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网站“实际”收入超国外同行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9-04-07 18:12: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著名博客TechCrunch报道,中国的社交网站正在飞速发展。三名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中国社交网站采取的不同于美国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指出中国社交网站更依赖于小额收入和销售虚拟商品。这三名专家分别是:乔治·古都拉(George Godula),Web2Aisa的创始人,该公司致力于做东亚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并向有意进入中日韩三国市场的西方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戴维·李(David Li),社交网站应用程序开发人员,他曾开发Growing Gifts,同时还曾开发一个早期的聊天系统OnChat;理查德·余(Richard Yu),生长于西雅图,现在生活在中国,他向总部位于上海的互联网创业企业提供咨询,同时还撰写自己的博客。下面是正文内容:

 

中国SNS网站

尽管中国互联网市场急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在线用户已经达到3亿,但诸如Google和Facebook这样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却很难从中获益。中国网民平均年龄非常低。据统计,66.7%的中国网民低于29岁,更有35.2%的网民的年龄在13岁到19岁之间。在这些网民当中,社交网站和娱乐性的应用软件最受欢迎。

诸如Facebook这样的国际公司还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赢得更多的中国市场份额,并努力创造各种富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它们的中国同行已经建立了具有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其每年收入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数十亿美元。不幸的是,即使采用中国同行的商业模式,美国的社交网站也很难获得成功。这是因为中国用户的文化背景和行业实践不一样。下面是三名专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有关内容:

中国社交网站由本土企业主导

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s,BBS)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对于中国的社交互动领域来说,BBS还将是最受欢迎的在线平台之一。据统计,中国的注册用户账户超过了30亿,80%的中国网站都有自己的BBS系统。不过,这些注册用户通常都是匿名注册,并且往往同时有好几个账户。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的社交网站服务中,许多网站要求实名注册,这项服务也已取得爆炸性的增长,有19.3%的网民开始定期使用这些服务。

尽管中国的社交网站非常受欢迎,但这个市场是由中国的本土企业主导的,西方的社交网站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和满足用户期望方面,存在不少的困难。Facebook的中国市场份额排名在15名之外,而MySpace只有600万的用户。值得一提的是,默多克曾经提出,在MySpace启动中国业务之后两年,要实现5000万用户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交网站却在飞速发展。例如领先的腾讯公司的Qzone,致力于吸引10多岁的年轻人,甚至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腾讯公司近日宣布,该集团2008年的收入超过了10亿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持续发展,广告收入不断下降,全球社交网站企业都深受打击。但Qzone的收入中只有大约12%来自于在线广告业务,其它的收入都来自于诸如应用程序和网络虚拟角色(avatar)等虚拟物品的销售收入。2009年,中国的互联网广告支出预计将达到17亿美元,占全部广告支出的4%。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在线广告支出预计将达到257亿美元。因此,中国的在线广告支出并不是很多,而且主要花在四大新闻门户网站上。这就迫使大多数“较小”的网站寻找更有创新性的方式,从其流量中获得收入。

51.com网站的目标客户是从中国农村地区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工人阶层。51.com是中国第二大受欢迎的社交网站,其注册用户高达1.3亿。与此同时,中国的学生则蜂拥而至校内网,注册用户大约有4千万。校内网的母公司千橡互动公司(Oak Pacific Interactive)获得了诸如软银公司等投资者共约4.3亿美元的融资支持。开心网则是一匹黑马,它在2008年年中从无到有,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发展成拥有3千万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中国大城市里的白领阶层,它采取富有争议性的邀请技术和其它各种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中国社交网站的飞速发展有各种原因,或者是因为其巨大的市场规模,或者是因为其文化背景。对于中国社交网站所使用的一些应用程序而言,它们会实质上强制新的用户邀请其他人加入,并在成为其在线网友之前还要执行任务,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旦新的网友加入,他们需要与社交网站和广告进行更多的互动,这在西方社交网站来说相对比较少。尽管这种商业模式不可能在美国市场进行复制,但是,如果Facebook或者MySpace这样的公司想在中国具有竞争力的话,吸收这种商业战略和文化思维方式的部分内容是必要的。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