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秋水:探索知识社区(CoP)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6-24 09:22:48转载

网络社会化是一场已经到来的互联网革命。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的崛起是明显的技术标志。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作为社会软件的重要体现形式,知识社区正引发人们越来越多重视。

网络社会化是一场已经到来的互联网革命。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的崛起是明显的技术标志。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作为社会软件的重要体现形式,知识社区正引发人们越来越多重视。

本文试图从知识社区的概念、价值、建设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索,希望揭示知识社区的意义,提醒企业和个人重视对知识社区的建设和参与,在企业管理、个人工作和学习方面充分发挥知识社区的功用。

1 什么是知识社区

Community of Practive(简写为CoP),实践社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我们更习惯于称之为知识社区。Etienne Wenger对CoP的定义是“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都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正是由于知识社区的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知识管理的落地工具之一。对于组织的知识管理来说,如何建设、推动知识社区发展,并使这些社区为创造和共享组织知识 做出积极贡献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挑战;而对于个人来讲,如何参与有价值的知识社区,在群体中有效地学习,提升个人竞争力,也同样是极有意义的挑战。

2 知识社区的价值

◆ 分享信息、观点与经验。

在拥有良好分享文化的知识社区中,人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促进彼此共同成长;

◆ 开拓最佳实践

通过实际的或者在线的协作,可以探讨出最佳实践模式;

◆ 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社区的建设和参与,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在社区中,由于集合众人智慧,更容易解决问题;

◆ 在线互动教育

网络的发达使得在线互动越来越方便,通过在线的模式,突破时间和地域,使教育展现出新面貌;

◆ 奖励先进,激励创新

在社区的建设和参与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优秀的知识贡献者,通过对他们的奖励,可以促进知识分享文化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 举办在线活动,促进嘉宾互动

知识社区可以使企业、员工、用户、合作伙伴、供应商等联动起来,通过在线活动的举办,可以促进各方关系的密切和良性发展;

◆ 促进研究、出版与协作

通过知识社区,可以深化对某个主题的研究,甚至通过实际或在线协作,形成出版物。

3 知识社区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处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世界越来越平,地球真正成为地球村,世界已经进入学习化社会,人际交往、工作、学习中的社会化的特性正在日益显露,在这个背景上,知识社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一、 学习化社会

从国际化大环境看,我国教育面临着学习化社会的挑战。

什么是学习化社会?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校长刘培育说:通俗地说,学习化社会也就是整个国民人人、时时、处处都要学习,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中国创建学习化社会,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作为三十年前出现的概念,“学习化社会”还比较新颖,它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和学习的全民化,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为什么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呢?首先是,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逐渐萎缩,人们 不可能在最初的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其次,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学 习 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后,企业或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更加看重各种能力,甚至是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能力和行为是单纯学校 教育难以实现的。”(以上引号部分系引述自中国教育报王晓辉文章《入世:我们如何面对学习化社会》)

二、 社会化

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社会化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面貌,促进了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网络和web2.0并且成为互联网新阶段的焦点。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的交往圈非常小,如果想突破这个圈子,要借助一些特殊的媒介或者机缘,比如通过电视、电台、书信等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对于我们来说,最为熟悉的圈子,还是身周有限的范围,如同学、同校或异校朋友、亲戚等。

互联网使得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变化。在拨号上网的年代,虽然上网仍是小众行为,但毕竟范围已经突破,犹如监牢的高墙出现了缺口,也许“越狱”的形 容不够形象,但对于局促于小范围(比如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人们来说,突然之间出现了一种和外界方便沟通的方式,无疑令人新奇。

那时,受限于高昂的网费和狭窄的带宽,网络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论坛、IM的出现,使得沟通更加方便,但网络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很大距离,网友还是一个比较稀罕的名词,这已经是一个社会网络,但其覆盖面非常小。

随着上网费用的下调、ADSL成为主流上网方式、带宽的拓宽,使得图片的传输不再是问题而流媒体开始大兴其道,web1.0迈入到2.0,社会化才真 正成为现实。网络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网络成为交友的普遍渠道,网友和普通朋友不再有区别,IM成为司空见惯的工具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全面,手机IM使 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

