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
下午5点左右,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园开始热闹起来。这座看上去有点陈旧的白色教学楼里到处是步履匆忙的物流快递人员、拎着黑色塑料袋的学生,他们进进出出,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纸箱搬到停在学院旁边的货车上。整栋楼里,撕胶带、订箱子的声音不绝于耳。
“每天都是这时候发货。”一位学生边打包边说。每间大教室都非常凌乱,而且格局都差不多,总是摆放着几排电脑,沿着墙则是一排排货架,上面堆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商品。进门处的黑板上,写着中通、圆通、宅急送等快递公司的价格。
创业园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这里汇集了互联网销售、仓储、物流快递等电子商务的整条价值链,一切都是真金白银地演练,现在有120多名学生在这里“孵化”创业梦想。他们大多数来自浙江的贫困地区,曾经为生活和前途发愁,现在却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创业园在2007年底成立。在全校8000多名学生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来的,只有开实体店铺每月销售收入超过8000元,或者淘宝的4钻卖家,才有资格申请。创业学院首批30名学员都是在校创业的佼佼者,他们将学习财务、仓储管理、合同法等学校专门为其定制的课程,这些都和他们未来管理企业息息相关。
和中国别的大学相比,义乌工商学院充满了浓厚的经商气息。尽管创业学院只有30名学生,但是整个学校开网店、做外贸、经营实体的学生却超过了1800人。60%的学生能够自理生活费,近20%的学生能自己交学费。电子商务是义乌工商学院的一大创业特色,超过1200名学生在网上进行互联网销售,其中获得“钻石”等级以上的学生就有400多名,边学习边开店,每月赚四五千元的学生比比皆是。
这和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底将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有将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但是在义乌工商学院,最近3年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达到了11%。
“我们的学生是生存型创业。”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这样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认为技术精英加风险投资的模式对这里的学生们来说太不现实,义乌工商学院这种高职类大专院校的学生,创业的初衷更多地是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这和当年靠着“鸡毛换糖”发家的老一代义乌人的创业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和当年的创业的义乌人不同,互联网给了身处义乌的草根年轻人新的机会。
创业教父
贾少华出现在创业园时,不少学生朝他笑一笑,又匆匆跑开去忙生意,而贾少华却能如数家珍地道出每个学生的背景,老家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现在淘宝上已经是几钻卖家。
很少有大学校长和学生们这么平等地相处。在心底里,学生们都尊敬他,也把他当朋友看。若不是贾少华鼓励学生们创业,很多学生或许现在仍然生活在贫困中。
创立了10年的义乌工商学院目前有工商管理、计算机工程、现代文秘等8个系25个专业,在校学生8000多人,是一所公立全日制高职类大专院校。“没有电子商务专业!”贾少华有些揶揄地说。而这所学校,却有着全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创业学生群。
在高考录取时,义乌工商学院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校。“收分低,又是大专,很多人进来时心不甘情不愿。”贾少华这样分析学生们入校时的心情。学生大部分是外地人,因为义乌本地的有钱人都把孩子送出国念书去了。
令贾少华焦虑的是,学生们如何在学知识的同时,重塑对人生的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的成功案例是自己女儿——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的女儿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担心进入义乌工商学院的孩子们念书没有动力,去网吧打游戏或者谈恋爱,于是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上课必须点名,早晚必须上自习课,学生不得外出租房住。但是这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这些大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自习教室和图书馆经常都空空荡荡。”
因为是高职类院校,义乌工商学院也倡导教学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地处义乌,国际商贸城每个月都有博览会,很多学生去帮着发传单做兼职,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初步的人脉。互联网给了学生们在打工和勤工助学之外的新的机会。2007年以后,一些学生尝试着在网上开店,他们从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货,放到淘宝上销售。到了2008年,在淘宝开店已经在学校里流行开来,最早一批做淘宝的几个学生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搬出了学校,在校外租房住,这在当时是要被开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