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影音变迁之电视篇 “剧”变中国(组图)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8-10-07 12: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成熟期:平民情结的回归

《渴望》海报

3、成熟期(1990-1995):平民情结的回归

这一阶段,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瞄准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给我们这个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人们称之为“渴望现象”。另外,农民工大量进城,应运而生的电视剧《外来妹》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区;而《北京人在纽约》则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十六岁的花季》是真正代表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电视剧。

[阶段奇观] 看惯了正儿八经的电视剧的人们,没听说过情景剧。《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刚播出时,评论界没见过这么个新鲜玩意儿,不明白电视剧怎么弄得跟剧场相声似的,满嘴跑火车不说,还老能听到电视里有人笑个不停,所以当时的创新剧没少挨砖头,《我爱我家》只播了6集就草草收场了。

[阶段特色] 这一阶段,电视连续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全新特征,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

[阶段首创] 1990年,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并且成了通俗电视剧进入中国电视剧主流的标志;1992年,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1994年,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登堂入室;1993年,第一部海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播。

代表脸谱:凯丽(《渴望》)、葛优和吕丽萍(《编辑部的故事》)、宋丹丹(《我爱我家》)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