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安全产业与国际现状对比研究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8-08-19 00: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产业环境对比 

产业环境对比

如果从信息安全产业政策层面对比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和欧美,我个人认为我国相关主管机构为中国信息安全企业提供了相当好的发展环境。这个环境既不是一个围墙高筑的封闭环境,而是适度引入国外先进技术、适度接触国际市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中国信息安全企业不会在保护中畸形生长而失去实际竞争力和创造力,而是能够切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营水平,在竞争中成长;这个环境也不是一个完全洞开的国际竞争环境,而是适度引进国际竞争和压力,利用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性导向、扶植,让中国的信息安全企业有在强者身边生存、变强并赶超的机会,而像启明星辰这样的企业能够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达到国内市场领先和相对的国际技术先进水平。很多新进入信息安全行业的企业常常会抱怨很多主管机构的多头管理,很多资质的压力等等,但是我觉得由于信息安全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多头管理和资质门槛其实是维护这个产业正常秩序的必要手段。

另外一个政策层面,就是和用户安全应用相关的政策。应当说,国际信息安全标准和规范是快速影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而且为国内企业从理念和方法上快速赶上提供了很好的台阶。而在国际上,作为合规性影响最大的一个SOX法案,也迅速在我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真正促成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主管机构和用户主管机构认识到“合规性”这个驱动力的力量。进而,国际上的巴塞尔II协议推进了我国银监会的监管模式的快速发展,国际上的ISO15408也演变成了我国的等级保护制度和涉密分级保护制度。这些政策对于整个产业的促进作用,过去10、现在和未来都一直发挥者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会认为,从政策层面看产业环境,中国信息安全企业应当感到非常欣慰。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政策就趋于完美了,不是的。最难的就是在“安全”这个特殊行业,对于国外技术和商业侵入,我们包容和抵御的平衡如何把握。对于IT核心技术失控,对于国家和公众关键基础设施机构对于国外企业的盲目崇拜和轻信,对于安全需求更有力的促进等等,都还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进一步改善。

在产业环境中,竞争和合作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经过了10来年的发展,几个产业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总体来说产业的竞争也逐渐从群体竞争逐步向寡头竞争演变,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市场分支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但是在一些新的市场门类中,新兴的信息安全企业还是非常有活力,能够为各种企业提供机会去参与竞争。总体来说,信息安全市场的竞争还是有序的。

但是,作为信息安全产业中的合作,却乏有成功的经典案例。在四个合作层次中,常见的是项目交易上的合作和OEM,而少有深度的技术合作开发和资本合作。这就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发展中难于通过合作手段来谋求快速发展,而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开发和重复市场开拓,使得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率降低。这其中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合作中对于合作的关键内容的估价容易出现分歧,而这种分歧会积小成多地最终破坏合作,虽然合作最终失败的导火索可能不同,但是究其根源就是利益估值。而改进和解决整个市场合作方面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动作可行:一个方面就是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商会合作,促进企业以更诚信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合作;另一方面就是借助证券市场这个开放的价值评估平台,能够让产业内的企业借助这样一个中介来达到更加顺畅的交换,使得合作的基础更加透明和牢固。

小结起来,我认为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产业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没有在美欧经营信息安全企业的经验,无法就此进行对比,所以只能说自己对于所处产业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

总之,对比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和发达国家的信息安全产业,在市场和应用方面,我国客户整体上的差距较大,但是这也给产业带来的不小的潜在机会;在信息安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不大、可以抗衡;在安全产品上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产品化的综合能力上持续投入并提升,巩固国内市场上的成绩并迈进国际市场;在安全服务上差距不大,但是要保持警醒继续跟进,提高服务的整体能力;所以,只要战略清晰,投入坚决而持续,在信息安全产业中谋求稳步发展是非常有前途的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5 页< 上一页2345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