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佳能G11/松下LX3对比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范耀华 2009-11-03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佳能在官方宣传中着重介绍了由新一代CCD以及DIGIC 4处理器搭配形成的“双重降噪”系统,我认为这套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画质的确已经是目前消费DC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具有极高期待度的G系列经典回归

佳能PowerShot G11(以下简称佳能G11)是一款于今年夏末发布的数码相机新品,而当我今天开始动笔写它的评测时,北京已经下过了2009年的第一场雪而上海人正在瑟瑟寒风中战栗不已。有关这款相机从发布到送到我手上的前前后后,大家可以参加我的那篇G11到站博客《感动能否常在?写在佳能G11/S90到站之时》。在这几天来,我的博客留言中差不多有60%的话题都与佳能G11有关,而其中希望我能够把佳能G11与松下LX3、理光GRD3等消费旗舰DC放在一起做对比的呼声最高。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G11?

首先,正如我在前面那篇博客中所说的,佳能G11是一款“经典回归”的产品。这款产品的所谓“经典”不只是机身的复古造型或者是机顶上的双转盘设计,因为那些东西在上代产品G10中已经出现过。我之所以认为它回归了“经典”,是因为眼前这款新机在最大程度上唤醒了我们内心中有关佳能“G”系列的某种特殊情结。在经历了G5之后的巨大产品空挡,以及对G7/G9整整两代产品的失望后,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款重新走回传统“G”系列老路的G10,而在今天,随着那块取代了3寸大屏的旋转LCD的出现,佳能G11与当年受到广泛好评、真正树立起佳能“G”系列口碑的G2/G3有如此众多的相似之处。

其次,佳能G11是一款在设计上有很大突破的产品,这种突破不在机身功能或者外观设计方面,而是直指相机产品的核心——画质。佳能很果断的把在G10上表现良好的1470万像素CCD撤换下来,替代它上场的是一款“仅仅”千万像素的新CCD。而按照佳能官方的说法,新相机的在经历了像素的巨大落差后,高感光度画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与G10相比,新机的感光度噪声大约是原来1/4的水平。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有待我们的实际验证,但无论如何,佳能的这种勇敢的舍像素求画质的动作的确是令人激赏——尤其是作为数码影像行业的龙头企业,能够如此大声的喊出“像素不等于画质”的口号(尽管佳能并不是第一个喊出这个口号的企业),这对引领整个行业的风气,让影像企业去除浮躁的“指标参数”为消费者带来真正优秀的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佳能G11出现的时机比较特殊:目前正是数码单反尤其是入门级别数码单反大行其道,在上海地区销售数字首次接近甚至与消费类数码相机持平的时候;于此同时,我们以往所说的所谓“全手动大变焦消费数码旗舰”(以富士S100fs为代表)日渐式微,而大部分消费类数码相机都开始走向时尚化、趣味化道路;以适马DP1/2、奥林巴斯松下M4/3阵营为代表的将以往数码单反内所用的大型感光元件放入到小型化机身之内的新机种也开始陆续出现。对于佳能G11、松下LX3、理光GRD3这类本着严谨设计、以传统摄影风格为设计理念的相机来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这类机型再没有较大的突破,那么它们在未来很可能会被入门DSLR或者M4/3机型所取代。

所以,在当佳能G11最终登场时,它会如此的吸引我们的眼球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从机身角度来说,并没有太大改变

其实,这一段落的文字,从这个分页的标题上已经可以了解的七七八八了。本机在机身正面的造型与上代产品G10几乎完全一样,比较显著的改动只有闪光灯的造型变得更加圆弧一点,同时位于手柄下方的G10标记现在被手柄上方的G11所取代。有网友说G11的这个logo显得缺乏质感,不过对我来说我倒是很能够理解佳能的这个小小改动——至少你在握着相机的时候我也能清楚的知道你正在使用一款名叫“G11”的相机,而不是试图透过你握着手柄的手指了解你使用的相机究竟是佳能的哪一款型号。

