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
5月12日14点28分,一个灰色的时刻;一个让所有国人都永生难忘的时刻,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近半个中国有震感。事发至今,人们还久久的沉浸在灾后的悲痛心情中,面对突如其来、家破人亡的灾难,经历的、看见的、听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巨大的心理波动,这种波动大到很难用平常的理性和漠然来抑制。因此,“灾后心理援助”就成为灾后重建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健康网站之一,康Q网从地震后第二天就开始积极筹备相关心理援助事宜,先后推出首家“灾后网络健康保障平台”,联合新浪网共同推出主题为“重建心灵家园”的灾后心理专题;召集网站内数十位心理专家组成“灾后心理援助”爱心队奔赴灾区第一线。通过一系列活动,康Q积累了许多灾后心理健康指导经验。如今,随着灾后救助的更深层的需求,灾后心理援助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话题,为此,康Q将之前的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调动全社会的人们来参加到这心理援助的洪流中去。
如何实施现场心理援助?
现场心理救助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除了有可能遭遇到的余震、塌方、疫情这些客观因素,更大的风险则是在心理援助者本身。从前线发回来的零星信息显示,已经有零星心理援助工作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问题。身份已经从心理援助变换成了心理救助。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去了应该能够帮助多少人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很快的让那些心理救助的人瞬间转变。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当他们到了现场以后,才发觉现场的惨烈远比想象中的大的多,同时工作的难度也是超乎想像的。所以心理上出现了很大的无助感或者挫折感,对心理救助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无助的刺激。
作于心理救助工作者到现场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向灾区人民传递爱。至于在现场能做到的,能够帮助几个人,到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的。具体到一点,则就是传递爱。
需要心理援助的几类人群
因为地震,很多人受伤;很多人失去了肢体成为了残疾人;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同学;很多人时时刻刻关注着灾情天天以泪洗面。几乎全部过人因此或多或少都在心理上留下了伤疤。对于心理迫害最严重的残疾人来说,需要的救助有两种:一种是无法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残缺的人,他们很难接受,甚至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个现实;另外一种,就是自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应付自己的未来。他们觉得以前我能够应付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那么现在我们的状态呢?身体残疾了、家园破坏了、亲人失去了,因此他们面临的情绪就是一种失落感,包括亲情的、财产的。从心理学上讲,最大的打击应该来自其多年来慢慢培养起来的对生活或者对自己的自信感和安全感的丧失,瞬间被地震摧残的体无完肤。
所以面对这部分群体,如何慢慢的来培养他们的自信感是最重要的。对于他周围的亲朋好友,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但是也确实很复杂的,首先是陪伴,接下来就是倾听。因为此时此刻,你不用给他更多的建议,因为这个时候建议对于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也听不进去。这个时候,他们就如同一个鼓足了气的气球,你想往里面塞东西,是塞不进去的。这个气球里面满满的都是情绪,有悲伤,有否定,有担心等,全都是负面情绪。
这个时候,只能静静的陪伴他,去倾听他的怨言,而不用去否定他。还有一部分是现场工作人员的心理援助。
这次汶川大地震也不例外,我们看到在灾区奔跑着的,有解放军武警官兵、有各个生活设施建设的工人、有救死扶伤的大夫、有为我们带来灾区第一手资料的媒体记者......还有很多很多,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和现场的感受,他们也就成为了救助的重要对象。对于他们,我们能做的恐怕也是陪伴和倾听。这其中有两类人,一类人是身处灾区的,因为家人的离去,同时又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要同时承受着情绪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之大恐怕是我们这些人所不能想到的。对于他们需要的是心理援助工作者1对1的救助,不是一般人所能替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