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5-27 00:45:00转载

人类在经历了百万年蒙昧、万年游牧、千年农耕、百年工商之后,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在欢呼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信息化之时,依然要提出数字化的人文生态问题。在农业领域,与工业、城市相比,更值得探索适宜构建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生态,这是在以软硬件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

信息化的历程和现实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信信息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和文字处理、农业数据库开发;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通信设备与技术早期并不直接介入人的活动与生产,现在已经成为紧密的组成部分,因而系统和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建立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态的数字化生存空间,信息化才有出路。但不能说,农业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就是不断地添置和更新信息设备和网络。

数字文化和信息技术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产模式产生剧烈的冲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必须有一种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今天,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剧变,正在使社会、经济、文化经历着一场变革。

数字化的生存与平等交往

一个现代化行业不仅要自身形成体系,还要获得社会认同。信息化在畜牧业中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就是要得到社会认同。要彻底颠覆“名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回乡务农”成为新闻炒作的现象。在我国,计算机成功地应用于畜牧业已有23年的历史。

数字化生存中暴露出来人的生存与交往的困惑,根本上还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延续。而在网络社会中,不再存在区域、距离和行业的“等级”,只有通过创造和沟通表达出来的影响力。

“十五”期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其潜在价值的认识和功能的发挥还有大量工作要进行。

国外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美国在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立法完善、体系健全;日德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法国、加拿大等形成了多层次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服务主体多元化;法国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处罚。韩国、印度等政府投资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美国、日本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发布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呈横向和纵向拓展。美国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投入比例高;欧盟设置专门的农业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发布等机构,并投入巨资。

上述各国大多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部门职责并分工协作。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各县政府都注重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以农业部及其所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所、海外农业局、农业市场服务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以及首席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为主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体系。美国农业部与44个州的农业部门合作,设立100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以及相应的市场报告员,每天负责收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信息,然后通过卫星系统及时传到全国各地的接收站,再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和报纸传递给公众。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