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软件产生的原因,许多文章已经有所阐述。对于协同软件的追本溯源,各人有个人的见解,不期望短时间内得到统一。但对于协同软件从人类起源到自然进化的角度去理解,似乎与现有协同软件相关的协同思想有些偏离。
“协同”一词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很简单:互相配合,正因为这个简单的解释给了大家很大的想像空间,特别是一些没有真正从事协同软件具体工作的人,很容易望文生义。从字面的理解来看,互相配合的协作,确实与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谈协同的起源,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协同软件本身的研究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从应用软件本身的角度来看,应用软件走向协同,有以下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一、信息孤岛与网络普及
信息化在中国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但是同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是:信息孤岛!几乎每个实施了信息化的单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甚至可以说:信息孤岛不是存不存在,而是存在程度深浅的问题。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在办公自动化中应用最为普遍的Office字表编辑软件,绝大部分都缺乏协同性,不能在多人、多组织间按一定的规则合理地流转。除此之外,人事与财务、设计与生产等各个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也是普遍存在。
参考产品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的复旦协达的研究资料,信息孤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信息断层:
1、 个人或者事务层。即个人自己的信息存在断层,例如工作无法自动安排日程,个人的信息、文档资料与具体的工作事务间缺乏关联;
2、 团队或者组织层。即团队或者组织所属成员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关联,特别是对于多人共同处理的一些事务,这一断层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3、 社会或者产业层。即同一社会区域间的不同组织单位、同属一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企业与政府职能单位、各个不同的职能单位,之间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协作性不高的情况。
面对信息孤岛,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似乎成为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确实,包括局域网和互联网在内的网络技术,使信息孤岛在技术上具备消除的可能,但在现实应用中,网络技术如果不结合协同软件,对信息孤岛的消除帮助极其有限,因为在网络上“联网”的往往是单项应用或者单个部门,如网络财务等等,许多信息、应用业务、组织成员之间并没有联网,更谈不上基于网络的协作。特别是一些非结构化数据的连接与协作,在协同软件出现前,没有像企业资源计划(ERP)那样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化的应用推广,因此在应用上也比较紊乱,还缺乏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规范,如: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等等。
事实上,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协作与资源计划管理一样重要,来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的报告表明:一家不具备协作性质的公司,只能对仅仅20%的企业资源进行真正的优化与管理。而另外80%的有用资源则分别残留在电子邮件里、桌面上、内发的文件中、从网络下载的各种页面上,以及由企业应用程序生成的可读报告里。
网络技术特别是第二代互联网WEB2的兴起,使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协作具备了技术基础,互动与诚信成为WEB2的显着特征。在互联网上看新闻、发邮件等单向的、以信息为中心的应用,已经转变为在网上处理办公事务、进行商务往来等,互动的、基于团队和群组的协作。协同软件因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WEB2的兴起,而具备了更多应用基础,协达于新近推出的第四代协同软件就充分体现了WEB2的应用理念。
二、“知易行难”与管理执行力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环境也不同以往,内部的管理变革随之产生。在管理工作中,企业单位一直关注的是建立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企业单位永恒的一个话题。除企业以外,由于执政观念的改变,政府职能有了重新定位,各个区域或者城市之间,开始抢夺人才、资金,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环境建设。这些有限的人才与资金的获取,与企业对于有限的社会利润的获取一样,存在激烈的竞争。
提升竞争力是企事业单位为提升工作绩效的核心之一,如何提升竞争力,前两年大家更多的是从提升战略决策力着眼。为了提升战略决策能力,许多单位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企业单位实施ERP系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ERP软件作为一个以计划为核心思想的管理软件,能够提升企业对于内外部经济资源的计划、分析,以缩短交货周期和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企业库存和企业内耗,从而提升企业对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准确判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和决策依据的获取并不困难,只是有时获取方式、途径、速度存在少许的不一样,而执行力却成为困扰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难题。
“知易行难”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在管理中普遍存的情况。ERP软件以及政府单位所使用的传统的业务管理软件,解决的是一个“知”的问题,即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告诉应用单位该去做什么,而协同软件解决的是一个“行”的问题,即通过软件告诉每个操作者应去怎么做。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的《执行力》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执行力缺失,再完美的策略也会随时崩溃;而优秀的执行力,却可以随时弥补策略的缺陷,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该书还指出:管理中的战略、人员、业务三大流程对于执行力的作用举足轻重。从复旦协达等国内主流的协同软件产品来看,流程管理恰恰是协同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复旦协达等协同软件的流程管理部分,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个是让执行者负责地做事,这是组织、人员的流程资源绑定;
其次是流程的节点步骤管理,即这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这是为了避免流程紊乱,使管理有层次和秩序,是为了正确地做事;
再次是节点的活动管理,即定义该节点做什么事、如何做,这是为了使流程参与者正确地做事,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协同软件作为管理软件的一种,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从管理学角度看,提升执行力,解决在管理中“知易行难”的问题,是协同软件产生并广受青睐的另一个重要根源。
作者简介
付勇,中国协同软件博士后工作站负责人、上海市政府职业教育中心评审专家、复旦大学客座教授。付勇先生在CC、KM、CPC、CPM等协同领域和SOA、CRM、SCM、ERP等信息化技术及应用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主持及参与编纂了《面向服务架构-SOA》、《办公事务实训》、《会计电算化教程》、《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等专着,在国家级媒体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部分专着已成为国家教委指定的高校教材。付勇先生具有超过16年的管理软件从业经验,曾经在大型国企担任CIO,并在多家知名管理软件企业担任区域总经理、市场总监、高级副总裁等管理职务。2004年,付勇先生联合复旦大学教学科研力量,参与创建协达,并任首席应用顾问至今。
● 1998年以前,在南昌某大型国有企业工作。
先后任搬运工、会计员、软件程序开发员、会计主管、信息主管期间主持完成精细化工行业专用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 1998-2004年,在国内几家知名管理软件公司就职, 先后任技术服务经理、区域总经理、高级项目经理、高级副总裁。
期间主要的工作成果:
1998年,与江西财经大学合作编写《会计电算化》一书,并成为高校教材;
1999年,与南昌财政局合作编写《会计电算化教程》一书,成为财务人员在职教育指定教材;
2000年,发表《透析管理软件洋品牌》,成为最早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外管理软件的文章之一;
2001年,发表《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并入选当年度中国社科院宗教类优秀论文推荐目录;
2002年,发表《剖析管理软件的热点与问题》,成为当年度赛迪IT用户年会现场宣读的推荐论文;
2003年,发表《协同的力量》,全面阐述协同软件对信息化的作用;
● 2004年至今,创办上海协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2004年,在复旦协同软件研究室基础上,筹办协达软件公司。
● 2005年,发表《SOA协同软件应对信息化新挑战 》,成为国内最早的SOA应用文章之一。
● 2006年,与北京财贸学院合作编写《办公事务实训》一书,成为国家教委指定书目。
● 2007年,与华裔协同软件国际专家沈卫民,共同主持“协同软件国际高峰论坛”。
● 2008年,受邀成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博士后工作站主任、上海政府职教中心评审专家。
● 2009年,编写《面向服务架构》,成为重点大学软件工程教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