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业的激情与梦想在淘宝网上点燃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9-04-07 17:07:00转载 返回原文
第一页

下午5点左右,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园开始热闹起来。这座看上去有点陈旧的白色教学楼里到处是步履匆忙的物流快递人员、拎着黑色塑料袋的学生,他们进进出出,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纸箱搬到停在学院旁边的货车上。整栋楼里,撕胶带、订箱子的声音不绝于耳。

“每天都是这时候发货。”一位学生边打包边说。每间大教室都非常凌乱,而且格局都差不多,总是摆放着几排电脑,沿着墙则是一排排货架,上面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商品。进门处的黑板上,写着中通、圆通、宅急送等快递公司的价格。

创业园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这里汇集了互联网销售、仓储、物流快递等电子商务的整条价值链,一切都是真金白银地演练,现在有120多名学生在这里“孵化”创业梦想。他们大多数来自浙江的贫困地区,曾经为生活和前途发愁,现在却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创业园在2007年底成立。在全校8000多名学生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来的,只有开实体店铺每月销售收入超过8000元,或者淘宝的4钻卖家,才有资格申请。创业学院首批30名学员都是在校创业的佼佼者,他们将学习财务、仓储管理、合同法等学校专门为其定制的课程,这些都和他们未来管理企业息息相关。

和中国别的大学相比,义乌工商学院充满了浓厚的经商气息。尽管创业学院只有30名学生,但是整个学校开网店、做外贸、经营实体的学生却超过了1800人。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近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电子商务是义乌工商学院的一大创业特色,超过1200名学生在网上进行互联网销售,其中获得“钻石”等级以上的学生就有400多名,边学习边开店,每月赚四五千元的学生比比皆是。

这和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底将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有将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但是在义乌工商学院,最近3年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达到了11%。

“我们的学生是生存型创业。”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这样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认为技术精英加风险投资的模式对这里的学生们来说太不现实,义乌工商学院这种高职类大专院校的学生,创业的初衷更多地是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这和当年靠着“鸡毛换糖”发家的老一代义乌人的创业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和当年的创业的义乌人不同,互联网给了身处义乌的草根年轻人新的机会。

创业教父

贾少华出现在创业园时,不少学生朝他笑一笑,又匆匆跑开去忙生意,而贾少华却能如数家珍地道出每个学生的背景,老家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现在淘宝上已经是几钻卖家。

很少有大学校长和学生们这么平等地相处。在心底里,学生们都尊敬他,也把他当朋友看。若不是贾少华鼓励学生们创业,很多学生或许现在仍然生活在贫困中。

创立了10年的义乌工商学院目前有工商管理、计算机工程、现代文秘等8个系25个专业,在校学生8000多人,是一所公立全日制高职类大专院校。“没有电子商务专业!”贾少华有些揶揄地说。而这所学校,却有着全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创业学生群。

在高考录取时,义乌工商学院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校。“收分低,又是大专,很多人进来时心不甘情不愿。”贾少华这样分析学生们入校时的心情。学生大部分是外地人,因为义乌本地的有钱人都把孩子送出国念书去了。

令贾少华焦虑的是,学生们如何在学知识的同时,重塑对人生的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成功案例是自己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的女儿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担心进入义乌工商学院的孩子们念书没有动力,去网吧打游戏或者谈恋爱,于是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上课必须点名,早晚必须上自习课,学生不得外出租房住。但是这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些大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自习教室和图书馆经常都空空荡荡。”

因为是高职类院校,义乌工商学院也倡导教学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地处义乌,国际商贸城每个月都有博览会,很多学生去帮着发传单做兼职,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初步的人脉。互联网给了学生们在打工和勤工助学之外的新的机会。2007年以后,一些学生尝试着在网上开店,他们从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货,放到淘宝上销售。到了2008年,在淘宝开店已经在学校里流行开来,最早一批做淘宝的几个学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搬出了学校,在校外租房住,这在当时是要被开除的。

第二页

贾少华知道后,约了一个名为杨甫刚的大三学生到自己办公室,后者在淘宝上已经是皇冠卖家。和杨甫刚聊过后,贾少华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当即送了一本自己写的书给他。也就是这个时候,贾少华注意到学校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的学生,这令他感到欣慰。“孩子们成天忙着进货、管理、做生意,比去网吧和谈恋爱好多了!”

