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氓软件之父周鸿祎的嬗变之谜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11-16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是周鸿祎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自此,流氓软件像瘟疫一样在互联网中蔓延并挥之不去,而周本人也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近日,就是这位在中国互联网界颇受争议的人物,居然变成了反流氓软件的急先锋。


      是周鸿祎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自此,流氓软件像瘟疫一样在互联网中蔓延并挥之不去,而周本人也被称为“流氓软件之父”。近日,就是这位在中国互联网界颇受争议的人物,居然变成了反流氓软件的急先锋。

2006年7月27日,周鸿祎出人意料地与俄国著名杀毒软件厂商卡巴斯基公司合作,联手推出捆绑对方产品的奇虎“360安全卫士”免费软件,打响了反流氓软件的第一枪。

根据业界定义,流氓软件泛指恶意广告软件、间谍软件、恶意共享软件等处在合法商业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的软件,其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会给用户带来无法卸载、强行弹出广告等种种干扰。

由于“360安全卫士”矛头直指121款具有强制性推广目的的商业软件、插件,其中包括百度、Google、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CNNIC)、千橡和雅虎中国等著名网络公司/机构开发的产品赫然在列。

在周鸿祎的振臂一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流氓软件”大战在业界席卷开来。

9月4日,由全国各地流氓软件受害者组成的“反流氓软件联盟”正式向流氓软件厂商开炮。此后,信产部、公安部、人大代表、互联网协会和江民等杀毒软件公司都参与了进来,反流氓软件运动已汇成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洪流。

中搜网的“网络猪”首当其冲成为被起诉对象。雅虎中国的“雅虎助手”插件(有意思的是,这款软件的前身3721上网助手恰为周鸿祎主导开发)、易趣的“购物工具条”和千橡“DUDU加速器”等也先后被纠出来“批斗”。

‘插件安装模式’在刚推出时起的是一个好头,但它后来被滥用了。

这好像手机短信,本来方便大家沟通,但有人拿短信去诈骗或骚扰别人,我们不能因此去指责短信发明人。同理,现在很多人把流氓软件泛滥之罪强加在我头上,我认为这不能全怪我。”

第一章 “混战”中打出一片江山

1998年,周鸿祎创立了3721公司,他当时的意图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让中国人上网更容易”,也就是让中文语境内的互联网用户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目标网站的中文名字,就能直达相关网站或者搜索到全面的信息。没想到,这样一个公司名因为极为通俗很快被网络社会接受了。

根据一般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本就有痞子之意,而正是这个把帮助中国人轻松上网当成己任的公司,却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浏览器用户不安装3721,就会遭到不停地骚扰。作为始作俑者,周鸿祎成了众矢之的。

《IT时代周刊》:业界认为3721“网络实名”是最早具有流氓特征的采用插件安装的软件,你则因为推出这个模式而遭遇人们的非议。当时你怎么想到研发这种特性的软件?

周鸿祎:1998年,互联网热潮袭来,面对.COM的频繁做秀,我当时思考一个问题:因为大家无法方便地记住它的网址,很多企业建立的网站只是一个摆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让任何的普通老百姓不必去记忆复杂的英文网址,而是直接利用中文去访问目标网站。例如,只要在IE地址栏里输入中文字样的“人民日报”,就可以直接到达《人民日报》的网站。就这样,我在1998年辞去方正集团的工作创立了3721公司,并主推“网络实名”这项技术。

当时感觉将这种安装方式直接推到用户桌面上,能够便于大家安装,因此采用插件安装形式。

《IT时代周刊》:据老一代的网民回忆,3721是因为和CNNIC的有意请来写手互泼脏水而受人关注。请问,当时是怎样的竞争形势诱发了这些争斗?

