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是信息化必由之路 不会只有昙花一现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26 14:14: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协同≠OA

遗憾的是,由于众多厂商的介入,很多依靠OA发展起来的软件公司也打着协同的旗号。迄今为止,市场上打着协同旗号的供应商大概有10000 多家,这让很多用户对协同的认识变得模糊。在此有必要澄清:OA一定是协同的,但协同并不一定是OA。二者的具体区别如下:

第一,各自的出发点不一样。OA本身是为了解决企业或组织内部行政事务管理问题,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或无纸化办公。而协同从一开始,就要成为企业决策管理者的一个工作平台。协同是一个一体化信息支撑、决策支撑、事务支撑、审批支撑的统一平台,可以解决过去很多部门级应用的困难和消除孤立规划给企业管理者带来的壁垒。

第二,应用层面不同。OA是以解决公文传输和审批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由办公室级别的行政部门牵头实施。很多OA采购只需由办公室主任或者行政总监同意,就像财务软件的选择由财务总监决定一样。但很多成熟客户选择应用协同的决策已经需要常务副总裁或副总经理许可,有时甚至是一把手决定。他们认为,协同应用不应该仅仅解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整个组织内,管理各部门和员工的全部事务。

第三,信息处理的方式和带来的价值也不一样。OA具有公文、会议和文档管理功能,这些协同同样具备。二者区别在于,协同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完全融合了信息协同和管理协同等管理思想。以开会为例,OA的会议管理一般分为会议通知管理和会议纪要管理两项,和协同实现的功能相比,这相差甚远。

比如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往往设立一个督察室,目的就是要把企业的重要战略和重要事务经过决策贯彻下去,并随时随地监控落实情况。但企业级工作计划的落实执行都由企业的中高层、部门经理、事业部的负责人或者集团下属企业的负责人执行,督察部门往往没有权利对其监管和奖惩。

融入协同管理思想的系统,则能让企业的高层实时了解决策落实情况,对所有人员产生压力,从而解决“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在会议完成之后,重要决议还可非常清晰地分解为若干重要的计划和工作,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去执行。同时,会议执行人、计划人、检查人和制定人会自动按照计划系统关联起来,上级能随时监控和检查下级的落实情况,并就相关问题互动。

协同不会昙花一现

有部分悲观者认为,用户认知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协同市场昙花一现。事实正好相反,从产业发展的前景来看,协同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以至目前,市场上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把协同的外延全部包含并开发出所有模块。

可以看到,随着企业协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供应商仍需要依靠对行业应用的理解和经验积累不断完善自身。比如,如何实现公文流转过程中的字段级管理?如何让基于无线的表单以及其他格式的信息实现上传和下载,进而实现销售协同?如何让企业的某一设备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价值协同?如何将Web2.0和P2P技术融合到协同方案中?这些都让协同市场大有可为。

目前,很多人在关注协同的下一个亮点是什么?,从发展规律来看,目前对协同OA的需求相对旺盛,下一个阶段的热点会逐步扩展到协同的KM,再下一个阶段就是协同的项目管理和协同的CRM。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