为了鼓励学生们创业,贾少华在学校里成立了创业学院,在全国高校里率先打破了专业界限,跨专业招收创业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制定特色课程,辅导他们成为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者。除此之外,义乌工商学院还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等制度,创业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交作业、个别辅导、单独考试等形式修完课程,而且创业实践可以抵学分。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在学校里形成了极具活力的创业文化。“老板、经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贾少华说。

在创业园,“搬出去”成了成功的代名词。那些在网上创业的学生往往从创业园起步,生意做大后,就搬出校外租房住,为学弟学妹们腾出地方。贾少华对每一个“搬出去”的学生都记得很清楚,也为之欣喜。他不再担心他们不务正业,“创业了,就会有责任感。”

尽管在高等教育圈子里极具争议,但是贾少华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他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们创业,而是重新鼓舞了他们的生活信心。“这些孩子进学校时都不自信,认为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是出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鼓足了信念,有了人生的方向,这才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情。”

也许对于老师来说,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能够很成功,很自信,能够昂首走出校门,走向更令人憧憬的人生。不过贾少华却总是说是学生让他感动,在这些学生身上,他不仅看到自己从来没有用过的电子商务如何创造了那么多新的机会,更看到这些创业的年轻人的激情、勤奋和责任感。“世界的变化太大了,不向这些年轻人学习,不理解他们,还要用老的观念去限制他们,那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作为大学校长,贾少华经常这样来检讨现行的教育体制。

带头大哥

何洪伟开着他的宝马530出现在学校里,一些学弟学妹凑上来,有些兴奋地问:“你就是那个何洪伟?!”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学弟学妹们的神色中往往带着一份尊敬和崇拜。

在义乌工商学院,何洪伟的名声仅次于马云,而且比起马云来,何洪伟的成功更加触手可及——这个2004届的毕业生,当年因为家境贫寒,连学费都交不起,毕业后还欠了学校一屁股债。后来他开网店起家,不过几年的时间,何洪伟现在拥有了一家年销售额以千万元计的网上商城,公司有30多名员工。这样的创业故事激励着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争相效仿。

为何洪伟赢得口碑的并不仅仅是他的创业经历,还有他对学弟学妹们的热心帮助。小有成就后,何洪伟为学校捐了一笔创业基金,并且主动供货给那些正在网上创业的学弟学妹们,只要是义务工商学院要的货,哪怕就是一元两元的小单子,他也要公司的人送过来。

当年为何洪伟开启新的一扇门的,正是贾少华。2001年何洪伟收到义乌工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作为丽水松阳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的人都为之高兴。可是6000元的学费却令何家一筹莫展。松阳村在当地非常贫穷,地处高山上,村里没有公路,买生活用品需要挑着扁担上下山。

借遍了亲朋好友,何洪伟还差500元钱。就这样,他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院长贾少华却对他说,“你先来上学吧。”何洪伟通过学校为贫困学生开通的“绿色通道”入了学,大学期间也一直勤工助学,尽管解决了生活费和部分学费,但是毕业时仍然欠着一大笔学费。离开前他对贾少华承诺,一定要努力工作还清学费。

不过现实却令人苦恼,由于是高职类的大专学历,何洪伟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大学生就业难,名牌大学的本科生们同样在为工作奔波,何洪伟的学历没有太多竞争力。后来他好容易去了一家公司打工,但是月薪只有1000多元,扣除房租和伙食费后所剩无几,“那时候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怎么去实践还债的诺言啊?”

身处经济活跃的义乌,何洪伟并不是没有想过创业做点小商品生意,但是比起20多年前靠着小摊贩起家的义乌商人们,如今的创业门槛是何洪伟和他的同学们远远不能企及的。

在义乌工商学院不远处,有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占地1200亩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这里聚集了超过5万户商家。如果在每家店铺前停留一分钟,以每天8小时计,花3个月时间都走不完整个市场。据义乌当地人介绍,因为人气旺盛,国际商贸城里那些只有5~8平方米的档口的转让费高达600多万元,这对于何洪伟们来说简直是天价。

虽然在实体的渠道里再也没有如当年老一代的义乌人那样的机会,但是互联网却给何洪伟们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对互联网比较熟悉的何洪伟在2005年尝试着开了个淘宝小店,批发义乌的家居类小商品。

相比于其他城市销售小商品的卖家,何洪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处义乌,他的采购半径几乎是零距离;而且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义乌有着成熟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这让何洪伟可以快速地响应订单。