学习,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最早,我们的学习圈子是基于同班、同校,顶多是异校,少数人可能拥有异国通信的朋友,在时间方面,由于 通信等的限制,很难做到实时,如果我们想和同学、朋友分享一本书,普遍的模式是借阅。当我们拥有了网络,一切开始变化,原子转换为比特,我们要分享书藉, 可以采用Copy-Send的模式,非常方便,我们的阅读习惯也开始改变,由纸书变成电子书,写作的方式同样改变,从在纸上写作转变为打字、在网上发表。
而在web2.0时代,个人性和社会性真正统一起来。在Facebook这样的社区里,人们完全突破国界、地域,自由地交流,文字和视频,成为最大的传播 力量,我们拥有的,不仅是工作圈、学习圈,还有兴趣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参与不同的圈子,我们的交往人群也在发生变化,如果在语言方面没有 障碍,我们完全可以和异国的人们进行交流。

社会化意味着,你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一个更加广大的社会之中,你的一切与社会网络密不可分。社会化还意味着,当你参加一个社群,如果一直只是孤立的一 个人,并感觉不到社会化的力量,而当你在这个社群中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甚至把你现实中的朋友也逐一拉进社群,它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就象没有备份通讯录 的手机丢失以后,你会发现你与世界的联系都可能因此中断,从而陷入孤独甚至恐慌。

所以,鲜果可能在开始只是自己的鲜果,海内只是自己的海内,但是我们可能在其中认识新的朋友,也有可能把其他朋友拉进来,慢慢形成网络,从个人的角 度,是以我们为中心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我们不仅在阅读,同时也在写作、分享,我们的意见,可能对其他人产生影响和价值。

我们关注着朋友看什么、说什么,我们相信他们的推荐,因而我们也开始使用他们推荐的东西,同时再推荐给朋友,这个社会化的雪球,越滚越大,不同的知识领域,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朋友,我们会发现,我们所置身的这个网络,将我们完全包容。

实践证明,社会化学习更有效率。

朋友曾向我推荐过概念图工具CAMpTools,相比思维导图等工具,很显然概念图的使用者比较少,所以,当我研究某个功能而没有成功时,在网上查询,相关介绍很少。

这个事情的启发意义在于:传播一样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参与进来,那么,就更加有利于共同进步。社会化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分工。
Etienne Wenger认为 “人们在群体中能更为有效地学习”,就象爬山,如果是自己去爬山,很有可能走到半路坚持不下去,但如果是一群人去爬山,在过程中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在同伴的鼓励下成功登顶。

三、 族群

知识社区具有非常明显的族群特征。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总是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而这个相关,可能表现为诸多形式,如同乡、同校、同血型、同城、同星座、同龄、同年代、同民族、同语系、对同一个事物感兴趣(同好)等等,不一而足。

据百科知识记载,族群原指由共同语言、宗教、信仰、习俗、世系、种族、历史和地域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群体,现泛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群人,如果我们把上述的“同”以族群来表示,也未尝不可。

在CoP中,族群的特征非常明显。CoP本身,即强调了对某个主题关注和怀有热情,而热情也可以说是共同特点的一种表现,基于热情,基于共同的兴趣,人们因此产生沟通交流的需要,而在群体中的学习,将使人们的热情得以持续下去,不断深化。

在这里,容许我引入一个“知识切片”的概念。曾经看过一篇科普文章,里面说应用最新技术,可以把一个人解剖为很多片切片,从科学上来讲,当医学越发 达,切片可以更薄,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如果我们也可以把知识进行切片,首先需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全方位梳理,然后把知识按照不同门类做成很小的切片,这个 数量可能无法统计,比如说对于流行歌曲的喜欢,这是很大众化的东西,我们可以细分为台湾歌手->男歌手->李宗盛->具体的歌- >歌词,如《鬼迷心窍》,如其中一句歌词“春风再美也比不过你的笑”,作为切片的单位,从大到小,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相应的族群:

  • 都喜欢台湾歌手的
  • 都喜欢台湾男歌手的
  • 都喜欢李宗盛的
  • 都喜欢《鬼迷心窍》的
  • 都喜欢里面这句歌词的

因为有共同的喜好,所以形成共同语言,对应的共同喜好多了,人与人会有更多的可交流之处,族群的覆盖面,因此极广,互联网正助长了族群的衍生和发展。

在早些时候,当社会化还遇到地域的障碍,我们可能不容易在一个小圈子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但是当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之后,基于长尾理论,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的喜好是什么,我们总能找到拥有共同喜好的人!