镜头方面,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F2.8-4.5的五倍光学变焦镜头(28-140mm)。如果说佳能G11在大部分机身特性方面已经回归了当年的"G"系列产品,那么唯一一点遗憾就是这枚镜头没有能够重现当年的F2.0大光圈了。也好,再留下一点念想给佳能G12好了。

机顶上的变化也不大,G10复古式的双层拨盘设计依然保留着,不过在拨盘上新增加了一个烛光标记和一个快速拍摄标记。这两个图标分别代表相机的两种新拍摄模式:前者会在弱光环境中以较低的分辨率和超高的感光度进行拍摄,不求太完美的画质只求能够及时的捕捉下清晰的影像;后者则是一种类似理光GRD的SNAP快拍模式——相机无时无刻不在AF,用户想要抓拍某个场景时只要直接按下快门到底就行。在这个模式下只能用旁轴取景器而不能用LCD取景。

从机身结构角度来看,佳能G11与G10的最大差异就是这块可翻转的LCD屏幕了。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佳能把原来那块已经很完美的3寸46万像素固定LCD屏幕缩小0.2英寸,变成现在这块可以270度自由翻转的LCD屏幕——而且像素依然保持在46万!要知道,当年佳能G1问世时所用的那块旋转LCD实在是迷倒众生,大家第一次知道原来数码相机的取景是那么的方便,让昂贵的直角取景器见鬼去吧!可惜的是,在佳能G5之后,G7/G9/G10三代产品都采用了固定LCD设计。尽管屏幕的面积和分辨率以及显示效果不断提升,但不管屏幕可视角度能大到什么程度去实际也比不上一块可翻转LCD在高/低角度取景时的便利。

我在拍摄佳能G10与G11的夜景样张时,都选择扛着三脚架跑去浦东拍摄灯光夜景,所不同的就是一款机器为固定LCD设计,一款机器的LCD可以翻转。于是,当我把三脚架驻在地上,开始每次3-5秒不等的夜景曝光时,前者我需要弯下腰去看LCD画面上的取景画面,而后者我只要简单的低头就行了。毫无疑问,佳能G10那块3寸大屏的效果实在已经可以算上目前DC中的最佳水平之一,但面对G11的这款可翻转屏,我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了。

我曾经记得有资料说佳能的这种单轴可翻转LCD设计是有专利的,所以后来很多厂商宁可开发自己的可翻转LCD设计也不用佳能这种看起来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在佳能G11之前,索尼在a550数码单反上实现了3英寸92万像素可翻转的LCD设计,只可惜那块屏幕只能上下翻转而不能像G11这样270度旋转——这个局限使得a550的可翻转设计在直构图时形同鸡肋。所以,尽管佳能G11的这块可翻转屏幕在像素方面还低于索尼的水准,但考虑到它的使用便利性,我认为这两款LCD屏幕水准不相上下,各擅胜场。

其他方面,本机终于带有HDMI的视频输出端子,只可惜相机依然只能拍摄VGA分辨率的视频——既然已经用上了DIGIC 4处理器,佳能为什么不开放G11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呢?另外,电池规格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据说关闭LCD能够连续拍摄1000张,开屏幕也有500张可拍。我对佳能电池的续航能力一直是比较赞赏的,所以虽然这次没有真正测试这块电池的能力,但我相信G11的电池应该不成问题。

佳能G11的iso感光度表现

我决定直接跳过佳能G11的菜单部分,主要原因是菜单内容和G10实在是如出一辙,我们还是赶快进入佳能G11的感光度测试部分吧。

测试场景大家一定觉得很眼熟吧,不过我倒真是好几年没有去世纪大道那边拍摄这个“日晷”雕塑了。把三脚架支好,把相机调整到自动白平衡,关闭“我的色彩”模式,然后在P档下从iso 80一直拍摄到iso 3200。下图是佳能G11在iso 80下的样张,点击看大图。在我们样张库里面还有该相机的其他感光度样张。

为了方便起见,我把样张做了100%的裁切,然后在ACDSEE里比较并截图如下:

