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氓软件之父周鸿祎的嬗变之谜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11-16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是周鸿祎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自此,流氓软件像瘟疫一样在互联网中蔓延并挥之不去,而周本人也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近日,就是这位在中国互联网界颇受争议的人物,居然变成了反流氓软件的急先锋。


      是周鸿祎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自此,流氓软件像瘟疫一样在互联网中蔓延并挥之不去,而周本人也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近日,就是这位在中国互联网界颇受争议的人物,居然变成了反流氓软件的急先锋。

2006年7月27日,周鸿祎出人意料地与俄国著名杀毒软件厂商卡巴斯基公司合作,联手推出捆绑对方产品的奇虎“360安全卫士”免费软件,打响了反流氓软件的第一枪。

根据业界定义,流氓软件泛指恶意广告软件、间谍软件、恶意共享软件等处在合法商业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的软件,其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会给用户带来无法卸载、强行弹出广告等种种干扰。

由于“360安全卫士”矛头直指121款具有强制性推广目的的商业软件、插件,其中包括百度、Google、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CNNIC)、千橡和雅虎中国等著名网络公司/机构开发的产品赫然在列。

在周鸿祎的振臂一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流氓软件”大战在业界席卷开来。

9月4日,由全国各地流氓软件受害者组成的“反流氓软件联盟”正式向流氓软件厂商开炮。此后,信产部、公安部、人大代表、互联网协会和江民等杀毒软件公司都参与了进来,反流氓软件运动已汇成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洪流。

中搜网的“网络猪”首当其冲成为被起诉对象。雅虎中国的“雅虎助手”插件(有意思的是,这款软件的前身3721上网助手恰为周鸿祎主导开发)、易趣的“购物工具条”和千橡“DUDU加速器”等也先后被纠出来“批斗”。

‘插件安装模式’在刚推出时起的是一个好头,但它后来被滥用了。

这好像手机短信,本来方便大家沟通,但有人拿短信去诈骗或骚扰别人,我们不能因此去指责短信发明人。同理,现在很多人把流氓软件泛滥之罪强加在我头上,我认为这不能全怪我。”

第一章 “混战”中打出一片江山

1998年,周鸿祎创立了3721公司,他当时的意图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让中国人上网更容易”,也就是让中文语境内的互联网用户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目标网站的中文名字,就能直达相关网站或者搜索到全面的信息。没想到,这样一个公司名因为极为通俗很快被网络社会接受了。

根据一般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本就有痞子之意,而正是这个把帮助中国人轻松上网当成己任的公司,却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浏览器用户不安装3721,就会遭到不停地骚扰。作为始作俑者,周鸿祎成了众矢之的。

《IT时代周刊》:业界认为3721“网络实名”是最早具有流氓特征的采用插件安装的软件,你则因为推出这个模式而遭遇人们的非议。当时你怎么想到研发这种特性的软件?

周鸿祎:1998年,互联网热潮袭来,面对.COM的频繁做秀,我当时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大家无法方便地记住它的网址,很多企业建立的网站只是一个摆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让任何的普通老百姓不必去记忆复杂的英文网址,而是直接利用中文去访问目标网站。例如,只要在IE地址栏里输入中文字样的“人民日报”,就可以直接到达《人民日报》的网站。就这样,我在1998年辞去方正集团的工作创立了3721公司,并主推“网络实名”这项技术。

当时感觉将这种安装方式直接推到用户桌面上,能够便于大家安装,因此采用插件安装形式。

《IT时代周刊》:据老一代的网民回忆,3721是因为和CNNIC的有意请来写手互泼脏水而受人关注。请问,当时是怎样的竞争形势诱发了这些争斗?

周鸿祎:最早和我们竞争的还不是CNNIC。2000年,微软和RealNames网站合作推出了类似的中文上网服务。微软的实力可想而知。为了和它竞争,3721开始利用直接安装IE插件的方式进行推广。虽然弹出的时候会问用户装还是不装。但是由于竞争的原因,弹出询问是否安装的次数频繁了一些,对网民造成骚扰,但是它还远远谈不上是流氓软件。2002年6月,因为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绩,同时也没有自己的技术,微软放弃了与RealNames的合作。我们开始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3721在技术上的优势让百度和CNNIC非常眼红,但IE地址栏只有一个。为了抢夺地址栏,我们和另外两家公司初期都完全把心思放在了抵制被卸载上,后来就发展到如何干掉对手保存自己。

面对中文寻址上网这块被乐观地预计为几年内能达到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不论是CNNIC还是3721,抑或是百度,都恨不得一口吞进自己肚里。问题的关键在于3721从1998年主推网络实名至今,已经获得了大量用户,覆盖了9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成为中文上网市场的事实标准,这给了后来者一个极高的门槛。

接下来就出现了我们和CNNIC因为网络实名的主导权的争论。我们认为根据中央编委登记结果,CNNIC并没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他就不应该以事业单位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CNNIC则说我们企图削弱他们作为半官方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便在关键词寻址领域排除管理,排除竞争,从而形成垄断,攫取最大商业利润,最后他们甚至声称3721或涉嫌虚假宣传欺骗用户,或涉嫌虚报财务欺骗国家。这次争论我是这样看的,3721称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自己完全是按照正常的商业规范和商业行为做事,并没有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地方,相反,倒是CNNIC,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IT时代周刊》: 从早期单一的“网络实名”到现在花样繁多的流氓软件,这些灰色产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周鸿祎:大家用的技术都是微软给浏览器提供的一些扩展的接口,操作系统里边也有很多这种接口,很多人因此想到在客户端“种”一个软件,让用户即使不浏览网站也可以和自己的网络服务结合起来。在2003~2004年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热衷开发这种客户端软件,他们研究了3721的“网络实名”和其他客户端技术,但在模仿中走了样,在实施中做得特别过份。不仅使得安装具有了强制性,而且软件在电脑里不断运行,永远驻留,之后在合适时机弹出广告,甚至偷窃用户文件。这就和木马、病毒变得非常接近了。比如,新近被网民评为“十大流氓软件”的大部分软件都莫不如此。

到今年,流氓软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可能就是一个独立软件,而且安装方式也发展到很高水平。很多流氓软件开始跟其他软件捆绑,或利用IE浏览器的漏洞偷偷进入用户机器,甚至有些软件为了能够牢牢占住用户机器,原来是不给你提供卸载入口让你删无可删,最近趋势是它会通过后台自动升级,把“反流氓软件”干掉。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连品牌、美誉度、脸面都不要了。”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5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