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外科技博客乔希·坎顿(Josh Catone)今天撰文称,Facebook应该克隆“谷歌Wave”,推出“Facebook Wave”。
以下为该博客全文:
从历史上看,有许多好的创意因为过于超前而难有成就。平板电脑在10年前未能成为主流产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技术有望重返舞台。微软的本地化信息网站Sidewalk.com在1997年曾名噪一时,但现在Yelp和谷歌地图却成为许多网民赖以生存的本地化信息服务。Beenz和Flooz等虚拟货币网站从来没有快速增长过,但该创意却在社交网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谷歌本周推出了外界高度期待的“谷歌Wave”。该产品是一个创新的实时交流平台,将类似电子邮件的服务与类似聊天的实时通讯功能、应用程序等整合在一起。谷歌Wave号称是邮件和Facebook的“杀手”,总之,该产品吸引了大量关注。谷歌Wave可能取得巨大成功,我认为,这对Facebook而言也将存在一个绝佳的机会。
Facebook的优势
Facebook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就3亿用户而言。但Facebook所做的最棒的两件事可能是允许信息共享,以及利用其它公司的绝佳创意,这些公司的创意往往是针对少量早期采用的用户。
有数据显示,Facebook是在网络上共享信息的最流行方式,超过了电子邮件等传统的信息共享技术。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在线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社交网站在网民中的覆盖范围超出电子邮件,且Facebook是社交网站中增长最快的一个。虽然Facebook并没有让电子邮件从此消亡,但自2007年以来,人们在Facebook网站上所花费的时间却越来越多。
现在谷歌Wave又被看作电子邮件的潜在“杀手”,但极有可能的是,Facebook通过借鉴谷歌Wave,从而成为电子邮件从此消亡的最终力量。其原因在于,Facebook擅长从其它公司中汲取创意,并将这些被少数早期用户喜爱的创意应用于主流用户。例如,Facebook从社交网站FriendFeed借鉴了“最新动态”功能,为用户获取好友的外部更新提供了方便。该网站最近推出了对照片标签的好友搜索功能,但Zooomr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类似服务。Facebook还借鉴了微软Passport以及OpenID等单一身份登录的早期尝试者,推出了大多数用户更方便使用的“Facebook Connect”服务,允许用户利用Facebook账户登录其它相关第三方网站。虽然Facebook最先推出了好友状态更新,但最近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功能则是来自于Twitter,包括“@”回复功能以及实时搜索等。
换句话说,在吸取受核心网民喜爱的好创意并将之打造成为主流用户更易采用的功能方面,Facebook已经炉火纯青。如果谷歌Wave真的可以成为期待已久的“电子邮件杀手”,Facebook很可能借鉴该创意,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平台。
Facebook的做法
Wave是个开源产品,因此不管怎样,最终总有人会将之应用于Facebook,但Facebook可能会首先采取这一举措。当谷歌于5月份的“谷歌I/O大会”上展示Wave时,受到了开发人员的热烈欢迎,并且反响极为强烈,但该产品能否被广大主流用户所采用仍需拭目以待。参加谷歌I/O大会的并非主流用户,只是Facebook用户群的一个补充。
有几个原因显示Wave不太可能被主流用户所接受。首先,Wave的界面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其次,该产品的构成也非常复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如何使用Wave的功能并学习如何更好地整合各项服务并非易事。当然,谷歌在用户界面创新方面不乏经验,Gmail在推出之时就有着独特的、新鲜的邮件管理界面,令人耳目一新。但Wave与当前的网络交流技术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别,而Gmail最终还是基于当时的网络电子邮件服务。如果谷歌Wave在易用性上比较欠缺,该产品可能永远无法跨越鸿沟,受到主流用户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另一方面,Facebook则在借鉴高端用户所喜爱功能,并将其简化成主流用户普遍接受的服务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另外,Facebook已经有着与Wave中通讯工具类似的不同模块,包括实时信息、聊天、媒体共享、图片和视频服务、实时搜索,该网站还有一个广受欢迎的应用平台和由开发人员组成的生态系统。
Facebook很有可能借鉴谷歌Wave的创意,并将其改造后推向更多的主流用户群体。
Facebook为何要借鉴谷歌Wave
Facebook为何要借鉴谷歌Wave的创意?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先发制人。Facebook与谷歌在搜索上存在竞争关系,正如此前有媒体所言,“在社交网络领域的短板一直是谷歌的阿克琉斯之踵(注:源自希腊神话,致命伤之意)”。有人认为,谷歌Wave正是将谷歌的各种社交软件连接成实用的社交网络的那个缺失的“链条”。
对Facebook而言,将类似谷歌Wave的交流模式带入社交网络主流应用的做法,有望加强他们的内部IM系统——尽管这一系统广受欢迎,却往往被外界所忽视——的关联性,甚至可能变成真正的“电子邮件杀手”。
此外,根据我的调查,大多数试用过谷歌Wave并抱怨太耗费时间的人一般都出生在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之间,而约40%的Facebook用户的年龄段都在13-25岁之间,这些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谷歌Wave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快速的通信方式。如果Facebook能升级自己的IM系统并借鉴谷歌Wave的好创意,也许就能直接吸引自己的核心用户,并为推出针对年轻一代用户的通信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肖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