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旅游信息化 “数字民俗村”上路

互联网 | 编辑: 2006-03-06 10:18:00转载 返回原文

   

     “今天,村里人大都去昌平学电脑去了,去了30多号人呢。”村计生委刘主任说。自从2005年12月29日,麻峪房村作为北京市首家“数字民俗村”正式开通,村里不少人张罗着买电脑。

     2006年2月15日,初春的北京仍不乏寒意,坐车由昌平开往郊区麻峪房村,道路两旁满眼光秃秃的树木。“你们来的不是时候,要到了夏天,这两旁树木繁茂者呢!”司机师傅说。

     从早晨10点到10点半,记者站在昌平路旁,愣是没有找到一辆正规出租车。采访为重,就找了这辆红色面包车,可以侃价,但不能打票。可能是春风得意吧,听说我们要去麻峪房村,司机就大讲了一通民俗旅游的乐趣— “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享农家乐。” 山高路崎岖,野静空气新,一路上有说有笑。“他们村能上网,你了解这回事吗?”记者问道。“这个,可就不知道了。”他也挺惊讶。

     走下车来,放眼一望,四周山脉连绵。前方一片开阔地,一个高低起伏的山间小村落就是了。路旁石壁上的“麻峪房民俗度假村欢迎您”大字,很醒目。

幽静的民俗村

     村是真小,横贯全村的小马路,走路不到5分钟就到了尽头,全村总共60来户。站在村口四望,显得格外冷清,街头巷尾,稀稀拉拉看不到几个人。这可没有民俗旅游旺盛的景象啊?

     从家中赶来的村计生委刘主任解答了我们的疑问。现在恰是每年民俗旅游的淡季,游客多起来,还要等到每年的4月份。从4月一直到一年当中的11月都是游客最多的时候。

     “今天,村里人大都去昌平学电脑去了,去了30多号人呢。”刘主任介绍。自从去年有了无线网,不少人张罗着买电脑,但村民大多不知道怎么用。昌平区旅游局和科协组织了一次电脑知识普及培训,一大早,大家就赶过去了。

     2005年12月29日,麻峪房村作为北京市首家“数字民俗村”正式开通。

     这个“数字民俗村”是由昌平旅游局和计生委出资、由科协提供技术,共同建设而成。总共投资25万元,历时3个多月。

朴实的信息化

     机房就在刘主任的办公室,打开木质门,麻峪房村计生委刘主任一指平房里那台矗立的服务器说,“这就是我们的机房”。墙角桌子上摆着一台联网电脑。坦言自己也不懂电脑,不敢动这个,刘主任说,自从这些机器搬进她的办公室,她就只好把工作放在家里做。“我只是拿着房子的钥匙,维修,我可不管。”刘主任摆手说道。

     昌平区旅游局办公室的王少华对记者讲,这个无线局域网是委托一家IT公司建设的。日常的维护,这家公司大致每隔一周来一趟。有什么突发事件,也是他们过来抢修。

     整个系统包括四部分:1、无线局域网系统;2、互联网接入系统;3、软件系统(包括:麻峪房民俗村的网站、视频点播等内部应用系统);4、各民俗户的无线局域网接入系统(主要包括各户的电脑和无线网卡)。

     对民俗户来说,只要家里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整个麻峪房村是一个局域网,各户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比如可以互相拷贝资料、进行网络游戏等。

     而游客不但可以从麻峪房网站上获得各接待户的详细信息,还能享受到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尽管有视频点播的功能,刘主任说,由于村里大部分的电视机还不是数字电视,不能应用。全村已经买电脑的有30来户,像她家那样暂时没买的,也都有这方面的打算。


“我们家的电脑,就我一个人用”

     没有想象中的土炕,屋里的地面铺着地砖,各种电器也很齐全。隔壁孩子睡觉的屋里摆着全家惟一的电脑。由刘主任带着,我们进入一个农户家中。陶峥,16岁,高一学生,是家中惟一了解如何使用电脑的。“我们家的电脑,就我一个人用,我爸有什么事,也是找我来干。”陶峥笑道。三年前为了学习,陶峥就有了这台电脑。看着孩子熟练使用电脑上网,围观的家人脸上充溢着笑容。

     为了使用无线网络,需要一个无线网卡。陶峥说,有一个信号接收器,效果可能更好。打开记者自带的笔记本电脑,接入村里的无线网络,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都很方便,网速并不比城里的宽带慢。

     昌平区旅游局办公室的王少华介绍,“数字民俗村”可以为村民和游客提供网络服务。目前,民俗户是免费上网,只要家里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各户不用承担任何费用,并且目前旅游局仍没有收费的计划。

靠民俗旅游致富

     “我们集体这块的房子尽管旧,但各家各户挺富的。”刘主任随口说的一句话,经过走访农户,得到了验证。尽管多是平房,空调、电冰箱,这些电器都有。

     刘主任虽然一再说自己在村里属于收入较少的,每年通过民俗旅游的收入也有3万多元。而为了能够接纳更多的游客,提高档次,还在筹划着把房屋拆了重建。村口道路两旁的多是双层住宅,据刘主任讲,这些农户是生意最好的。

     昌平区旅游局办公室的王少华说,“数字民俗村”的开通就是为了对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麻峪房民俗村的发展增加新的动力。以后区旅游局每年将建设2~3个“数字民俗村”,提高昌平民俗旅游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 记者点评

富了,就上信息化

     在麻峪房村采访,最大的感触是,没人谈电脑的价格如何。我原本以为,农村信息化,可能首要的是,农民是否愿意买电脑,能否买得起。可一旦看到富裕的农民,为了子女的成长,早已为自己的儿女配备了电脑,他们实际上走在了信息化的前面。

     这一切,都建立在农民富裕的基础之上。正是找到了民俗旅游这样的致富道路,才有了信息化的有效需求,他们愿意买电脑,也买得起。不会,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没有对信息化的向往。

     虽然从长远来看,“数字民俗村”必将为麻峪村的民俗旅游业带来收益。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至少就目前而言,大家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但这并不影响村民学习电脑操作的热情。计生委刘主任说,将来旅游局还要组织大学生到农户家里手把手教电脑。

     在电脑知识方面,农村的孩子走在了父辈的前面。消灭数字鸿沟,有赖于富裕起来的下一代。

■ 链接

     近年来,随着京郊经济的腾飞,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郊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在富裕农民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人的生活。

     昌平区民俗旅游在近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民俗村由2001年的18个发展到现在的60个,另外还有78个旅游观光采摘园及69个民俗星级宾馆。

     麻峪房民俗村是昌平的第一个民俗村,从1998年7月成立到现在村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发展民俗旅游之前,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人多地少,自然条件的限制,多年来村民只靠原有的土地、水果树为生,只是初步解决了温饱。全村共有60户,208口人,农业户数为56户,1997年底的人均收入为798元。现在全村劳动力全部从事旅游接待。2004全年共接待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350万元,美丽的自然风景,纯天然无污染的农家的饭菜,新鲜的空气,淳朴好客的村民为民俗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