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新界标 罗技G500激光鼠标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刘龙涛 2009-10-28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说到游戏鼠标,罗技绝对是个不可不提起的名字。从最早的MX500开始,凭借在当时堪称出众的人体工程学外形设计加上不凡的做功,成为最早的游戏鼠标代名词。之后的升级版MX510系列,配备了当时还极为有前瞻性的800DPI分辨率,更是标志着罗技真正涉足游戏鼠标这一领域

从MX500系列说起

说到游戏鼠标,罗技绝对是个不可不提起的名字。从最早的MX500开始,凭借在当时堪称出众的人体工程学外形设计加上不凡的做功,成为最早的游戏鼠标代名词。之后的升级版MX510系列,配备了当时还极为有前瞻性的800DPI分辨率,更是标志着罗技真正涉足游戏鼠标这一领域。

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变化的MX510除了在性能上傲视群雄以外,红蓝两色的炫光外壳也是引领一时地潮流,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堪称划时代升级(包括分辨率提升至1800DPI,以及可通过按键快速调节DPI)的MX518更是成为光学鼠标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

功能上的完备和性能方面的强悍,加上久经考验的经典外形设计,都让MX518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也最畅销的游戏鼠标。时至今日,尽管距离其推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之久,然而不少打算购买入门级游戏鼠标的消费者还将其列为首选。

进入激光鼠标时代之后,罗技也十分激进的推出了MX518的后继者——G5。全新的产品命名规则更加突出这一系列的游戏鼠标特性,但由于早期激光引擎的不成熟特性,导致了整个鼠标行业的第一代产品可以说全军覆没,虽然G5相比MX518做出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改进,在性能参数方面也大幅提升,但仍然没能逃离这一厄运。

尽管在2007年G5进行了升级,新G5鼠标的“龟裂”纹路也广受赞誉,但实际使用感受的原地踏步还是让罗技在中端游戏鼠标市场流失了不少的用户。然而罗技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块市场,卧薪尝胆两年之后,全新的G500鼠标横空出世,向世界宣告了在中端游戏鼠标市场的王者归来。

G500的名称很明显是从G5衍生而来,但如此巨大的数字变化到更是让人联想起曾经开创一个时代的MX500,重新启用“500”这个代号,也许意味着G500将向MX500引领光学游戏鼠标时代那样标志着激光游戏鼠标真正成熟的时代终于到来。

外形的进化

从MX500、MX510到MX518再到G5,之所以能够让人感觉那么一脉相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恒久不变的外形设计。虽然在MX500系列的时代,这样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已经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然而随着市场的进步,人们对鼠标的设计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G500在外形设计方面终于开始有所变化,修缮了原有经典外形中一直为人所诟病的一些缺点,从而使鼠标的握持感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拿到G500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其整体的长宽比相较G5小了不少,这一改变源于G500在宽度方面的增加。G5和之前的MX5XX系列一样,从上面看都呈现细长条状,用户掌控鼠标的时候就需要将拇指和食指更向内缩紧。而G500在宽度上的明显增加,让用户的手指无需过度向内缩,从而能够更轻松的操控鼠标,也就相应的延长了手部疲劳感出现的时间。

除了整体比例的改变之外,G500还在更多的细节进行了改进。例如左侧面变得更大,拇指下方的承托部分更加向外延伸,能够在鼠标运动中给用户的拇指更好的支撑感。同时G500的尾部比G5更长,并且更加向外扩张,给与手掌部分的支撑感更加全面和坚实。另外在鼠标的右侧边缘,G500也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菱角更为模糊,过渡更为缓和,因此以往老用户所诟病的硌小指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按键与滚轮

G500的按键布局也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变得更加便于操控和富有效率。比如从MX518开始就位于滚轮下方的DPI调节键被移到了鼠标左键的外侧边缘。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笔者认为这是G500上可以说最成功的改进之一,这意味着DPI即时调节这一功能真正能够被游戏玩家所应用了。

从MX518第一个提出DPI切换概念以来,无数的游戏鼠标竞相效仿,但由MX518所确定的DPI切换键位置却从来没挪动过地方,无论是罗技主导的双键式还是GIGA的GM-M8000所代表的推杆式都是在滚轮下放这个地方。实际上在切换过程中,需要用户将食指大幅度弯曲才能进行这一操作。然而在紧张的游戏中,这样缓慢且别扭的动作无疑会贻误战机,同时还容易对滚轮造成误操作。因此这个一直被宣称能够极大改变游戏体验的DPI切换功能实际上被使用率可谓是微乎其微。

而G500将按键位置移动到左键外侧之后,用户在使用按键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操作,同时不会带来任何误触其他按键的隐患,因此在游戏中,即时切换DPI终于开始能够被玩家真正利用上了。

另外G500在按键上的改变就是增加了拇指键的数量,从常见的2个增加到了3个。实际上人体最为灵活的两个手指就是右手的食指和拇指(这里仅讨论最为常见的右利手),因此将更为复杂和繁重的操作工作交给拇指可以说是最有效率的选择。

