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模式和流程、TOC及供应商管理介绍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9-09-24 13:14:46转载

4.  采购模式和采购流程

不同的需求响应策略采购的模式和流程是有区别的,下面以间歇式定货生产和重复生产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4.1  间歇式定货生产

在定货生产和定单设计的情况下,供应商的变动比较多,相对固定的比较少。它的主要流程也是最通常的采购流程,可以有以下步骤。

1.资源调查

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上搜索,寻找供应货源,供应商的条件,可以记录在ERP的供应商管理系统中。

2.价值分析

通过资源调查,在理解采购需求知识的前提下,提出采用更为经济和标准的替代方案。这一步工作,可以与产品研发过程并行,也可以是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3.询价及洽谈

向搜索到的供应商询价,了解各种可能的优惠条件,建立报价、供货条款等记录,对各供应商进行比较。

4.供应商认证

分析、论证、筛选,确定“首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系统只向建立了文档的供应商执行采购作业。对一些“一次性”采购,可以建立临时供应商档案,简化信息量。

5.生成请购单

MRP运算生成的建议采购单,可以直接下达。也可以进入请购状态,以便在采购定单下达前进行种种核定。如采购提前期是否足够和有效,核对双方物料编码、数量、批量,可否动用安全库存,是否有需要人工添加的采购件等。同时还要确认采购的必要性和采购条件的合理性,根据库存费用、运输和价格优惠政策等因素合并某个时期内同一物料的采购量。相当一次对采购计划的“确认”过程。

6.审批

一般说来,各采购员负责的采购物料和金额数有规定范围,必要时,采购员可定期轮换。采购员应当编码,以便查询和维护他所负责的物料主文件以及物料的库存状况。每一位采购员允许经管的采购物料和采购金额是预先设定的,系统会自动检查。合乎权限规定,无须审批,流程将自动进行下去。超过权限时,系统也会生成请购单(requisition)提出报批,按照设定的审批顺序,  自动逐级提交给审批人(系统会自动向审批人发出处理提示)。经过确认审批通过后,再形成正式的采购单下达。

审批可以有不同的工作流程。以多级审批为例,可以是每一级都同意才能执行;也可以是只需最后一级拍板,但各级必须过目并提出意见:还可以按照金额数的大小,直接提交给不同权限级别的审批人等。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可以有不同设置或选择。软件应当能够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

7.下达采购单

与供方签订协议,确定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批次、运输装卸方式、交货地点、验收条件与付款条件等。同供应商物料代码的对应关系,需要在这个阶段明确。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对采购件往往采用安全提前期,合同协议上的交货时间要早于需用时间,适当提前。

如果采用EDI或电子商务,采购定单下达给供应商后,必须得到供应商的确认才算生效。

8.采购单跟踪

如果双方都实施了ERP系统,可以按照权限,进入对方系统查询采购物料的加工进展情况,或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控制进度,并做好运输安排。

9.验收入库

登录验收报告,核对采购单、到货量和发票的一致性,进行库存事务处理。在出现不合格品时,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0.退货处理

当发现有不合格品时,可以有不同的退货处理流程。例如,未付款退货,退货退款、补齐、返修、撤销合同等等。都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定。

11.结清

进行付款结算,分析采购费差异(采购与财务部门协同进行),评价供应商的业绩,维护采购提前期和批量规则数据的合理准确。

所有采购流程的信息都将保存在ERP系统的数据库中。包括供应商主文件,采购员主文件及业绩记录,询价报价记录,请购及审批记录,计划、未结和已结定单记录,收货入库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退货处理记录,供应商业绩记录,应付账款记录等等,体现信息集成与共享,提供分析采购管理所有必要的数据。

4.2  重复性生产与VMI

在重复生产和JIT模式下,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互信互助,供求关系比较固定,采购物料质量和交货周期也比较稳定,可按照需用时间,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生产使用点。此时,上述程序可以大为简化。

按照滚动计划的精神,近期的采购条件比较具体详细,远期的条件可以比较笼统,但有一个控制范围,把长期(6—12月)协定和短期(月)合同结合起来,一次签约,分期供货,俗称“一揽子合同”,也有称“总括计划”,这对供需双方都是有利的。

对一些重复性生产类型的企业,可以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lnventory,VMl)模式,在靠近需方的附近设立仓库(由使用物料的需方提供或租用), 所有库存由供方管理,需方只是在需用时,才到仓库提货,可以在提货时付款,也可以在所用物料装配在产品上,并经过下线检验合格后再付款。国内一些汽车、家电等重复式生产性质的企业已在采用这种方式。商贸市场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供应商直接从电子收款机(POS)下载信息到自己的系统,分析确定不同物料的需求数量。

用总体拥有成本(TCO)的观念来理解,VMI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采购供应模式。人们容易看到VMI对需方的好处,如供应有保证,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间提货。可以实现原材料的“零库存”,减少库存保管费(保险、搬运、税务),减少仓储面积,推迟结账的时间。可以做到与物料同步开发票,简化应付账处理程序等。

其实,VMI对供方也是有利的,由于分享计划信息,提供供方一个控制物料的能力。在一揽子计划下,供方的市场有保证,可以随时掌握供应物料的消耗情况,实时安排生产,补充供应,有效利用供方的资源,避免超储。

VMI是“协同预测、计划和补充库存模式(CFPR)”的初级阶段,VMI最主要的优势是取代不可靠的预测,把需方同供方捆绑在一起,共享数据。从而改进客户服务,减少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和库存保管费用,减少事务处理,降低总体运营成本。但是,它也有一些必要的条件,如只适用于重复性生产,一种物料只有一个供应商,需要坚定地执行共赢和诚信原则,有严格的保密协议等。

5.  总体拥有成本的应用

5.1  TCO概述

总体拥有成本(TCO)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Gartner提出的概念,最初只是针对个人电脑,应用于投资分析(如瘦客户机)。现在已经扩展成为供应链管理范畴的一种哲理,指在一个特定事务或流程与供需链相关的全部成本费用,或者说是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与费用。包括询价、采购、运输、安装、培训、使用、管理、维护、支持和最后报废处置的全部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环节的低成本,可能导致另一个环节的高成本,或反之。有些则属于容易被忽略的“隐含成本”,如由于停机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用系统和全局的观点来审视成本问题,而不是一时价格的高低,因为有时价格低的物料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的提升。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和采购管理来说,在决策时都可以用TCO的哲理综合全面考虑。

人们说它是一种哲理,意思是TCO模式并不是要求详细计算所有的费用,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要成本和影响决策的成本。TCO的精神是使供应和需求双方的成本全面可视化,以便对比和改进。

TCO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基于作业管理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osting)。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一定要用TCO。TCO计算费时费力,因此,要遵照20-80原则,有重点地计算。例如,发生次数不多但却是费用最大的项目、经常采购或采购量大的项目、被隐藏的事务处理费用等。

TCO的概念很好理解,但是执行较复杂,需要大量数据和时间。如果能够理解TCO的实质精神,有重点地运用,无论对企业的采购作业或进行ERP选型,都是有帮助的。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