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是信息化必由之路 不会只有昙花一现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26 14:14: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经过多年的推进和发展,企业信息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初现端倪——协同软件势不可挡,在企业信息化市场,和传统财务软件、ERP三足鼎立。

当一个企业在有了对财(财务软件)、物(ERP)的管理之后,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管理都应该用协同来解决。

随着企业协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供应商仍需要依靠对行业应用的理解和经验积累不断完善自身。

协同从2002年开始在信息化市场中崭露头角,但一直未能避免尴尬。相比协同供应商的热情,用户一直在观望,他们有着颇多疑问:在众多的概念和派别中,协同和ERP(企业资源规划)、财务、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是什么关系?它什么时候能成熟,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协同应需而生

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协同是非扁平组织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和标准化财务需求的促进下,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财务信息化。此后,ERP扑面而来。就本质而言,ERP是实现对制造业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内部管理。

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办公系统,并上马了财务管理、进销存、ERP、SCM(供应链管理)、HR(人力资源)、CRM等系统,形成了很多部门级应用。

这些分散的系统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系统之间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仅造成重复建设,也无法形成整合效应,无法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管理和决策,因而影响了这些系统发挥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外企业无不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但信息化在管理人的方面却出现了盲区。而协同 “以人和人的信息为核心”的管理特点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这就催生了整合企业内部各个系统、员工和管理层以及外部供应链的协同系统。因此,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盛行,协同即成为企业打通信息孤岛、打破部门壁垒和企业之间壁垒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用户中,超过60%的企业进入了IT系统整合应用阶段,这正是协同的用武之地。2005年,已经有49.36%的用户管理软件系统和业务系统实现了集成,远远高于2004年的38%。

在企业当中,协同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应用角度看,协同软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个人协同工具类产品,如即时通信产品MSN、QQ等;第二,部门级集成产品;第三,面向企业级的管理系统,它可以整合企业信息化后台全方面的内容,使管理者可以清晰地掌握公司的情况。

三足鼎立之势初现

经过多年的推进和发展,企业信息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初现端倪:协同软件势不可挡地和传统财务软件、ERP在企业信息化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纵观财务管理、ERP和CRM等软件产业的成熟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即将成熟的细分产业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下四个特征:

一、从供应商角度看,市场上将有众多竞争者进入。2005年,有500多家公司转型或者直接切入协同市场,用户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

二、从用户角度看,协同解决方案逐渐成为用户IT预算的一部分。我们调查发现:2003年和2004年,很多客户在做全年信息化的预算时,还没有独立的协同预算;但在2006年,很多客户明确提出了协同的预算,其中在中高端客户中,有协同预算的客户比例达到了60%~70%。

三、从营销渠道看,2003年、2004年甚至到2005年上半年,很多IT渠道商都没有把协同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的产品线,只是在销售其他软件时搭售协同产品。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渠道商通过复合销售模式,已经从协同产品的销售中获得了不菲的利润,因此很多渠道商成立了专门的协同产品销售队伍,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公司,专注协同产品的销售。

四、国际厂商的重视,如微软、IBM和Oracle等在2005年大力切入这个市场。

一时间,对杀入协同市场的众多协同供应商,很多用户都难以评判和选择。业界也展开了关于OA(办公自动化)、KM(知识管理)和协同的大讨论。

实际上,按照传统的理念,当一个企业在有了对财(财务软件)、物(ERP)的管理之后,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管理都应该用协同来解决。尽管OA、知识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都可以解决一部分对人的协同管理问题,但在企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一定是企业整体的协同,这正是协同的核心价值所在。

事实上,浪潮自2004年转入协同市场,2005年7月便推出了浪潮协同工作平台DCwork2.0。其理念是以基础平台化、应用柔性化、管理全息化、工作协同化来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构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积木式”的模块组合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软件适应企业,从而为企业信息化找到一个最有效、最便利的突破点。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