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金融业信息化将呈三大着力点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1-26 17:30:00转载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美国和世界金融机构带来连锁性负面影响,其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在这个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和面临的困境更加引人关注。结合国内各大金融机构近期的一些应对举措和相关专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我们发现,在这一关键时期推动和加快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使其有效地作用于金融体系建设和服务拓展,将成为金融业熬过寒冬、迎来暖春的一剂良方。

  信息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IT治理不完善,银行高管层对信息系统建设及风险管控的重视和研究不够,决策和监督机制缺位。二是信息化战略规划不明晰,缺乏连贯性,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于银行业务发展,银行信息系统平台千差万别,内部应用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难以满足“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的需要。四是软硬件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系统安全造成隐患,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种种不足,在此次金融危机下尤其值得重视。

  面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国内自上而下宏观调控的最大主旨。专家指出,中国金融业整体健康,机构资本充足,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但是主要从事海外资产管理、证券和债券投资的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实体经济危机下的金融经营风险加大,这些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2009年金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着力点。应对金融业的寒冬,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有力武器。专家指出,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金融信息服务普及化将成为2009年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

  加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

  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银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此前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事件,由于欺诈交易导致了巨额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资金交易系统的应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这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系统风险案例,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正是由于银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信息技术风险已经成为影响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有效地管控好信息科技风险并使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的发展,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联系到此次金融危机,多名经济学家和信息化专家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管不力,美国金融业众多机构遭受惨重损失的原因也同监管机制和工具的缺失有关。AIG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化既是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也是管理和防范风险、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我国的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比较薄弱。首先是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如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可否外包给外资企业、可否放置在境外等,也都缺乏明确的、严谨的法律监管规定。日本、韩国等国就明确规定其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不能放置在境外。同时,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或运维管理外包后,如何切实依法加强对承包商的协调与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专家指出,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银行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专家还提出要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银行网络的互联做准备。

  IT外包:降低建设成本

  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支撑银行业务运转的IT部门正经历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已高度依赖于IT系统;另一方面,证券、基金、代理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对IT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等专家普遍认为,符合客户需求和管理模式的专业IT外包服务,可以把金融机构从长远的固定IT成本上释放出来,使金融机构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

  2008年《未来的企业—IBM全球CEO调研》中关于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观点指出:从业务发展层面,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管理和合规、零售银行业务及核心银行改革创新;从IT基础架构创新方面,专注于通过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优化管理进行银行业务应用资产化、面向客户信息随需应变企业信息数据管理,以及全新企业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双活构成三大方向。专家指出,稳定、流畅、安全、高效,同时具备未来兼容性的IT架构能够利用其信息耦合的作用,在多个金融业务之间进行价值传递,从而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在非业务核心领域和外脑合作、引进高度专业化的IT外包服务,是金融机构轻松发展、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目前IT外包行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Gartner公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80%的大型外包项目都没有达到合约目标。专家指出,要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的发展,双方一定要约定监管机制,服务商要有标准和流程。在金融行业,这一需求尤其强烈。金融机构的发展日新月异,对IT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外包以其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但专家分析,国内IT外包要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赶超国外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丰富多彩的金融信息服务是当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竞争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专家指出,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也是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对网上支付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量已经超过4000万人,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旧不够普及。2007年12月韩国网民的网络银行使用率为39.1%,美国网民中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3%。网上银行使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在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互联网上新的、多元化的安全威胁手段与途径不断出现,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事前防范病毒、黑客、自助设备作案等的发生,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另外,手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产品之一。手机通信是我国发展最快的通信领域,其用户已达6亿以上,超过了固定电话的装机数。手机通信无可替代的方便性,使之迅速应用于金融服务。目前,我国的相关商业银行正积极开拓手机银行业务,采取全系统全程端到端数据加密等方式确保其信息安全。

  同时,这类金融信息服务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得到了更多应用。据了解,多家保险公司正在推进各自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在寿险方面,最突出的要数太平洋保险研发的GPRS(实时保)移动出单系统。该系统经过近9个月的上线试点,在太平洋寿险23家分公司受到广泛好评,并获广西保监局保险业创新项目核准备案。在财产险方面,“见费出单”制度在全国逐步实行,实现了车险无现金的交易模式,也是保险服务信息化的一大亮点。新华人寿也积极策划“大集中”的企业级数据中心,用于支撑其未来5~10年的业务应用发展。中宏保险则在网上营销方面做了不小的尝试,客户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的资料,配合自己的保险理财需求,从网上订购合适的产品。

  据了解,相关部门和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安全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与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提出包括跨行业务在内的系统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处理好相关参与方的责权利问题。我国银行业必将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此推动下,以互联网、手机等多种终端为渠道的金融信息服务将得到进一步普及。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