ISO 80-200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无视上面那张iso 80-200的对比图,如果一款定位如此高的相机还不能搞定ISO 200,那佳能也不用混了。我比较关注的是iso 400与iso 800下的画质。前者通常是消费类DC的画质极限,而后者则是考虑到佳能牺牲像素而追求高感光度性能的做法,因此想看看效果究竟如何。

说实话,我并不相信佳能所谓G11的噪声水平只有G10 1/4的说法,不过佳能G11在感光度上较上代产品有明显可见的提升是肯定的。在我看来,佳能G11的iso 400画面虽然有一定的彩色杂讯,但总体效果的确可以说很不错。尤其是观察那块雕塑上带有红色锈迹的钢板,红色锈迹细节以及大面积的黑色部分的纯净度依然可圈可点。ISO 800的画面纯净度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好像画面整体色彩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画面带有一种绿色调。

ISO 400、800

1600、3200

为了避免单一测试中可能出现的灯光干扰,我换了个角度去拍摄东方艺术中心,下图是佳能G11在iso 80下的画面,更多样张也已经进入样张库。

这是东方艺术中心iso 400-3200的画面100%截图。在这张对比图中,本机iso 400下的画面无论是在色彩、纯净度还是细节方面都依然能够令人满意,ISO 800下的画面(右上)的画面果然没有了奇怪的色调偏移问题,画面中杂色讯号并不明显。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降噪程序的强力作用,画面中一些屋顶装饰材料的接缝细节被模糊掉了。我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所做的佳能G10/LX3对比,感觉如果同样是在iso 400下,G10的画面破碎感明显比G11明显,而在ISO 800下的画面颗粒感更是高于目前佳能G11的ISO 800水平。

说佳能G11的感光度比G10好多少多少倍我是不相信的,但G11的ISO 800可比G10的ISO 400,或者说佳能G11“在ISO 400下画质没有问题,而ISO 800画面也具有很强可用性”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吧。

ISO 400、800

1600、3200

很明显,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年我们认为消费DC的高感光度画质上限是在iso 200-400之间。现在面对佳能G11,我们可以很高兴的把这条线上推到接近ISO 800的水平了。要知道,两三年前,一些入门级别DSLR的实用感光度上限也不过就是ISO 800而已。

佳能G11、松下LX3、佳能S90的感光度对比

我手头有松下LX3,不过没有理光GRD3,所以临时找来同样很热门的佳能S90来做这个横向的感光度对比。对比直接从iso 400开始,画面从左到右分别是佳能G11/松下LX3/佳能S90,画面可点击放大。

ISO 400

我必须要说,在ISO 400下,三款相机的画质显得比较接近。感觉里位于画面中央的LX3反差最大,不过实际对比锐度的话,你会觉得还是左侧的佳能G11更加细腻一点(比如绿色笔上的SM299字样与方形边框)。尽管相机焦距不同,但我尽量还是把它们变焦到一个比较近似的焦段上进行拍摄——佳能S90画面边缘的白色字体上出现了一点轻微的色散倾向。

ISO 800

在ISO 800时,松下与佳能两家企业在高感画质机内处理上的差异表现的很明显。与前代产品一样,佳能G11(也包括S90)通过启动降噪程序来保持画面的纯净度。这种做法显然会损失一定的细节与锐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松下LX3在画面暗部(比如两支笔之间的部分)已经出现了废单更明显的颗粒感以及杂色讯号。

ISO 1600

iso 1600和iso 3200的画面虽然没有多少使用价值,但是佳能以牺牲一定细节换取最大可能画面纯净度的做法的确是有效的。在这个时候,松下LX3的画面虽然还有着更好的锐度与反差,但画面中的颗粒与彩色杂讯已经多到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想对应的是佳能G11的ISO 1600画面如果缩缩小或许还勉强有一点可用度。

ISO 3200

事实上,佳能G11与松下LX3的这个对比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当年我在深圳出差时所做的佳能G10与松下LX3的对比中已经很清晰的展现出两种相机不同的噪声处理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如果ISO在 400以下,松下更加锐利且反差较大的画面可能会在视觉效果上胜过佳能一筹,但一旦当感光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松下这种几乎对噪点与杂讯不闻不问的态度会导致自己画面可看性的急速下降。而类似佳能这样比较讨巧的,对画面进行一定的降噪以求大面积色块中色彩纯净度始终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的做法就会获得更好的观感。如果说当年佳能G10与松下LX3的高感光度对比还能用“画面风格取向不同”的说法来解释的话,那么如今在感光度性能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的佳能G11最终效果会优于松下LX3也并不出奇了。

