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液晶电视可谓是世界液晶领域时时关注的焦点,液晶电视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发展。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达到462.5万台,较2004年增长了481%;2006年1-5月国内液晶电视的产量达到243.5万台,比去年同期的93.1万台同比增长161.5%。毋庸置疑,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液晶电视可谓是世界液晶领域时时关注的焦点,液晶电视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发展。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达到462.5万台,较2004年增长了481%;2006年1-5月国内液晶电视的产量达到243.5万台,比去年同期的93.1万台同比增长161.5%。毋庸置疑,中国液晶电视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世界液晶电视第一产销大国。
在技术实力主导市场的现代社会,并不掌握多少核心技术的中国液晶电视生产商,能够创造如此佳绩,完全得益于上游面板资源的充裕以及台湾加入以后打破的面板价格垄断。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繁荣其实就是世界平板电视面板巨头相互竞争后的一大杰作。这是好事,带来了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空前繁荣。但是,如果中国电视厂家难出其右,就很可能贻误多元化的市场创新,最终被拖进品牌崩溃的深渊。
成在液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目前,中国平板市场液晶电视独大,等离子电视弱势化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人认为,这一局面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厂家的一手炮制的。但客观地分析,液晶电视之所以能在中国崛起,关键的因素还是恰好迎合了国人崇尚的“天时、地利、人和”理念。
天时——迎合了中国高清标准
对液晶电视来说,今年4月份信息产业部出台的国家高清标准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标准规定,液晶、等离子显示器清晰度指标必须达到720线,才能称为高清。从物理分辨率来说,则意味着液晶、等离子显示分辨率至少要达到1366×768。
液晶在分辨率上有天然优势,可以轻松达到1366×768,已经推进市场的液晶电视绝大部分都能达到这一中国特色的清晰度标准规定。等离子则不然,国内外等离子电视生产商在中国市场销售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最高分辨率几乎无一能超出1024×768。一些液晶强势企业带领液晶阵营借题发挥,掀起了一股铺天盖地的等离子是伪高清宣传,液晶电视生产商为扩大市场销售也跟风传递,混淆了消费者对液晶与等离子的客观认知,直接或者间接地左右了消费者的最终购买趋向。
地利――国内厂家看好液晶市场
国内厂家看好液晶市场的原因主要有是上游面板厂商的争夺可以导致面板供应数量的增多,同时价格不断下降。
两年前,世界大尺寸液晶面板产量还比较小,国内厂家并不看好液晶市场,随着三星索尼S-LCD以及LG菲利普的LPL的相继成立,同时台湾的奇美、友达等面板厂商的进入,使得面板的价格持续走低,并且改写了世界液晶市场的格局,对中国电视厂家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
面板是平板电视的关键部件,随着三星第七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以及乐金飞利浦(LPL)和其他面板厂家供给能力的扩大,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量猛增,至2008年全球7代及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至少达到8条,40英寸及以上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将达到供应高峰。目前,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已达到相对饱和状态,价格持续走低,32英寸、42英寸等大尺寸面板也从稀缺产品逐渐过渡为大众产品。例如,2006年1月,42英寸XGA液晶面板的平均价格为1050美元,而到了4月,价格降到了910美元,仅仅3个月,价格下调了13%。而面板价格的大幅度下调,使液晶电视的降价成为可能,也为下游液晶电视生产厂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国内电视厂家一致看好液晶市场,纷纷减少或抛弃了等离子而倒向了液晶一边,并仰仗充足的面板供应,鼎立扩产液晶电视。
人和――恰好击中大众消费心理
从CRT彩电到平板,是市场消费的一大飞跃,但在初始阶段,消费者还难以摆脱CRT彩电的影响。大致说来,其优点表现有两点,一是物美价廉,二是档次高。
便宜心理。我国消费者崇尚“物美价廉”。目前,液晶电视已经从2005年初的二三万元直降到6000元底线,这在价格上基本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愿望,更有诱惑力的还有商家促销活动,这家送CRT彩电,那家送DVD,甚至还有送摄像机的,极大的刺激了消费热情。
物美心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喜欢的肯定不差。正因如此,一般人在购买大件消费品时,都会参考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或同事的意见。厂家热捧液晶电视,商家热卖液晶电视,并且价格一泻千里,还有五花八门的赠品,这液晶电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不错的,于是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液晶电视,其中的盲从心里也有不少。
