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浪潮推出了国内第一台PC机,到90年,浪潮成为当时PC销量过万台的两家企业之一。但随着中国酝酿加入WTO,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快速普及,国产PC的发展进入了寒冬。浪潮敏锐注意到环境的变化,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服务器进发。
浪潮服务器之路(一):冲破玻璃房子
浪潮服务器之路(一)
中国第一台服务器——浪潮SMP2000诞生
1983年,浪潮开发出国内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并很快批量投入市场。到上世纪90年初期,浪潮已经成为国内PC销量过万台的两家企业之一,市场占有率达到20%。但随着中国酝酿加入WTO、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脑的快速普及,浪潮敏锐意识到了PC市场环境的变化,转而向“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器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由此也奏响了中国服务器产业的开篇序曲。
1992年,中国开始酝酿加入WTO,在进口产品方面逐渐取消了各种限制,一大批国外品牌PC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如AST、惠普、IBM、康柏等。由于国外品牌PC精细度极高,而价格却低出很多,使国产品牌受到极大冲击。销量下降,价格降低,PC市场已没有多大利润空间。
“PC做到那个份上,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浪潮必须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时任浪潮技术副总工的孙总表示。
冲破“玻璃房子”
20世纪80、90年代,在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协议框架下,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封锁和限制,计算机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没有自己的服务器产业,为了开展石油勘探,当时的石油工业部物探局花“天价”购买了一台IBM大型机,在花费了巨额资金的同时,还必须接受对方苛刻的附加条件:把机器安放在一个中国人不得入内的透明的“玻璃屋子”里,以方便美国专家24小时监控,监控日志还要定期上交给美国政府审查。凡此种种,就是为了防止中国人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非民用目的。之后,由于勘探石油和其他科学研究的需要,中国不得不多次花高价购买IBM、SGI的高性能计算机,这些机器后期的集成与维护费用动辄以千万计,即便这样,他们也对中国买入的机器进行了功能上的种种限定。
起步阶段,国产市场几乎为零
如果说,最初浪潮人研发服务器的初衷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转型,那么,西方国家的高端技术封闭、“玻璃屋子”歧视和高昂的信息化成本 ,则使中国第一代服务器人萌生了极大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90年代初期,信息化建设正在悄悄兴起,金融、电信等行业已经开始上马自己的信息化项目,银行做跨行业务,需要大量的服务器,一般是RISC架构小型机或大型机,当时因为国内没有这种产品,都是从IBM、HP进口,一台价格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还有校园网的建设,当时学校都开始建设校园网,需要大量的服务器作为主机。
面对这个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新兴市场,孙总果断向公司提出建议,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潮小型机服务器产品,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也奠定了浪潮“二次创业”的基础。
1991至1992年,由于国外对中国技术的封锁,在国内找不到有关服务器的样品和技术资料,孙总便带领软件和硬件两个研发团队,在新加坡、香港这样巴统协议管不到的“边缘地带”,进行封闭开发。项目组将国外厂商废弃不用的小型机服务器一遍遍的拆卸,一遍遍的组装,终于弄明白了构造原理,确定了有关服务器的技术参数,并根据实物绘出精密的设计图纸。同时搜集了大量技术材料,还从美国买回很多服务器方面的书籍。项目组将机器的各个部件带回中国后,按照提前绘好的设计图纸,把一个个部件组装起来以后进行反复的调试。
中国信息化的羊皮卷(孙总研发手稿)
1993年3月,经过以孙总为组长的课题组近2年的攻坚战,中国第一台基于10颗处理器的小型机SMP2000在浪潮人手上诞生了。该产品基于IA开放架构,大量采用标准工业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国产IA架构的服务器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应用限制,降低了服务器市场的产品价格,使得服务器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SMP2000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服务器产业的诞生,是中国服务器产业迈出的第一步。孙总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中国第一台基于10颗处理器的小型机服务器——浪潮SMP2000