不过,我也必须要提醒大家一句:毕竟松下LX3已经是上代产品,它能够在那么长时间以后继续具有与佳能最新消费旗舰抗衡的资格,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这款相机的出色。另外,在稍早一些时候我做理光GRD3与松下LX3对比时候也得出了近似的结论。看起来,使用更强力的降噪程序,宁可牺牲一定细节也要保持画面整体纯净度的消费DC高感光度降噪方案已经被广大厂商所普遍接受。

这里还有一些佳能G11在不同感光度下的实拍样张,感光度从ISO 200到我所认为的 ISO 800上限不等。特别推荐下面这张我给家里小猫“黄泥螺(尼禄)”抓拍的特写照片,该画面的感光度为ISO 500。可以看到,在相对较好的光照环境下,本机在ISO 500下的画面品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且画面依然拥有很好的细节。佳能在官方宣传中着重介绍了由新一代CCD以及DIGIC 4处理器搭配形成的“双重降噪”系统,我认为这套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画质的确已经是目前消费DC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下面两张画面都是在iso 800下拍摄的画面,分别是比较暗的背景和相对比较明亮的背景。我不想说本机在iso 800下的画面已经好到了什么程度,但很显然G11在这个感光度下能够在做到细节的保持以及较好的纯净度(当然,只是较好,黄色的杂讯依然存在)。如果是G10,此时的画面应该有更多的颗粒感和破碎感,而且由于降噪程序的原因,树叶的细节将不可能保持的那样完整。

ISO 800可用的特性,使得佳能G11能够摆脱三脚架在绝大多数光线条件下完成拍摄人物。事实上我通常是把本机的感光度设置在自动,而相机即使在室内感光度也一般只提升到iso 800左右,搭配IS镜头,总体效果比我原先设想的基本一致。请记住,这毕竟是一款消费级别DC而不是动用M4/3或者APS-C规格感光元件的产品。

那么本机在ISO 3200下的画面如何呢?我这里有一张在“低照度”也就是烛光模式下拍摄的ISO 3200感光度照片。此时,相机分辨率被降低到250万像素,感光度最高可以拔高到iso 12800。当然,在这种极限感光度下拍摄的画面只能做记录之用,谈不上什么画质了。我倒是觉得本机LCD屏幕即使面对很暗的场景,也能自动提亮到足以轻松取景或手动对焦的亮度,且屏幕上也看不到太明显的噪声,这个功能倒是非常实用。记得最早实现这种效果的奥林巴斯还就此作过一些宣传,佳能在这个方面到是满低调的。

低照度模式,iso 3200  250万像素

佳能G11、松下LX3的画面解析力对比

有网友问我佳能G11和松下LX3在镜头以及画面解析力方面谁更好一点,其实这个问题不用特别回答,我会建议他去看去年的G10/LX3对比。由于用的是相同的镜头,所以虽然像素减少了(正好两款相机都降低到一千万像素了,省的我对佳能画面做RESIZE),但我相信结果还是一样的。下面这张图是我用佳能G11在ISO 80下用28mm广角拍摄的。考虑到松下的镜头焦段要更广一点,所以在拍摄同场景时候略微变了一下焦。为了大家对比方便起见,我也做了100%的截图。

佳能G11和松下LX3都被我设置在ISO 80、自动白平衡、标准色彩模式,陪太子读书的还有佳能S90。所以以下截图从左到右依然是G11/LX3/S90。第一第二组画面其实都来自一个场景,只不过分别截取的是画面中央与右下角的部分。