周鸿祎:最早和我们竞争的还不是CNNIC。2000年,微软和RealNames网站合作推出了类似的中文上网服务。微软的实力可想而知。为了和它竞争,3721开始利用直接安装IE插件的方式进行推广。虽然弹出的时候会问用户装还是不装。但是由于竞争的原因,弹出询问是否安装的次数频繁了一些,对网民造成骚扰,但是它还远远谈不上是流氓软件。2002年6月,因为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绩,同时也没有自己的技术,微软放弃了与RealNames的合作。我们开始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3721在技术上的优势让百度和CNNIC非常眼红,但IE地址栏只有一个。为了抢夺地址栏,我们和另外两家公司初期都完全把心思放在了抵制被卸载上,后来就发展到如何干掉对手保存自己。

面对中文寻址上网这块被乐观地预计为几年内能达到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不论是CNNIC还是3721,抑或是百度,都恨不得一口吞进自己肚里。问题的关键在于3721从1998年主推网络实名至今,已经获得了大量用户,覆盖了9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成为中文上网市场的事实标准,这给了后来者一个极高的门槛。

接下来就出现了我们和CNNIC因为网络实名的主导权的争论。我们认为根据中央编委登记结果,CNNIC并没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他就不应该以事业单位的名义从事任何活动,CNNIC则说我们企图削弱他们作为半官方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便在关键词寻址领域排除管理,排除竞争,从而形成垄断,攫取最大商业利润,最后他们甚至声称3721或涉嫌虚假宣传欺骗用户,或涉嫌虚报财务欺骗国家。这次争论我是这样看的,3721称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自己完全是按照正常的商业规范和商业行为做事,并没有任何违背商业道德的地方,相反,倒是CNNIC,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IT时代周刊》: 从早期单一的“网络实名”到现在花样繁多的流氓软件,这些灰色产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周鸿祎:大家用的技术都是微软给浏览器提供的一些扩展的接口,操作系统里边也有很多这种接口,很多人因此想到在客户端“种”一个软件,让用户即使不浏览网站也可以和自己的网络服务结合起来。在2003~2004年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热衷开发这种客户端软件,他们研究了3721的“网络实名”和其他客户端技术,但在模仿中走了样,在实施中做得特别过份。不仅使得安装具有了强制性,而且软件在电脑里不断运行,永远驻留,之后在合适时机弹出广告,甚至偷窃用户文件。这就和木马、病毒变得非常接近了。比如,新近被网民评为“十大流氓软件”的大部分软件都莫不如此。

到今年,流氓软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可能就是一个独立软件,而且安装方式也发展到很高水平。很多流氓软件开始跟其他软件捆绑,或利用IE浏览器的漏洞偷偷进入用户机器,甚至有些软件为了能够牢牢占住用户机器,原来是不给你提供卸载入口让你删无可删,最近趋势是它会通过后台自动升级,把“反流氓软件”干掉。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连品牌、美誉度、脸面都不要了。”

第二章 “流氓”的商业模式

自2005年开始,整个网络威胁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病毒、黑客和流氓软件紧密结合,且拥有明确的利益目的,形成了清晰的“产业链条”。在流氓软件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广告主、广告代理商、共享软件作者、个人网站站长都可以从中获利。据了解,这个链条基本是这样的:做弹窗生意的人,一般会先找“上游”的软件作者,以每次捆绑5分钱左右的价格捆绑木马程序,然后他们再向“下游”的客户销售弹窗广告。此外,在上下游之间,又存在若干环节的中间人或代理人。

《IT时代周刊》:在“流氓软件”产业链的下游客户中并不乏一些知名互联网巨头。为什么他们也敢于置公司名誉于不顾进入这个是非之地?

