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家电和个人数码产品等在内的消费电子行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产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然而在其呈现勃勃生机的同时,是竞争环境的日益恶化。目前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上,基本上都存在过度竞争的状况,国内与国外的手机、彩电品牌厂商拥挤在一起争夺着增量有限的市场。
另外,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升级和电子产品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厂商必须加快推出新产品。产品的生命周期,即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大大缩短,由原来的四五年减少到两三年,再到现在的一年、几个月以内,更为严重的如手机行业,平均上市时间一般也就在3到6个月。
更为严重的是,近两年,由于一方面国内物价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造成部分依赖出口的电子制造行业更加举步维艰。据统计,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对美出口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24%;对荷兰出口增长只有6%,同比回落44%;对英国出口增长21%,同比回落28%。工业和信息化部巡视员高素梅指出:“欧美是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它的增速下滑,也导致了全行业出口增速同比回落8%。受此影响,加上国内制造成本的上升,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珠江三角洲有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外迁或倒闭的现象。”
提升品质是出路
我国电子行业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在打价格战,在同一个市场上死拼。每一个新产品刚刚推向市场就会迅速被模仿并大量复制,使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盈利周期大幅缩短。与此同时,洋品牌已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熟悉。随着洋品牌本土化生产规模和范围的加大,国内企业如何应对洋品牌的蚕食,在国内市场占据有力地位?
原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曾指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掌握的核心技术不够,多数电子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产能过剩,库存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压缩;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利润率不高。他同时还指出,打破产品结构不合理现状,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内资企业的现实所需。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尤其是低端产品上营销策略的改变,内资企业的优势产品受外国公司挤压,市场份额下降。
这要求企业必须对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及时快速掌握,能够根据市场状况及时做出反应,不断推出新产品,延长每一个产品的盈利周期。因此,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出路就是要提升产品品质,研发出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如果不能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充足的市场信息,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的科学管理平台,必然会使企业在已经白热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市场淘汰。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行业的信息化状况呈现出区域化特征。由于受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南方城市(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超过北方城市,甚至于要先进三四年的水平。
如果从生产工艺来划分,以制造环节为主的南方企业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即分销及供应市场小,制造环节大;而以分销环节为重的北方企业(如华旗资讯、三星电子等)基本上以外包生产加工形式,呈“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
由于企业的规模、生产工艺的不同,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以分销为主的企业信息化需求以“ERP DRP”为核心,以设计与办公自动化软件为辅助。而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代工工厂对信息化的需求相对简单,其强调物料采购的及时率,信息化需求以“OA ERP”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未真正达到效果。成功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将基层人员从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数据输入、流程梳理的基本问题;二是为中层领导分析数据,寻找管理漏洞;三是为决策层作公司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调查结果上看,有70%左右的企业仅解决了基层人员手工操作的问题,没有给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帮助。90%以上的电子企业除设计工具软件的应用外,仅上线ERP系统。仅海尔、长虹、联想、TCL、华为等国际化的公司目前信息化应用较为完善,为了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基本上做到了内外部的协同管理。
在记者调查的电子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婉言谢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声称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据了解,甚至于像华旗这样高速成长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属“半吊子工程”,他们的ERP系统于2001年上线至今没有进行版本的升级。
结合上述电子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信息化现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目前电子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优胜劣汰。笔者认为,掌握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产品、理顺生产流程、减少库存物流成本、及时掌控市场讯息做出快速反应等是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面对增速放缓及面临“洗牌”的竞争格局下,完成自救与自我发展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