画面中央

我认为从画面从画面锐度以及细节角度来看,佳能G11无论是在画面中心还是边缘部分的效果似乎都要好于松下LX3和佳能S90,尤其是画面中央部分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松下的画面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在镜头色散方面的控制要优于佳能的两款产品。即使是画面边缘,我们也很少能看到松下的镜头出现红、蓝色现象,而佳能G11的表现就要弱一些——S90边缘不但色散增加且整体结像品质也有一定的下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比较挑剔的用户启用G11的RAW格式,然后去DPP里面做镜头色散的校正。不过对于消费DC来说,我并不建议用户搞的那么复杂。

画面边缘 右下角

事实上,我还在天台上拍摄了另外一张样张,角度稍微朝下看了一点。下图依然是佳能G11的ISO 80样张。

考虑到上一组照片中,各款相机使用的光圈不尽相同,因此我在这组照片拍摄时候把光圈都固定在F4上。从这组对比图上可以看出,佳能G11的画面反差的确要比松下LX3更大一点,但排除这个差异的话,两者实际在细节还原上相差无几。个人认为,如果单纯对比画面细节的话,上代拥有近1500万像素的G10可能胜算更大一点,而同样是1000万像素的G11与LX3,在低感光度下的画质表现实在是差不了多少。

画面中央

边缘部分,倒是佳能G11的表现要稍微好一点,而松下LX3的成像有那么一丁点的软——但是这种差异只有做AB对比才能感觉的到,事实上两款镜头的品质都是非常不错的。佳能S90的表现我觉得也不算差,毕竟这也是一款大光圈镜头,而它在F4光圈下的效果看起来要比之前在F5.6下的感觉好上不少。

画面右上角

佳能G11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目前,我正在深情的召唤一台佳能G10的到来,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想和去年在深圳时那样带着佳能G10/G11/S90和LX3做一次对比,不过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结果:白天比细节肯定是G10最好,晚上比高ISO则是G11的强项,当然,要是比起手持性能和操作手感,我肯定还是会选择松下LX3。

下面是我在上周末拍摄的一些佳能G11样张,同时也有更多的样张被上传到本站样张库,所以大家可以点击点击点击点击...

从理论上来说,使用佳能G11与G10的体验应该是差不多的,但在我这次的拍摄中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已经不记得在使用G10的时候是否也出现过右手大拇指会误触机背上的各种按键和拨盘的情况了,但在这次佳能G11的试用中我的确发生过多次类似的情况——可能是在三角架拍摄时这种情况更多一点。尽管这并不会导致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但相对频繁的误触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拍摄效率。佳能在DSLR机身上都会设有lock装置,现在看来在过于敏感的G11身上也可以安装这样的装置——或者更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佳能G11的机背按键不必如此的敏感。

在评测佳能G10时,佳能方面特别把亮度自动优化这个项目作为DIGIC 4的一项特色功能来介绍,但实际上其他品牌的产品很早就有这种机身内曝光调整的功能。在对佳能G11的介绍中,这个项目并没有被特别着重的提出,但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功能的。正是由于这种对于曝光动态范围的调整处理,使得即使是使用小面积感光元件的消费级DC也能拥有很好的曝光宽容度表现——高光不飞白,暗部不死黑。

在几天的拍摄中,我对于佳能G11这款相机的总体感觉是相当不错的——不用对画质感到担心,同时从G10延续下来的复古机身的确在把持感等方面做的相当不错。在这次的试用过程中,我几乎全部使用了默认的色彩风格而没有启用诸如“鲜艳色彩”或是“正片风格”等机内色彩模式,有网友提出这次拍摄的样张在色彩方面显得比较平淡,不像以往我的照片那样鲜艳夺目,事实上我对于消费DC的这类色彩风格的应用还是相对保守的,倒是在DSLR产品中会用比较大胆一点。

顺便还要提一句,佳能在DSLR产品和消费DC产品中使用的色彩风格模式完全不同,一看就知道是两个team的产物——很希望佳能能够把DSLR与消费DC的设计风格相互统一一下,类似色彩风格这种特性还是相互共用比较好,这也有利于佳能对潜在DSLR用户的培养。