周鸿祎:除了几大门户网站,大部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赚钱都不太容易。因此,在来钱快、成本低的流氓软件面前,少有几个公司能够经受得住诱惑。现在,流氓软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已经开始商业化、集团化,形成了一个一年可能数十亿元的产业链。发展到今天每台联网PC里可能都有那么一、二十款,然后有上百家公司卷进来,有卖广告的,有买广告的,有负责去插用户的,今天流氓软件难对付,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挣钱。

再者,一些小型网络公司在内,很多人嘴上在讲反流氓,真到公司运作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去开发流氓软件,因为大家都在做,谁都不干净,自己承受的舆论压力相对小了很多。

《IT时代周刊》: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曾说过要让雅虎中国投入1个亿的钱去推广阿里巴巴旗下产品。这显示出流氓软件的确“钱景”可观。那么,这些流氓公司究竟怎么赚钱,他们有着怎样的商业模式?

周鸿祎:流氓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他们就是靠不断骚扰用户来赚钱。现在,一个月卖广告挣2、3百万元都属于小规模,一些中等规模的公司一个月大概能赚5、6百万,大一点的就更不用说了。马云说要花1亿元去推流氓软件,简单推理一下,他至少要有把握挣1个亿回来,否则他就不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和本钱。

在运作上,流氓公司首先向软件开发商交一定的定金,然后把得到的流氓软件捆绑在具有正常功能的软件上,用户在下载后者时也就下载了流氓软件,这样流氓公司通过后台控制,利用插件不断向用户发送弹出广告,大概可获得8元/千次左右的广告费。对于大公司来说,因为采用连续不断的方式发送广告骚扰用户,一个月广告的弹出量非常惊人,收入上百万元级很正常。

北京中关村就有个插件公司的经营者,其真实身份是某知名IT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就利用自己开发的流氓软件对外销售弹出窗口的流量,并向第三方提供捆绑插件业务。我分析后发现,他有两个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是帮广告主安装插件,也就是用自己的流氓软件推广别人的流氓软件,成功安装一个收4分钱;其二就是帮广告主做弹出窗口流量,每千个IP地址的市场价格为5~8元。这样,当他有百万台终端的装机量时,每天至少可以让50万个IP地址的电脑弹出广告窗口,每月至少可盈利50万元以上,而成本却相当低廉,他们每年只需支付托管4台服务器的2~3万元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交易中间还有50多家中介商,他们专门负责给流氓公司物色各种软件。当流氓软件被下载到用户电脑里一次,流氓公司向软件开发商支付5分钱,其中中介商能分到1分钱。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

现在流氓软件的危害已远远大于病毒,它就是你电脑肌体里的一个毒瘤,一个寄生虫,寄居在你体内,而且一般人发现不了,发现了也很难去掉。”

第三章 流氓软件之害

采用特殊手段频繁弹出广告窗口、危及用户隐私,严重干扰用户的日常工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这是现如今“流氓软件”给广大网民带来的最直接危害,但是随着“流氓软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在重压下“流氓软件”流氓方式的转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流氓软件”的危害将更加严重,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IT时代周刊》:现在流氓软件已经发展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它的危害是否也变得更加严重?它是否会影响到网民的日常生活呢?

周鸿祎:我认为流氓软件未来的危害更大,它像寄生虫一样在用户机器里面能够干很多病毒都干不了的事情,它可以下载新东西放到用户的机器里面。这次像雅虎中国通过后台自动升级来删掉反流氓软件就看得出来,流氓软件能够在用户机器里面干任何的事情。

当很多用户机器里面装了流氓软件,今天是弹广告,未来就可能偷你的资料了,这以后还敢让人上网炒股、网上转账吗?用户的邮箱地址、QQ号,只要你录入密码,接下来账号和密码就都可能被偷走,这样的网络环境还安全吗?

还有,中国装了大量的服务器主机,在流氓软件的威胁面前它们都将成为安全隐患。流氓软件是活的,如果被黑客利用来攻击某一台主机怎么办!特别像一些流氓软件,掌握在一些公司背后的利益集团手里,这个集团有可能是境外反动势力,它可以利用流氓软件为自己宣传。说得严重一点,比如像被国家明令取缔的非法组织,政府可以监管网站,但是如果现在监管不了流氓软件,他们可以通过流氓软件弹出,然后他们也可以偷窃信息,未来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安全。

未来看这个趋势,我觉得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公众网络安全都会形成影响,你怎么知道政府敏感部门里没有装流氓软件呢?其实流氓软件今天已经无孔不入了。

《IT时代周刊》:反流氓技术的进步,流氓软件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双方处于一种怎样的对峙?