精诚所至 叩开市场之门
新兴事务的崛起,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阻力,只有经过狱火的锤炼,才能凤凰涅磐。
“有了产品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还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阻力。”孙总坦言。
当时,一方面,服务器产品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国际品牌凭借其先入的优势,以及国际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在产品、技术、渠道、服务、营销等方面牢牢地控制着国内市场。那时银行买服务器都是按长期项目来做的;而且国外的大型机基本都是RISC架构,购买的延续性很强。基于IA开放架构的浪潮小型机没有“插足”的地方。由于中国的服务器厂商比国外厂商的业务起步晚,没有品牌知名度,也不为客户所认同。服务器的高技术含量,国内客户对本土品牌的模糊认知,加上国外品牌和客户多年合作形成的默契,市场给国内服务器厂商留下的缝隙非常狭窄。
另一方面,PC的辉煌曾是浪潮的荣耀,但在这时却成为浪潮服务器进入市场的羁绊。由于浪潮PC起家,客户就感觉PC出身的浪潮,怎么能做只有外国人才能做好的小型机?再就是客户买国外厂商的两台小型机就可以出国培训,在当时出国限制很严的条件下,这个条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当时浪潮内部销售体系混乱,销售人员对服务器缺乏足够的认知,也缺乏销售的信心,只愿意卖熟悉的PC等产品。所以,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又走到了销售的一线。直到94年,第一台SMP2000才卖了出去。
1994年,作为SMP2000研发负责人的孙丕恕,来到山东德州中行,千方百计劝说用户先试用,许诺货款以后再说。在随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孙总开着一辆丰田面包车几乎天天都到德州中行“软磨硬泡”,而他的几个研发员更是干脆吃住在那儿,每天晚间用自己的研发系统来代替外国品牌机进行系统应用测试,经过一段时间的比照检验,SMP2000完全可以替代外国的品牌机,产品的保证和浪潮人的执着打动了客户,德州中行最终以每台差不多1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两台浪潮小型机。孙总兴奋之余,还专门在德州中行花50块钱开了一个账户。
当时,浪潮服务器有三个竞争优势:一是价格低。国外厂商一般做下来,每个业务大概需要500万元,而由浪潮来做费用仅在100多万左右,有强大的价格成本优势。二是由于浪潮SMP2000基于IA开放架构,使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三是客户买了这些外国的小型机后,由于厂商的服务跟不上,开发不出适合他们自身需求的软件,即使买了机器也不能用,处于闲置状态。而浪潮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状况,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94年,在宁夏推广小型机服务器时,因为没有公共汽车,技术人员就坐马车过去给客户调试。有时,为了取得客户信任,一百斤上下的机器,技术人员扛着就去了。客户白天用国外的机器运行,浪潮技术人员晚上则用浪潮的小型机来替代国外品牌,进行应用模拟测试比较。正是靠着这份执着与努力,浪潮服务器终于挤进了客户的大门。
逼迫国际品牌产品降价
浪潮的科研成果最终经受住了市场大潮的洗礼,浪潮尝试着在《参考消息》上刊登了一则小型机的广告,很快客户就慕名而来。自1994年,浪潮SMP2000自进入山东德州中行后,陆续进入浙江绍兴工行、徐州建行,并开始以良好的口碑和比国外品牌低很多的价格,以银行为突破口,慢慢进入其他领域,“虎口夺食”抢占了3%的市场份额,为国内服务器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开端。 95年,浪潮服务器开始进入中行、建行、工行、农行,并且开始规模地量产,特别当时作为中国最大金融机构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认可,奠定了浪潮服务器在银行的应用地位。
回顾1993年到1995年,浪潮并没有因为SMP2000迅速打开市场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在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及论证之后,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在三年间先后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基于8颗至强处理器的小型机、国内第一台基于Pentium Pro服务器等系列国际同步的小型机或服务器。SMP2000以及其后的系列服务器,不仅表明了中国能自己研发制造小型机(服务器),同时它还迫使国际厂商不得不降低了小型机(服务器)的价格,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同时也完成了国产服务器产品化的历程。
在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后,国产服务器走到了一条更宽的鸿沟面前——产业化——国产服务器如不能跃马而过,就永远脱离不了“攒机作坊”的境界,也就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在其他国内厂商还在技术攻关与市场积累阶段摸索前行的时候,率先完成产品化的浪潮已开始踏上产业化的征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