那些老一代义乌人在国际商贸城里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而何洪伟却通过互联网去聚集和寻找客户。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将店开在国际商贸城还是互联网,其目的都是一样,抓获客户。但是前者需要重金投入,而后者却可以零成本起步——20多年后,何洪伟们以另外一条轻资产的虚拟渠道重写了前辈们的创业道路,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成长更迅速,而且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可以覆盖全世界。

借助淘宝的旺盛人气,何洪伟很快做到了5钻卖家,然后开设了一家名为“万客商城”的独立销售网站,批发义乌的各类商品。起初是将淘宝上的老客户带到新平台上,由于价格低廉、服务热情,万客商城在贸易商中有了口碑,生意越做越大,目前的规模已经涵盖10个大类3500余种商品。在过去的3年内,何洪伟搬了7次办公地点,最近的一次搬家,物流公司都抢着帮忙——因为万客商城每天的发货量非常大,是物流公司争夺的重要客户。站在稍显凌乱的3000多平米的新仓库里,何洪伟说,他的目标是将义乌小商品市场都搬到网上来。

何洪伟并不是学弟学妹们的唯一标杆,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另一位“创业带头大哥”是杨甫刚,这个大三学生现在淘宝上已经有一家三皇冠的“嘟嘟靓妆”化妆品店,每月的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前不久他为母校捐了2万元作为基金,支持学弟学妹们创业。

2006年,经过一次复读的杨甫刚考进义乌工商学院时,这所高职类大专院校并没有让他对前景抱有太多希望,因为失业的大学本科生比比皆是。为了不让下岗的父亲负担自己生活费,杨甫刚在大一时捡过可乐罐子卖,学校看门的大叔却认为杨甫刚抢了自己“生意”,出言讥讽“大学生怎么卖垃圾?!”

杨甫刚有些沮丧,又找了一条稍“高端”的路线,到学生宿舍推销义乌名牌——梦娜袜子。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勤奋,就能把梦娜的袜子从学校一步步销往全国。遭到了很多同学的白眼甚至闭门羹之后,杨甫刚懵懵懂懂地明白,做生意不能蛮干,上门推销并不是一条好路子。

和师兄何洪伟的经历几乎同出一辙,杨甫刚倔强地要改变自己的贫寒,却屡次失败,最终在朋友的建议下,2007年开了个淘宝小店,销售化妆品和家居用品。依托义乌的化妆品产业集群,杨甫刚能以很便宜的价格进货,在淘宝上生意节节攀升。到后来,狭窄的学生宿舍已经堆满了货,到处都落不下脚,一方面杨甫刚为生意的兴旺感到开心,另一方面,他又忐忑不安,网店规模做大了,就要出去租房住,但是这在校规里是要被开除的。

一位好心的辅导员帮他隐瞒了消息,没有向上报。这一年,贾少华渐渐也注意到大量的学生在淘宝上创业,这令他很惊讶,因为这些孩子们每月挣几千元,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生意做得好的还能给家里寄钱。

贾少华决定在学校里大力推行创业,那位好心的辅导员不失时机地推荐了杨甫刚作为创业典型,“搬出去”也就顺理成章地“合法”了。今年7月,杨甫刚就要毕业了,现在他的网店已经请了6个人打点进货发货,其中还有他的大学同学,也就是说,杨甫刚已经在为同学创造就业机会。令他唏嘘感慨的是前不久的一则新闻:一个女生哭诉用人单位歧视大专生。“虽然有无奈的成分,但是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吧,难道非得求着人家给一个工作?”杨甫刚反问。

第三页

学弟学妹们

周振辉一手拿着面饼匆匆啃几口,眼睛却紧盯着电脑,另一只手则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处理络绎不绝的订单,这些订单都来自于他的同学们。周的午饭时间往往在下午5点多,这也是每天的下课时间,同学们陆续来到创业园。周振辉这时候总是囫囵地咽下些食物,又投入到5点后来临的发货高峰里。

尽管还是个物流专业的大二学生,但是周振辉的每一天都比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生意人更忙碌。那里营业时间是上午8点半到下午5点半,而作为创业者,周振辉和同学们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在生意上。

周振辉的作息表和创业学院的很多同学类似:早上从中午11点多开始,因为头一天晚上照顾网店往往忙碌到凌晨两点多。12点左右,周振辉开始从经销商那里进货发货,这一忙就要到下午5点,稍作休息,5点多到7点半,快递公司会到创业园取货,周振辉和同学们要将网上的订单发出去。7点半以后到凌晨,则是淘宝网店的高峰期,周振辉和同学们要忙着谈生意。