另外,在前文中,我也谈到了佳能G11的视频拍摄问题。在我看来,佳能G11之所以没有能够带有高清视频拍摄能力,完全是因为佳能的市场策略考虑而绝非技术问题。很显然,在G12(如果有的话)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FullHD的视频拍摄能力了——这也是单块DIGIC 4处理器就能完成的数据运算。事实上,如果本机真的能够带有至少720p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那么它在与松下理光等对手的竞争中将会有更大的优势。

总体而言,让我评价佳能G11这款相机的话,我会给这款产品打出一个比较不错的分数,但还不至于是特别高的分。从机身而言,本机的可翻转LCD设计实在是太符合民意了。我绝对不在乎屏幕尺寸是否小了区区0.2英寸,对我来说即使把这款屏幕降低到23万像素,只要它可以这样自由翻转我也完全能够接受——更何况现在它依然是一块高分屏。相机新增加的快拍和低照度模式,我个人感觉实用价值并不是很大——前者始终不断的AF动作显然会大幅度的消耗电力供应(LCD依然点亮着显示系统参数而不关闭),后者只能在特定场合起到应急的作用,实在是谈不上什么画质表现。

不过,佳能舍弃近500万像素而追求更高2档(实际我认为是提升了1档)ISO画质的做法的确令人赞赏。我们且不论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是好是坏,正如我在开篇时所说的,作为全球数码影像行业的龙头老大,佳能作出这样的举动是摆出了一个很高的姿态,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从像素竞争时代转化到更有利于消费者的画质竞争时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当然,佳能G11只是这种转变的“尖兵”,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厂商、更多数码相机新品能够投身到这种转变中去(想来奥林巴斯肯定很喜欢,因为终于没有人再盯着它们老也做不上去的1200万像素了)。

G11的经典,还能延续多久?

文章最后,我还是想给佳能PowerShot G11相机一个肯定的评价。这款产品是佳能认真听取用户意见,展现其业界潮流领导者风范的一款机型,这款机型即应用了数码影像行业的一些最新技术,同时也很好的继承并发扬了佳能经典"G"系列的光荣传统。这款产品可以看做是G系列发布以来最为出色的一款产品——怎么听起来好像是在评价Windows 7?

对于佳能来说,这款“经典回归”的机型显然承载了很多的期望。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现在类似佳能G11这样的消费旗舰DC正面临其诞生以来最为严酷的市场环境:上面有入门DSLR价格一路走低,下面有消费DC全面向时尚化易用化和趣味化发展,中间还要被DP1/2或者M4/3这样的机型横插一刀。如果这类机型还不能推出一两款在市场上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来,那么富士S100fs这类“长焦消费旗舰”的今天就是它们的明天。

我下午花费了一点时间在google上找到了G系列各款产品的照片,然后把他们PS在一起。顶部的三台机器是创造了"G"系列辉煌的机型,而下面的三台机器从G5开始就只是G3的小改款,G7/G9更是难以得到我们的认同。好在中间的G10和G11可以看成是“G”系列相机的“中兴之作”,事实证明一些传统的优点即使放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的。

如果未来会有一台佳能G12,它将会具备什么样的功能?

首先,它依然应该具有复古且舒适便捷的外观与操作性,其次这款相机应该在拥有G11这样较高感光度画质的前提下重新将像素提升到1400万以上的水平,接着该相机最好能够拥有一款F2.0左右的大光圈镜头,广角最好还能到24mm;翻转屏幕,当然还得保留着,规格最好是92万3英寸;高清视频当然也得有,而且还要能实现佳能7D的 720p 60fps。。。

不要说我太贪心,因为如果不能达到这样性能的话,售价依然保持在3800元左右的佳能G12(现在的G11就是这个价钱)实在很难与竞争对手们相抗衡。且不论传说中定价不过三千出头的佳能EOS 1500D,就看如今的适马DP1才卖什么价钱?再说了,只要松下和奥林巴斯出一款廉价版本的M4/3机型,即使价格要上到4000元,但我想消费者选择的天平真的很可能要向另一端倾斜了。

这个周六,奥林巴斯就要在杭州发布一款新品了。佳能经典的G系列,有没有考虑过把自己的1/1.7英寸CCD升级成APS-C规格的CMOS感光元件呢?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