周鸿祎:双方的斗争有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早的流氓软件被删除了,其开发商还会想办法给用户再行装上;第二个阶段,有些流氓软件把自己藏起来,让用户找不到;第三个阶段,反流氓软件找到了目标也删不掉,因为流氓软件可以在电脑里面制造出多个工作进程来交替保护自己。现在双方的竞争进入了新阶段,一些流氓软件把系统文件搬到自己目录里,如果反流氓工具做得不是很细致,可能在将流氓软件删掉的同时也把系统中的重要文件删掉,当系统重启时就起不来了。到头来,流氓软件被删了,而反流氓工具也同样不受欢迎。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做法是,流氓软件在技术上实施反抗。比如说,它们会针对反流氓软件做自我优化,然后一旦找到反流氓工具就将其删掉。以后再运行反流氓工具的时候,电脑就会重启动,搞得用户防不胜防。

但终究是“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现在的反流氓软件除了能够成功破除前三种方式外,包括“安全卫士”、“卡巴斯基”和江民杀毒软件等都在做进一步的研发,保证在删除流氓软件的同时把随之丢失的系统文件找回来。

说雅虎中国是黑手,是因为他为了破坏‘安全卫士’,通过后台偷偷地自动升级,这种行为已经完全跟木马病毒没有差别了。最近雅虎中国又跳出来状告奇虎和安博士,他起的作用很坏。”

第四章 雅虎中国的黑手

周鸿祎离开雅虎中国后,双方之间的口水大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7月27日,在奇虎公司宣布将雅虎助手视为流氓软件予以打击后,双方的争斗达到高潮。

而在近期,两家公司间明争少了,暗斗却多了起来,甚至不乏直接向周鸿祎抹黑的伎俩。对此,周将之视为雅虎中国对自己的报复。

《IT时代周刊》:既然已经饱受指责谩骂,为什么你还那样执著地推广“网络实名”插件,甚至到了雅虎中国也是如此?

周鸿祎:事实上,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实际行动来弥补给用户带来的不便。第一就是停掉半强制式推广,第二是解决不能卸载的问题;第三是推出“上网助手”,它的功能就是帮助用户清理一些恶意对IE的劫持。

我离开雅虎中国,电信和微软停止了与他们的合作,雅虎中国的份额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想到就是通过流氓软件去把用户锁定,得到更多的流量。此后,为了和原来的产品有所区别,3721网络实名被改称阿里巴巴网络实名,上网助手也被改名为“雅虎上网助手”。

现在,用户卸载了雅虎助手,但网络实名的插件还留着,它会自动升级。还要注意的是,在用户卸载它的过程中,它故意设置很多步骤,用户在这中间如果走错,可能又卸不掉。最后,它会把用户带到一个网站上,让用户在网站上回答问题之后再卸载,这个时候如果用户不能登录这个网站,那么“雅虎助手”也可能卸载不了。

他们首先把原来我否定掉的东西重新用了起来,然后做得更加变本加厉,“实名网址”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软件。

面对这一切,不知情的朋友以为是我在背后捣鬼,其实完全错怪我了。

《IT时代周刊》:8月2日,奇虎称“360安全卫士”遭黑手阻击,后来你们发现是雅虎中国在幕后操纵,从此你们的争论也比较激烈。10月18日,“很棒小秘书”的出品方上海很棒传媒集团的董事长胥国栋称厂商之间互相指责对方是“流氓”的行为是“狗咬狗”。你怎么看待这一系列都是冲着你来的挑战?

