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中心资深专家解析:上网本平台角逐
当前上网本市场有四家主要的处理器厂商在角逐:分别是Intel ,VIA,AMD,ARM。
INTEL的ATOM处理器成为当前市场中毫无疑问的主力。ATOM处理器不是一颗性能强劲的处理器,但却是一颗在性能,功耗,多线程体验,成本等各个方 面都达到了良好平衡的产品。区区4700万颗晶体管,能够以远低于常规处理器的功耗实现不俗的体验效果,这就是对传统思路的一种突破。在设计中被严格控制 的晶体管数量,直接反映到成本上就是成本的降低,得益于45nm工艺,一块300mm的晶圆盘片上可以切割出超过2500个ATOM,即使ATOM处理器 的价格很低廉,但有利润空间在手,这就是INTEL可以笑傲江湖的最大资本。
相对而言,AMD和VIA在这种重压之下,就不得不另辟蹊径。
AMD方面的应对策略是不与INTEL的NETBOOK概念直接碰撞,而选择尝试去开辟一个在传统笔记本和ATOM之间找寻一个定位超轻薄,但价格合理, 性能也相对较好的市场空间。一个AMD不能明说的原因是,以AMD现有的产品,去和ATOM拼成本绝对不是明智的行为。因此AMD将希望寄托在了合作伙伴 的身上,既然INTEL的ATOM已经冲击了合作伙伴的市场格局,AMD就没有必要(至少在短期内)再踩上一脚了。
而VIA的处境何其尴尬。早在若干年前,VIA的C7处理器面世时其实就已经存在着独立开辟当前这块市场的机会。笔者就曾经在市场中看到了相关的笔记本电 脑。低功耗是VIA最重要的宣传亮点,也曾经是让许多电脑爱好者眼前一亮,有购买欲望的产品(包括笔者在内)。但是,VIA的产品在那里?有人会 说,UMPC啊。 不错,VIA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UMPC市场,但居然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毕竟,在很多消费者眼里,UMPC是不能和电脑相提并论了。 至少在笔者的印象中,那台使用了“威盛的芯”的笔记本电脑,空有低功耗的宣传,但是既不轻,也不薄,体积也不小。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到性能在AMD的Yukon平台,INTEL的ATOM平台,VIA的C7平台三者中,如果按照性能排列,应当是 AMD>INTEL>VIA,如果按照节能的排列,应当是VIA>INTEL>AMD,但是最终,成功的是INTEL,为什么?
ATOM的成功,华硕功不可没。ATOM为轻,薄,小巧,价格便宜的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第一个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则是华硕。关于华硕,我们以后再仔细聊。
VIA的C7,在NETBOOK平台上已经很难再展雄风,想在INTEL ATOM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想凭借C7这样一款老产品继续征战很难让人信服。VIA的王牌是C8:NANO。论性能,我相信NANO面对ATOM绝对 不居下风,唯一值得担心的是成本,但老问题来了,NANO又在那里?
等我们看到他的那天,再来评论也不迟。
ARM是借NETBOOK东风而来,进军X86传统领域的新兴势力。人们惊讶的发现,对于一些常用的功能,我们并不一定要依赖于X86阵营的硬件技 术,ARM阵营凭借在手机领域的深耕,完全有实力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体验境界。在NETBOOK模糊了传统电脑和手机的界限,而云计算趋势又日渐明显的情 况下,功耗极低,发热极低,体积极小,待机时间极长(相对X86阵营而言)的ARM处理器或许有能力颠覆一个已经显得陈旧的PC世界观。
近期的另外一个话题来自NVIDIA,面对AMD Yukon平台针对INTEL ATOM的竞争思路而INTEL又缺乏强力GPU,NVIDIA在缺失了X86处理器技术的情况下,希望以为ATOM提供附属平台,搭顺风车的方法,开辟属于NVIDIA的市场空间。 但面临的难题的也是显而易见的。INTEL为ATOM平台上的搭配组合由来已久。例如ATOM N270处理器+945芯片组的组合就是极其常见的组合之一,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INTEL是世界上最大,拥有晶圆厂数量最多的半导体厂商,因此INTEL必 须为他庞大的晶圆厂找到生产的订单。由ATOM的热销打来了平台芯片组的热销当然是INTEL最希望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在INTEL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冲 击,甚至已经关闭了几座工厂的情况下,是否愿意放弃芯片组的生产,转而让NVIDIA搭车?即使排除其他因素,笔者本人也不抱乐观的态度。近期INTEL 方面为新款ATOM N280升级新一代G4X芯片组以及后续ATOM处理器将整合北桥图形芯片的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悲观的猜测。
不过在另外一方面,NVIDIA基于ARM处理器阵营开发的Tegra,或许是一条光明之路。但目前来看,这首先需要的就是时间。(PCHOME/陈晨)
http://blog.pchome.net/article/view/1071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