这个发现并不令人惊奇,但是,意义非凡。因此,我们可以在Flyeon美剧论坛的《Heroes》版块发现共同探讨剧情的人、发现Peter、 Sylar等的粉丝,并根据同好的推荐,到达无数相关网站如官网、wiki,我们的知识面被迅速打开,基于兴趣形成的圈子,非专业制作但有专业水准的人物 关系图、剧情分析和角色介绍,这些事实上也都是知识地图,而拥有了这个地图之后,我们可以在这个海洋中更快地撷取到珍珠,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 看法,深化对剧情的理解。

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快速地获取知识,并在分享与交流之中促进吸收、沉淀、积累,创新。

实践证明,族群内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

当我们拥有了某样事物,我们往往就会关注同样拥有该事物的人,比如我在购买诺基亚N73之前,不会去注意谁使用N73,而在拥有之后则不然,如果遇到 也使用同一款手机的人,自然而然感到亲切,并且开始就其功能、软件等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也学习了不少知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当当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因而具备此类功能:购买了XX书的人,还购买了XX书。因为你购买了该书,你可能会关注到同样购买该书的购买的另外的书,因而形成关联性购买。人们会对与自己有共同爱好或者来自同一地域的人有所偏爱,这几乎可说是渗透进血脉中的习惯。

这是从一个入口端论及由于习惯、爱好而导致的族群的形成,在族群形成(或者说参与到某个族群)后,族群内部会产生互相影响,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比如我在鲜果看到网友旅程无限订阅了我的鲜果推荐,这使我在精神上感觉到一种被认可,而同时也觉得慎重推荐成为一种责任,因为我们的行为被关注了,所以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做好这件事情,从而使之对别人尽量产生好的影响。

在一个社会化网络中,别人的选择可能也就会影响你的选择,联动后的结果就是互相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趋同:相同的阅读范围、阅读对象,但是这并不 会使族群内的成员最终象机器人一样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解读方式终究不会完全相同,反而会因为提供了多侧面、多角度分析而使每个人的理解更全 面, 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目标。

另外要注意,CoP,知识社区,其目标应当是促进进步,建设知识社区,单纯拥有同类声音是不够的,不同意见的存在乃是一种必然,如果不能容忍相反的意 见,则CoP存在的意义也堪忧,因为趋同的意见其实使视角单一、思维浅化,而不同意见的推动,则会促使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勇于打破 个人信息围墙,倾听不同的意见,达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

4 建设企业知识社区

企业知识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仅在此作简单论述。

企业建设知识社区,可以分为两类:

  • 实体社区。

针对某个业务问题、某项目,企业都可以形成部门内、跨部门、跨组织的实体社区。社区成员围绕主题、兴趣等进行深入研讨,对实体社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兴趣和分享文化。作为发起人的灵魂人物是不可少的。在实体社区中,并不强调系统的重要性。

  • 网络社区。

网络不受企业组织结构和等级的束缚,所以可以通过网络来建立跨组织边界的知识社区。

对于网络社区而言,系统非常重要,稳定、功能齐全(起码要合乎会员基本需求)的平台,可以方便会员间的彼此交流,产生更大的功效。目前基于web2.0的社区体系(含博客、圈子、论坛等各要素)已经非常成熟,企业可以考虑外购或者自行开发适合自己需要的社区系统。

除系统外,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由于涉及虚拟管理,所以灵魂人物更显示出其重要性,社区的核心会员可以通过网络发挥影响力,聚合人气,引导研究主题,把知识社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要做好对核心会员的激励措施,如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分别给予激励。

5 实际应用案例

知识管理标杆企业西门子公司,对知识社区非常重视,社区使西门子实现跨组织边界达到“最佳实践网络”,使企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通过社区交流得到共享,使员工可以对业务的相关主题进行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

“去年,吴庆海作为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的知识管理高级顾问,想对西门子中国的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于是,他登录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社区,在社区里与世界各地的同事们发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这个流程创新的话题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门同事们的关注,大家纷纷为吴庆海出谋划策,以至于最后这个问题引起了社区版主——西门子德国总部一位高管的注意。

随后,西门子中国一场以知识管理流程优化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召开,吴庆海结合实践社区中的“历史”知识作了主题演讲,然后不同肤色的参与者在会场里继续他们的头脑风暴。随后,在同事们的群策群力之下,吴庆海成立了自己的项目组,申请了专项基金。

如今,这项源于当初实践社区的头脑风暴开始在西门子的产品创新中产生作用:产品设计和研发部门改变了原有的、在已有经验和资源上,进行设计的作法,改 为在 新产品的研发阶段,就与知识管理部门合作,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整合公司内外部的知识渠道,进行全方位的支持研发。这包括与西门子之外的机构合作或征集市场 创意,抑或与有相应研究成果的大学建立联盟关系,以及在相应的专利检索上进行投资等。”(注:本案例引用自《周应•挖掘创意》)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