时尚心理。在极不客观的诱导下,消费心理出现了偏差。据了解,目前消费者普遍认为液晶要比等离子尊贵,更有时尚品位,如果自己购买了等离子,就意味着自己无缘享受高清影像,比别人低了一个档次。
败也液晶――根基太浅 凸现危机
液晶电视的骤然崛起,将等离子远远甩在了身后。似乎,液晶就是彩电市场的未来,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霸主非液晶电视莫属,并将一举取代CRT彩电而风靡天下。但是迅猛推进的中国液晶电视根基还太浅,在腹背受敌的市场形势下已经凸现危机。
等离子迎头痛击
液晶和等离子区别只在技术原理的不同,在平板时代,两者保持均衡发展将是其主要特征。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液晶独大”的市场局面,因此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针对市场上“等离子电视达不到高清”的言论,有关专家明确回应说:在我国高清标准出台前,等离子厂商的产品均以国际标准1024×768为尺度,而专为中国市场单独开发高清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这也造成我国高清标准发布后,大多数等离子高清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其实,4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在技术上实现中国高清标准并非难事,松下、日立、LG等厂商都表示将推出符合中国高清标准的40英寸以上的等离子电视。
有关专家认为,在CRT、LCD、PDP三种电视机当中,只有PDP能够实现全程数字化,即从端到端,数字信号到数字信号进行显示,而CRT和LCD不可能。全程数字化的最大优势是在传输图像信息当中不容易丢失图像信息,能保证图像信号真实还原,显示的图像不容易失真。虽然LCD数字像素部分是数字化,但数字恢复成图像是用模拟的。从数字信号转成模拟信号,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视频带宽的限制,在数字转换当中会导致视频带宽变窄,高屏的图像出现丢失。因此,液晶电视的图像还原质量不及PDP。
等离子还具有液晶不可比拟的动态响应速度。PDP对于信号的响应时间是微秒级,而LCD对于同样的信号响应时间却是毫秒级.有1000倍的差距。这个区别在观看静态画面时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在看球赛和赛车等动态画面的时候区别就很明显了。
这些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液晶并不是中国市场的唯一选择,也更不是消费者唯一选择。等离子在全球范围内将掀起一轮新的发展高潮,遏制液晶的势头。据众多等离子厂商保守估计,受等离子面板价格的下降,等离子整机的价格有望在一年内再降15%左右。以目前42英寸等离子跌破万元考虑,2007年42英寸的等离子的价格有望降到8000元左右,这一价位相对液晶更具竞争优势。
一旦等离子发展起来,它的上游控制要远远比液晶紧缩。液晶由于台湾屏的进入,使得上游的价格不断下降,导致产品的价格空间很大。但是,等离子如果逐渐成为强势,由于日韩双方把持上游,很容易就控制了电视产业的命脉。因此,国内厂商不能忽视等离子这股力量,不要一味认为等离子快要退出市场或者不会占据主流地位。两手抓的思想,适用于目前电视产业的发展形势。
独押液晶 命在别人手里
我国自主技术研发能力还很弱,在平板电视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液晶电视厂家必须的核心部件都要依赖国外厂商供给。如此,纷纷一边倒,独押液晶市场,那么国内厂家到底有多大的规避风险的能力呢?到后来谁又能为不可预测的惨重损失买单?
目前国内电视全行业的毛利率已经从一年前的50%降到2%~3%,部分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跌到1%。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就在上游面板市场:2006年全球预计液晶电视需求为4000万台,而全年面板产量将达到5500万片,库存达到1500万片。由于液晶电视生产成本持续偏高,销售价格难以真正突破用户的心理线,需求市场达不到足够的规模,面板厂商迫不得已降价出售,如果下游生产厂家在购买了面板后,价格仍然持续下降,这就意味着下游厂家必须承担降价损失,并且库存的液晶电视越多损失就越大。在成本过高和价格暴跌的双重压力之下,国内厂商的利润率自然要受到严重挤压。
现在三星和LPL等厂家的7代线和7.5代线都已经大量推进市场了,八代线也开始跃跃欲试,而我国仍在第五代以下的生产线上徘徊。七代线在液晶面板上可以相比之前的几代线切割出更多的同尺寸面板。若使用七代面板生产32英寸的液晶电视,可以切12片,而六代面板只能切8片。8片和12片之间相差有1.5倍之多,显然七代线生产效率明显高的多,在价格成本方面更有优势。一旦世界液晶电视需求雪崩式的增长期真的到来,拥有雄厚面板资源国外液晶电视生产商必然会乘虚而入,国内液晶面板厂商势必难以与之抗衡。更危险的是如果液晶面板紧缺,国外面板供应商来个釜底抽薪,国内液晶电视厂商必然要溃不成军。
总而言之,液晶电视市场前景很诱人,但在多元化的平板电视时代,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应该更注重产品多元化、利润来源的多元化,兼收并取。客观地说,厂家看好液晶并不错,但却不能忽视了等离子,并下大力气积极探索更为先进的LCD、FED和OLED等平板显示技术,只有这样生产企业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同时对消费者来说也就有了多样的选择,更能有效的刺激消费热情。我们当然可以以液晶为重,但是,一边倒的局面,瘸腿走路的方式,最终是会要吃亏的。液晶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筹码,这个筹码越沉,我们就越容易出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