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在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什幺新奇的玩艺了,可是想想80年代当第一台随身听面世的时候,世界是何其的震动和惊讶。短短25年,随身听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小小的录/放音设备在很大一个侧面上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电子技术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而随身听本身也
警觉后遗症---防止听力慢性自杀1
随身听在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什幺新奇的玩艺了,可是想想80年代当第一台随身听面世的时候,世界是何其的震动和惊讶。短短25年,随身听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小小的录/放音设备在很大一个侧面上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电子技术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而随身听本身也从最早期的模拟记录介质——磁带,也就是磁带随身听逐步经历了CD时代、MD时代而来到了MP3时代,虽然MP3在压缩算法上造成了声音一定质量的损失,但是比起CD随身听来说,MP3随身听的体积和重量优势不必过多言语;就字面意思来说,MP3技术是将“随身”两个字发挥到极限的一种必然趋势。
没有磁头、光头一类的信息读取系统,没有电机、皮带、齿轮等机械系统,尽可能的小、尽可能的轻、无限抵抗物理振动的特点让它在这两年(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大放异彩。可是话又说回来,纵使随身听以后千变万化,技术无限飞跃,它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放音最后的一环还是要靠耳机、耳塞等器材将声音从模拟电流还原成为空气震动,从而产生声音播放到用户的耳朵里去。所以,在使用随身听器材听音乐或声音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耳朵,就成了一个非常需要关注并且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说如果不正确的使用随身听设备就会造成您的听力水平下降,严重的甚至失聪,可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例子在欧美早已经比比皆是,以至于情况过于严重被提高到青少年社会学讨论的高度上了,国内以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最近几年抬头现象明显,就其原因我下面会做多方面分析,首先从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做一个大的解释:
随身听诞生的初期,电子技术、工业加工技术都不是非常强大,生产随身听是一项投入极高的产业,前期的研发费用数目惊人,主要也是因为要在最小空间内完成众多功能并且要保证声音还原质量的要求、是非常有技术挑战性的,所以早期的随身听产品发售价格都很高,而且主要销售日本和欧美市场,大陆地区供货很少;并因随身听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全民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我想超过20岁的朋友都会对那一时期有鲜明的印象吧,一时之间“下海”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所以随身听在大陆青年中的占有率十分低,自然也难出现因使用随身听过多造成听力障碍的问题存在。
但在另一半地球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尽管SONY的随身听在发售的第一年备受冷落,但是从第二年开始销售额直线上升,欧美的青年们为能拥有一台随身听而自豪,随身听在欧美正式进入了青年的主流文化,并成为时尚的代表,从而在大量普及的背后埋下了听力问题的隐患。
抛开技术,从文化方面上说也能找到随身听文化带来大量青年听力下降的内在原因。随身听在欧美普及是80年代中后期,而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欧美的摇滚音乐黄金时代就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正好与随身听普及的时间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众多的随身听用家都是在聆听那个年代最“风光”的音乐——摇滚乐,所有喜欢听摇滚乐的朋友都知道,听摇滚要是不够“吵”,那就很不过瘾。自然而然的这一批人在高分贝音乐的冲击下听力慢慢损伤,轻重缓急的都有。当那个年代用随身听陪伴度过花季的男孩女孩成为社会和国家精英阶层的时候,他们中很多人的听力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广泛现象引起了医学家们和社会学家的关注,所以从那一时期以后,欧美市场销售的很多随身听产品都把小的耳塞换成了大的平头耳机(编者注:对耳朵的伤害程度比耳塞更小),也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由此可见,随身听使用带来的听力问题的确值得关注和重视。而且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消费能力的快速提高,买个随身听对工薪阶层家庭和青年人来说已是非常容易和平常的事情了,加之伴随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文化也日趋国际化,众多音乐类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电子、重金属、朋克等很多以前不曾接触的音乐也大为流传,我感觉现在国内的形式就如同80年代的欧美,所以我们就应该认真思考思考,是否一样的问题也将会降临我们的身边,真的一代人的听力就要被摧毁了幺?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人皆知,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现在我们既然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何还要重蹈他人的覆辙呢?!所以说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是我们现在最最应该关心和了解的问题!因为只要注意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在不牺牲自己的听力的前提下,痛快的聆听音乐,这岂不是两全齐美的事情?那幺如何注意呢?我们下面详细讲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