周鸿祎:过去大家反流氓软件,流氓公司还会出来认错,可在雅虎中国事件之后,连不起眼的小公司都敢出来理直气壮地叫屈,他们就是受了恶性做法的刺激。大流氓都气焰嚣张了,小流氓就觉得不怕。

至于“狗咬狗”的怪论完全是在混淆视听,反流氓软件是正义对非正义的斗争,就像警察抓小偷不能说成是流氓打架那样,因为“安全卫士”是把流氓软件和可疑的软件列出来,删谁由用户自己决定,并非流氓做法。

《IT时代周刊》:有人称推出“360安全卫士”目的并非反流氓软件,而是为一款后续的“百狗”广告插件抢占用户电脑?

周鸿祎:在国庆期间我们接到用户举报,说机子上装了一个“百狗”,安全卫士报了出来,但就是删不掉。

当时我们犯了一个主观主义的错误,认为这是个误报,我们自己收集了很多流氓软件的样本进行测试,百狗很容易删掉,这个没什么技术含量。后来报道越来越多,我们才觉得事情有点不对,之后有懂技术的网友把截屏给我们寄了过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雅虎在捣鬼,强制安装的雅虎助手在后台偷偷下了一个新的模块,这个模块就生成了一个假“百狗”的目录和一个安全卫士的目录,然后又将这两个目录设置成隐藏和系统属性。这样就导致了三个效果:一是因为安全卫士目录已经被占据,如果没有装百狗,就不能装安全卫士;二是如果你机器上有安全卫士,安全卫士一定会扫描百狗的目录,它发现百狗就会报,这样就形成了百狗大面积爆发的一个假象;三是安全卫士去删的时候,又删不掉,剩个空目录,这样就形成安全卫士给百狗留后门的假象。它把这个安排完成了,就开始发公文稿,说百狗怎样怎样。这就是在混淆视听。

如果流氓软件没有那么猖狂,大家觉得‘我不做流氓我也不吃亏’,那么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生态环境就会改善很多,对每个公司的发展都会好很多。”

第五章 周鸿祎“阳谋”

既然周鸿祎首创了流氓软件,为什么又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击流氓软件?这是很多人对周鸿祎当今之举的最大疑问。

周这样解释,首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同流氓软件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觉得很难真正做到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而且很多人总是说他是“流氓软件之父”,这让他觉得很不爽,所以应该站出来反流氓软件,希望通过这个事情赢得网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此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出来反流氓软件,互联网行业的土壤是用户,如果所有人都在欺骗用户,那这个行业肯定做不长久。

《IT时代周刊》:有业内人士认为“网民对周鸿祎个人存在质疑,对其产品使用存在顾虑”。同时,奇虎也是一家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是商家的本质,奇虎力推“360安全卫士”也难逃欲做又一个3721之嫌?

周鸿祎:这些言论很无聊。不管大家反流氓软件是什么动机,只要这个软件确实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流氓问题,它自身不作恶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公司就希望把水搅混,目的是让好人坏人难辨,那大家就都不用反流氓的工具了。我在这里可以预言后面流氓软件肯定会混淆视听,他们会站出来说自己也反流氓软件,然后又偷偷摸摸做一个流氓软件,把流氓软件的名字起成奇虎、360、720这样的某某卫士,实际上它本身是流氓软件,回过头来倒打一耙,给你栽赃。

奇虎推出这个产品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奇虎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投入反流氓事业,它可以得到用户的喜爱,得到知名度,我认为这比花几千万去打广告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第二,如果今天没有人出来反击流氓软件,那么最后所有公司都会忍不住去做它或用它,到最后谁不用它谁就吃亏,我认为这样的生态环境对奇虎非常恶劣。

《IT时代周刊》:既然有这么大的一个黑色产业链存在,为什么以前一直没有人出来打击?

