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开源 国内开源软件还有什么卖点可鼓吹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31 15:25: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历程

开源软件的商业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1995年以前)

在1995年红帽软件公司正式成立以前,开源社区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商业化运作的问题。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探讨各种技术问题,在社区中发布各种很酷的开源软件新版本,几乎没人想到从开源软件中赚钱。

与开源软件有关的商业活动仅限于出售开源软件安装盘及书籍、印有开源软件标志的文化衫等小玩意。

但是这种商业行为当时并没有获得开源社区的尊重,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也被社区的成员嗤为小商贩。

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是,就在这群毫不起眼的小商贩中,竟然走出了两位后来在开源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就是红帽软件公司的两位创始人Young和Marc Ewing。

探索阶段(1995~2001年)

1995年,Young购买了Ewing的股份,把新公司命名为红帽软件,同时发布Redhat Linux2.0。红帽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开源软件探索商业运作的序幕。

在红帽的率领和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从开源软件身上嗅到了商机,各种从事开源软件事业的商业机构蓬勃发展。在中国,1999~2000年间,短短两年就涌现出红旗Linux、中软Linux、蓝点Linux、冲浪Linux、TurboLinux、TomLinux等品牌,联想也推出了“幸福Linux”。

不过在这一阶段,开源软件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大部分只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因此,当潮流退去后,一些当年大出风头的开源厂商也销声匿迹了。

发展阶段(2001~2003年)

2002年前后,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开源软件的神话也随之被打破。大量缺乏真正商业模式的开源软件企业面临尴尬境地,要么倒闭,要么退出开源软件市场。剩下几家经受住了市场锤炼的开源软件厂商慢慢冷静下来,潜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寻找的过程中,一些较早探索出商业模式的开源企业,挺过了IT行业的寒冬,发展迅速,如红帽、JBoss、MySQL等。

融合阶段(2004~2006年)

2003年11月,曾叱咤风云的软件巨头Novell收购了排名全球第二的Linux发行商Suse,借助Linux实现战略转型。

Novell的做法为开源软件的商业运作提供了全新思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Novell的推动下,开源软件开始与商业软件和平共处,开源软件不再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而是走进金融、电信等行业大户的视野,刷新了在企业用户心目中的形象。

与此同时,原来在幕后支持开源软件的IT巨头也开始更直接地介入开源软件的发展。如IBM于2005年5月收购开源软件Gluecode,2005年11月率众成立开源文档基金会;SUN公司从2005年6月开始,逐步开放Solaris等多款软件的源代码。

困惑软件界许久的“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知识共享及创新”之争逐渐平息,现在关注的焦点转换为:开放到哪一程度以及以什么方式开源。

欧盟委员会曾于2004年3月以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违反欧盟公平竞争法为由,要求微软向其竞争对手公布必要的技术信息,并处以微软处5亿欧元罚款。2006年初,微软终于作出让步,开放Windows部分源代码。

这表明,自由软件和传统商业软件所代表的两个极端终于各让一步,初步达成妥协,妥协达成的折中点是就是“开源软件”。斯托尔曼所希望的自由软件战胜商业软件的结局并没出现,还是雷蒙德笑到了最后。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