为BLOCK I试验型卫星,从1989年到1993年所发射的卫星称为BLOCK II/IIA量产型卫星,第二十四颗BLOCK II/IIA卫星在1994年发射后,GPS已达到初步操作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IOC),24颗GPS卫星提供全世界24小时全天候的定位与导航信息。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于1995年4月27号宣布GPS已达到完整操作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将BLOCK I卫星加以汰换而24颗卫星全部为BLOCK II/IIA卫星,之后又发射四颗BLOCK IIA及一颗BLOCK IIR卫星,成功地满足军事实务的操作。由于此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民间应用的需求与日遽增,对于传统导航方式更有革命性的影响。为了区别一般(民间用途)与受认可(军事用途)的定位层级,GPS依所得的观测量精度分成标准定位服务(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SPS)与精密定位服务(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PPS),其间的差异在于导航精度及所依据的电码不同,SPS预期的绝对精度为平面100公尺,高程156公尺(95%可信水平),所依据的电码是单频中的C/A(Coarse Acquisition)电码;而PPS预期的绝对精度为平面22公尺,高程27.7公尺(95%可信水平),所依据的电码是双频中的P(Precise)电码。
在距地球20180公里的六个轨道上,GPS卫星所发射的讯号型态包括:电码观测量(Code)与载波相位观测量(Carrier phase),其载波为L波段的无线电微波,依频率又可分成L1(频率1575.42MHz)、L2(频率1227.60MHz)两种。将电码观测量与星历讯息(卫星位置)调制于载波上提供地面接收机量测卫星距离,以距离交会的概念计算相对于卫星的相对距离。L1载波上所调制的电码观测量为C/A电码与P1电码,而L2载波上只调制P2电码。
对于一般用户所使用的SPS系统中含有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效应(已于2000/5/1关闭),透过更改广播星历与卫星时表以蓄意降低C/A电码精度;而在受认可的PPS系统中实施了AS(Anti Spoofing)效应,将P电码皆锁码成Y电码,一般用户已无法获得,为接收机制造厂商仍能以特殊技术(例如Ashtech Z-tracking)取得较高精度的电码观测量。
GPS系统包含三大主要部分:(1)太空部分(2)地面部分(3)使用者部分。
(1)太空部分:包括27颗卫星,其装备有相当高精确度的铯或铷原子钟,其精确度可到达3ns(3x10-9秒),精确的测时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接收机必须知道信号从卫星上发射到接收机接收所花的时间,藉此精确的时间方可得到从卫星到接收机精确的距离。当可收到四颗卫星时,可做三维空间的定位。
(2)地面部分:包括一个主控制站,三个地面天线及五个监视站。五个监视站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地,主控制站位于Colorado Springs。五个监视站中之三个同时亦为地面天线所在。每个监视站均有一个GPS双频接收机、标准原子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