周鸿祎:因为这里边涉及到太多集团的利益,高举反流氓软件的大旗就是在影响流氓软件挣钱,所以在我们提出打击流氓软件后,有人打电话来威胁说我端了他们的饭碗,要和我急。

有些人来劝我说,周鸿祎,你都不知道你得罪了谁,很多人都在做流氓软件,有的流氓软件你根本就不知道谁做的,没准这个人背后就是某位大佬,就是一家大公司,你把人家软件干了,你得到老百姓欢迎了,人家挣不到钱,很多人不敢公开的出来说,但是一定会怀恨在心,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压力很大。

在用技术的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之后,做流氓软件的公司开始利用法律的滞后来起诉反流氓厂商。比如雅虎中国起诉了安博士,也起诉了奇虎,他们的理由是,现在没有法律规定什么东西叫流氓软件,这给反流氓软件厂商造成了不小压力。

包括江民等软件公司都在诉苦,只要一反流氓软件,就会收到律师函、起诉书,瑞星说太难办了,太复杂。这就导致了打流氓如果没打好,可能会被流氓反咬一口。

《IT时代周刊》:前段时间你说,反流氓软件联盟战术上的一大失误是“一打一大片是不行的,都打击跟没打击一样”,你现在还持有这种观点吗?

周鸿祎:我现在对他们这种诉讼的看法改变了,我觉得他们诉讼应该有用和有效。

按照我的逻辑,反流氓软件联盟刚开始说有130个公司,每家都要告,我觉得还是应该擒贼擒王,应该打击那些对网民伤害面积比较大,流传比较广的,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铁了杆做流氓。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也有一些厂商出来认错。我认为绝大多数厂商是被迫卷进来的。但一旦真的形成反流氓软件的大环境,相当一部分介入恶意软件产业链的厂商会退出来,这样的话,还剩下一小部分流氓也比较容易打击。

这也是360安全卫士和督导委员会一致的观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IT时代周刊》: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立法出台之前,我们在追究所谓流氓软件过失的同时,也应该追究炒作者的责任,在滥用民意的同时,他们才是利益的最大获得者。您怎么看?您觉得怎么打击效果会更好一些?

周鸿祎:现在有一些言论明显是流氓软件公司作的,他们会主导媒体散布一些有利他们的观点。比如说他们宣称要给流氓软件尽快制定一个标准,之后才能杀。但是,标准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且制定标准可能很漫长,而老百姓正在受罪,等到什么标准都制定完了再来解决流氓,流氓软件可能早就成功了。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呼吁国家出来制定标准,同时现在就用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来打击流氓软件。

我觉得打击很简单,就是人民战争,首先媒体要教育人民;其次,用户要用法律的武器加入到反流氓的大潮中来。如果在中国几百个城市,同时有几千个人在诉讼他们,那流氓软件公司就连诉讼都忙不过来,用户还可以拿起反流氓工具把“流氓软件”从自己的机器里面赶出去,让它们没有生存空间。

现在看来,和这些流氓公司比起来,有好多人为早期的3721说好话。当年3721就是刚才那两个污点(频繁出现和强制弹出),但是好歹它还给很多用户提供了中文上网,今天这些流氓软件已经是穷凶极恶,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中国互联网还有一个特点,一些大公司都在用流氓软件,我觉得这在美国是很少见的。在美国一个大公司如果用流氓软件,可能造成企业股价下跌,高层管理人员对公众很难交代,但是在中国,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反而在肆无忌惮地用流氓软件,而且他们更有钱,他们也能够发布各种谬论,养了很多枪手,所以我觉得这在中国是值得关注的动态。

就在本文成稿之际,《IT时代周刊》获悉,中国反流氓软件第一案——反流氓软件联盟起诉中搜“网络猪”侵犯权益一案于10月27日上午9点在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由于原告出示的证据不能证明原告指被告为流氓软件的诉讼目标,当日的庭审并没有实质性结果。而此前中搜网内部人士就向本刊记者透露,当庭不会有任何宣判,双方接受调节的可能性最大。这样的结果无疑给当前如火如荼的反流氓软件形势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记者/孙立彬 秦 姗)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