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词原来这样说》
相关背景材料
关于《这个词原来这样说》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是讲什么的?
全书分为“我时代,个性在飞扬”、“完全生活指南”、“科技改变生活”、“网络新词滚滚来”、“职场生活转转转”、“杂物箱”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收罗了我们生活中那些最流行、最“潮”的新词,以及一些你一定会在生活中用到、但又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词,如:快闪族 flash mob,手机幻听症 ringing phone hallucination,爆米花肺 popcorn lung,轻小说 light novel,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等。书中还“插播”了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关于小白”、“地球人说火星文?”、“化妆瓶上的英语”、“NBA篮球术语”、“回帖中的‘沙发’究竟是什么意思?”等等。
--它有什么特点?(这本书“潮”在哪?)
这本书是由传统媒体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同新媒体百度合作的年度新书,这样一种跨界的合作,使得这本书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它是词汇书,但它真正的核心却是在讲文化;
它被归类为“英语”类词汇书,但它致力于表现的,却是当下的中国的现实;
它以纸媒为载体,但它的部分内容却是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平台凝聚而成;
它融合了语言、文化、潮流、科技、网络等许多元素,是一本玩“混搭”的英语书。
--它想传达什么理念?
1. 语言是活的。不想被这个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无穷变化的时代所抛弃,就得与时俱进
2. 语言是有趣的。如果学一本英语书学得很失败、很沮丧、很痛苦,请记住,那是编书人的错,不是语言本身的错,不要因此对它退避三舍
3. 知识只有用,才会活起来。网络时代,人们对知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更可以参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4. 书不是用来K的,是用来enjoy的
--谁会愿意读这本书?
1. 学了多年英语,却连自己的随身物品都不会说、一遇到老外舌头就打结的人
2. 喜欢活生生的语言,讨厌猛K“死书”的人
3. 不想成为“出土文物”,因为听不懂大家在谈什么而成为“小白”的人
4. 喜欢研究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的人
5. 对诸如“雷”、“面霸”“月光族”等新词的创造做出贡献的草根读者、万千网友
6. 不想被这个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无穷变化的时代所淘汰的人
关于与百度的合作
--为什么选择与百度合作的形式?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呼啸而至的时候,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宅”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多,走进实体书店的机会越来越少的时候,用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怎样让读者快速有效地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内容,是我们作为传统媒体出版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维基式学习平台的建立,改变了传统书对知识的单向性传递,使知识真正“用”了起来,无疑是学习方式上的深刻革命。人们对知识的参与度提高了。而这,正是我们作为纸媒出版人孜孜以求的结果!但互联网信息的不足之处在于,网站对于对于海量信息,往往难以进行严格的、有效的审核,这就使得网上资料的权威性、可信度较低。通过与百度在“内容”上的合作,我们希望:1. 向读者传达,“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知识只有用,才会活起来”这样的理念;2.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者说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纸质书在交互性、参与性方面的劣势,以达到同读者更好地交流的目的;3. 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与新媒体的“渗透”,能达到相互借势、相互宣传、相互借鉴、共同壮大的“双赢”的目的。
--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以精品迎市场,以好书飨读者”, 百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虽然表达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致力于知识的传递,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知识中受益。作为一家教育类出版社,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诉求、提供最优质的内容产品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我们最殷切的希望。相信在这样的共同的理念下,百度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进行更好的合作。
--取得了哪些成效?
《这个词原来这样说》面世后,百度空间、百度内刊上都进行了宣传,百度知道、百度百科上还做了针对这本书的专题,百度贴吧中书籍的策划编辑也与读者进行了互动,而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亦在地面店进行了一些宣传工作,如在上海书城“热门书、畅销书展区”的展示.。双方地面、网络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编辑感言
一开始,我只是想编一本有趣的、容易消化的词汇书。
早晨穿过校园去上班的路上,常常看见学生们捧了英语词汇书猛“K”。那咬牙切齿的样子,似乎就差没学日本人在头上绑上“必杀”、“必胜”的布条了。
忍不住想,是什么让语言学习如此痛苦?要知道,语言本身是非常很十分有趣的啊!
也许,我们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要达到那个目的--记住单词,而忽略了语言本身之美。
学过了“hand-me-down”,再来看“man-me-down”(二手男),是不是会忍不住笑起来?“job-hopping”(跳槽)、“barhop”(逐吧买醉)是何等形象?而“37℃ man”(37度男)不知道是谁的发明,还用上了“混搭”呢!
要知道,这些词可都是来自活生生的现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啊。
那么,我们有这样的词汇书吗?似乎……没有!
我立即动手收集起资料来。这时才惊喜地发现,“百度百科”上的一部分中文词条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释义了,而且,还是广大网友的贡献呢!这可真是太好了!要知道,我一直痛苦于纸质书的交互性、参与性太低的问题。知识只有用,才会活起来。我们一直想要提高的,不就是读者对内容的参与度吗?
但是,百度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啊。怎么和他们取得联系呢?
我发了e-mail,但是性急的我最终还是拿起电话拨了114。
百度上海站的服务台将我转到了北京总部,总部的服务台在耐心地听完我结结巴巴的陈述后将我转到了品牌推广部的张丽媛女士那里,张女士把刘皓雷先生介绍给了我。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从114开始的合作。
这个合作对这本书(以及我自己)有着极大的意义。这样一种跨界的合作,使得这本书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它是一本词汇书,但它真正的核心却是在讲文化;
它被归类为“英语”类词汇书,但它致力于表现的,却是当下的中国的现实;
它以纸媒为载体,但它的部分内容却是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平台凝聚而成;
它试图记录时代的潮流文化,但不知不觉中,它自己也成为了潮流文化的一部分……
无意之中,它实践了它想要记录的时代潮流最突出的特征:“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和百度走到了一起,双方都超越自身现有的业态,携手开创了一个新的起点。百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我社“以精品迎市场,以好书飨读者”虽然表达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致力于知识的传递,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知识中受益。作为一家教育类出版社,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诉求、提供最优质的内容产品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我们最殷切的希望。相信在这样的共同的理念下,百度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进行更好的合作。
借此机会还想说声“谢谢”!谢谢百度给予的大力支持,谢谢百度数据研究中心,谢谢张丽媛女士,谢谢服务台的接线员,谢谢所有帮助过这本书的百度人。(唉,这个……好像太像获奖感言了啊。)最后,最想感谢的是刘皓雷,谢谢你在这本书中付出的心力--那些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细节的沟通、讨论、确认,那些熬夜写成的文字,那些不断让你做的选择题……希望你在看到这本书时,能有和我一样的欣喜。
最后的最后,希望各位在读这本书时,可以不是用“K”的,而是用“enjoy”的。
何蕊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