创业园里大多是大三的毕业班同学,大二学生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周振辉。他在创业园的学号是003号,也就是说,首批30位创业园学生中,他是第3个被录取的。学校的上课纪律挺严明,周振辉一般是隔天进一次货,其他时间则要去上课。和学校里那些没有创业的同学们一样,创业的周振辉们必须要通过考试才能拿到学分。

“有时候也会翘课,但是考试必须要过关的,不然拿不到毕业证。”创业园里正在忙着发货的一个同学说。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创业学院专门为创业的同学们开设了企业家素质的培养、税务、物流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选修课,而上课时间也选在晚上或者周末等生意不那么繁忙的时候。

周振辉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并非义乌本地人,他们从浙江以及更远的地方来读书,经商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解决生活费和学费,但是“互联网+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组合,却为他们展现出无尽的商机,这帮20岁出头的义乌新移民们,正忙着为今后的就业甚至前途铺路。

尽管还是学生,周振辉做生意的眼光却非常独到。就在同学们纷纷开网店时,他另辟蹊径,在创业园里建了一个供货平台,做起了后台服务商,他自己则从中摸索供货平台的管理经验。

老家丽水的周振辉,在做供货平台前,掘到的第一桶金是在超市销售环保购物袋。2008年初,周振辉了解到国家相关部门为环保而颁布了“限塑令”,6月之后所有的商场和超市就不能用免费的塑料袋,周振辉认为环保袋大有商机,他找到一个浙江的环保袋经销商,帮助其向义乌的商场超市大批量销售环保袋。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周振辉完成了100多万元的销售额,自己也拿到了接近5万元的收入。这笔钱,他作为启动资金投到了学校的供货平台上。

在贾少华的印象里,周振辉这个身体单薄的孩子像是有无尽的勇气,答应腾一间教室出来做创业园的供货平台仓库,是因为他的一次冒昧登门。去年夏天,贾少华办公室来了一位举着海报的少年,他恳求校长同意自己做一个供货平台。贾少华并不懂什么是供货平台,加之当时有事,就叫他改天再来。

贾少华外出办事,过了好几个小时才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个少年还在。他诚恳地对贾少华说:“您能不能给我一分钟?”贾少华听了他的陈述,仍然不太懂供货平台,但是最终他却同意给他一个机会。这个少年便是周振辉。“我既然找了贾院长,就下定决心要打动他,办成这件事。”

现在,这个供货平台已经有300多种货品,创业园特意开辟了间教室给他做仓库。帮着周振辉管理供货平台的女孩子叫宋芳,也是大二的学生,她看着同学们在淘宝上开店,也边管仓库边开店,已经在淘宝上做到了二钻,从去年下半年起,宋芳就再也没有找家里要过生活费。

尽管才20岁,周振辉的言谈却远远比同龄大学生成熟。他的心中有着宏大的目标,今后要将供货平台开到全中国的贫困山区去。“我们的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贫寒而在互联网上创业,中国有那么多贫困山区,如果他们要解决生活问题,互联网是一条成本很低的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定会有很多人在网上开店,他们都会需要一个便捷的供货平台。”周振辉认为将义乌小商品的平台建立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山区,将大有市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振辉在创业园的实践便是供货平台的管理,“我现在先积累经验,还要预见今后可能遇到的资金问题、人才问题、供应链管理问题,在创业园里我要先摸索基本的管理实践,以及尽量对未来的困难规划解决途径。”在他的规划里,供货平台的第一站将开在自己的老家丽水,因为“这里很多人都穷,供货平台可以帮他们在网上做生意,让生活好起来”。

和同龄的大学生们相比,周振辉和同学们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些生活在义乌的年轻一代对就业也有着很深刻的思考。“对于我们来说,毕业后不缺人脉和关系,这些在大学里就已经积累起来了,我们缺的是启动资金和对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周振辉说,他现在和很多企业以及经销商保持着密切关系,有的货他甚至能得到省代理的价格和“特权”。

我们问周振辉的偶像是谁,他朝着身后一指,“喏,就是他!”周振辉身后的墙上,挂着马云的照片。

这也许是周振辉的所有同学们的偶像。

作者:李黎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