滚轮方面,G500也做出了非常有诚意的升级——使用了目前罗技最为顶尖的超快速MicroGear精确合金滚轮,在“精确滚动”模式下可以提供出色的滚轮段落感,在“平滑滚吨”模式下则可以瞬间滚动几百行文档(笔者在Excel 2007里对G500的滚轮进行过实际测试,最多一次可以滚动超过9000行表格!)。两种模式合二为一,达到了滚轮效率的新巅峰。

G500是合金滚轮在罗技有线鼠标里的第三款,之前只有旗舰型号G9/G9X和未在国内上市的RX1500配备过。这次G500的设计更接近RX1500,即控制滚轮模式切换的按键设计在滚轮的下方,而非G9那样设计在鼠标底部。这样就让滚轮模式的即时切换变得更加方便,可以说是罗技在合金滚轮应用方面的一大人性化进步。

引擎的改变

G500相对于G5的另一大改进就是性能参数方面堪称革命性的提升。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G500的技术资料里面都宣称其采用了改进版罗技Gaming Grade Laser(游戏激光引擎),分辨率可以达到比旗舰级产品G9X更高的5700DPI,并在200~5700DPI的范围内以100DPI为步进随意调节。图像处理能力达到每秒12M Pixel/s,最大加速度30g,最大速度4.19M/s(约等于165IPS,相比之下MX518的IPS仅为50),USB报告率最高至1000次/s。

实际上G500使用了一颗安捷伦(Avago,又译安华高)的S9500芯片作为其激光引擎的核心。这款目前还相当神秘的芯片是安捷伦推出的规格最高的鼠标光学引擎,作为安捷伦A6090芯片的替代品,S9500很好的解决了以往激光引擎一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S9500很可能由安捷伦和罗技联合打造,目前仅在G9X使用过。不过G9X在分辨率上仅能支持到5000DPI,图像处理速度也仅为9M Pixel/s,因此G500所使用的的S9500很可能是一款性能增强的改进版。

除了这些宣传参数以外,通过S9500的技术参数我们还可以知道,其镜头的拍摄速度可以达到约10000FPS(Frame Per Second,即每秒扫描多少帧图像),这是迄继为之光学鼠标范畴内的最高水准。无论是传统光学鼠标还是激光鼠标都是根据拍摄图片之间的像素差别来计算位移的,镜头的拍摄速度直接决定了鼠标定位的精确程度。由此G500的定位水平可见一斑。

除了在鼠标核心引擎方面进行更新换代之外,G500还对激光头的设计进行了新的尝试。以往我们多见的激光头位置多为鼠标的底部的几何中心附近,但G500却将其向上移动至距离顶部约1/4处。这一小小的改动令鼠标可以在硬件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操作的精确感提升到更高的层级,毕竟在我们惯常的以手腕部为支撑中心的操作模式下,距离鼠标前部越近,则激光头经过的距离就越长,因此用户的操作感受也就更为细致精确。

经典新界标

除了在外形、滚轮、按键以及引擎这4大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和提升以外,其实G500还在很多细微之处做出了很多改进。比如新的银色斑点外形除了带来硝烟味十足军事化视觉外,更在触感方面加分不少。细腻柔和的感觉比较之前的“龟裂纹”G5更讨人喜爱,手心稍有汗水后也不会有明显的打滑现象。由于涂层方面的简化,G500的外壳厚度相比G5也有了降低,随之而来的好处就是按键的弹性更轻盈,同时鼠标的重量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与配色方面的改变相比,从G5继承而来的底部配重仓的变化就更不易被察觉。G500的配重仓和G5采用了同样模块化装载方式,但将模块的形状从G5的长方形改成了正方形,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用户无需再寻找模块的正确插入方向,正方形的等边特性使得G500的模块无论从那边都能轻松插入。另外在脚贴上,G500还多了一个小缺口,这明显是为了方便用户自行拆卸脚贴所做的设计。如此人性化的细节,确实令人感到罗技在G500这款鼠标上所承载的诚意了。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G500上,我们很难找寻到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味,反而是那些细小的变化与改进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和感动。经典的外形设计显然更比G9/G9X那样的科幻设计更能笼络中国消费者的眼光,而性能和使用感受方面的巨大提升更是让G500拥有了非凡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款近乎完美的作品,在价格方面延续了罗技一贯的“厚道”风格。因此无论是作为一款顶级游戏鼠标,还是一款日常办公用的鼠标,在外形、性能和价格这三要素齐备的时候,G500想不成为经典,恐怕还真是有点难度的事情。

如果要给G500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下面这句话最能代表我的想法:时隔4年,我们终于等到了一款真正能够超越MX518的鼠标,G500凭借着几乎所有方面的完美表现,再次重新定义了游戏鼠标的新巅峰。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