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共享平台”的时代到来了吗?

互联网 | 编辑: 魏申杰 2010-11-17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最近网络上有则爆料挺有意思,它提到腾龙(TAMRON)最近提交的一支10-24mm F/3.5-5.6 的新镜头设计专利同尼康的一支AF-S DX 10-24MM F/3.5-4.5 G的镜头的结构非常相似,这两支镜头尽管在镜片数目上有细微的差别可是镜头内部低色散镜片和非球面镜片的布局却惊人的一致。通过资

无标题文档

尼康与腾龙暗中合作?

腾龙10-24mm f/3.5-4.5

最近网络上有则爆料挺有意思,它提到腾龙(TAMRON)最近提交的一支10-24mm F/3.5-5.6 的新镜头设计专利同尼康的一支AF-S DX 10-24MM F/3.5-4.5 G的镜头的结构非常相似,这两支镜头尽管在镜片数目上有细微的差别可是镜头内部低色散镜片和非球面镜片的布局却惊人的一致。通过资料查证后发现, 尼康AF-S DX NIKKOR 10-24mm f/3.5-4.5G ED与腾龙Tamron AF10-24mm F3.5-4.5 Di II是尼康与腾龙合作申请的结果,由此也证实了尼康和腾龙的确在合作研发镜头,另外还有媒体爆料称,从镜头结构来看,腾龙与尼康那2枚镜头明显参照了佳能EF-S10-22mm F3.5-4.5 USM镜头的设计方案。

好吧,这则消息看起来确实相当八卦,但是这不妨碍我们由此引申出一些探讨,长久以来,摄影爱好者对相机镜头的选择一直是困扰大家的几大“难题”之一,更有甚者将相机、汽车和音响设备等并列为“烧钱无底洞”的最败家兴趣爱好,对相机来说,高端镜头的诱惑对每一个相机的使用者都是难以抗拒的,而这种长期以来的固定思考模式如今是不是要被打破了呢?

众所周知,镜头分原厂和副厂,一个墨守成规的普遍认知是,副厂的镜头不如原厂,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卡尔.蔡司,不过我们这里要讲的并不完全是指镜头的品质,而是品牌和档次的概念,说到这个我们不妨拿适马那支50mm F/1.4来说,这支镜头最初根本不被看好,而现在却成为了抢手货,大家一开始对这支镜头的普遍看法就是“他不会比原厂的更好”,而事实证明,适马这支50mm F/1.4(尤其是佳能卡口)不但有性价比,画质也相当出众。

我们所想讲的是,正是由于大家这种墨守成规的对镜头品牌的认知,致使他一开始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换句话说,对副厂头的“偏见”误导了这部分人的看法。而现在,当有人发现,原来“原厂”和“副厂”在合作开发镜头时,这不得不说又是对固有认知的一种颠覆,那么厂商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好处?这对我们以后选镜头有什么改变?这是我们接下来想要阐述的。

什么是企业共享平台?

腾龙新镜头专利图

这个概念比较好理解的方法是用汽车来阐述。汽车的生产有个名词叫做技术平台,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种不同种类的汽车,可是技术平台却并非有那么多种,很有多种类的汽车其实出自同一个技术平台,这就像造房子,两间完全相同的房间通过不同的装修方式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功用,但如果每次装修都要从造房子开始那厂商的成本就实在太高昂了,试想想丰田、大众这样的大型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可能少讲也有几百种,如果每种车都需要一个独立的平台,那厂商可能直接就破产了。

数码相机生产企业其实也是采用技术平台的方式来生产相机的,比如说佳能,现在550D、60D和7D其实就是在一个相同的平台上打造出来的不同的三款产品,首先他们都有完全相同的核心和核心功能(同样的传感器和画质和高清视频拍摄),但是为了使之略有区别,在功能和性能上进行了增加和删减,最后就形成了从低到高的价格区段排列,我们可以预计,佳能今后APS-C规格的数码单反将全部采用这种方式来打造。

不过企业和企业之间共享技术平台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要丰田同本田去共享平台这似乎就有些天方夜谭了,同理,尼康和佳能也不可能就平台事宜进行合作。然而为了对应日益增加的研发成本以及经济与消费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收益的减退,时下的消费电子企业不得不被迫考虑这样的问题。和相机机身相比,镜头的研发费用也一点也不便宜,如果能够共享专利,搭建一个通用的平台,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镜头的品质,这对双方都是共赢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比较平静自然的接受这一事实。

合作与共享的几种趋势

原厂镜头和副厂镜头原本还算有一条比较清晰的分割界线,每个摄影用户从上手开始学习时都会从选择镜头开始,一般能得到的最普遍的选购经验就是“有钱买原厂,没钱买副厂”,原厂镜头是品质的保证,而副厂镜头可以在很低的价位就获得恒定大光圈,原本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那么今后这种“对手”间的合作和共享会持续下去吗?还会有怎样的趋势呢?

其实要说合作,现在厂商之间已经挺频繁了。为了共同应对研发风险,在竞争演变中,数码相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几个阵营集团,而这过去我们是一直都在讨论的,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一种厂商之间的“抱团”方式,虽然说这仅限于向传感器供货商订购传感器。

而共享将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新的方式。为了盈利,降低研发成本,尤其是便宜的走销量的镜头,打造通用研发平台,再根据各自品牌所需构建具体的产品,共同降低风险提高利润率,这才是厂家追求的。在尼康和腾龙之前,索尼与蔡司就应该非常接近这种合作方式了。

镜头上的合作与共享可能还会带动一些老牌的光学厂商的复兴,像现在松下与徕卡、三星与施耐德都可算是新老互助效果出色的范例,对新兴厂商来说,他们不仅需要一些光学上的技术,更需要光学大厂的品牌影响力为自己的相机助阵,多种多样的形式手段最终无非也就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对我们来说,百花齐放总好过看独角戏。

佳能模式是否还能长久?

在这么多数码影像厂商都纷纷抱团取暖之际,还有一个厂商至今仍然“孤军奋战”,佳能产销一条龙完全不求人的运作模式在过去看来或许可以认为是其寡头的地位象征,毕竟佳能有切实的销量摆在那里,将所有的数码影像相关产品统统算在一起,目前佳能确实还没有可以真正的对手,但这种情况还会长久吗?

佳能可以自行研发和生产所有的部件,但换来的是高昂的研发成本。过去解决研发成本的办法是佳能的庞大销量,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M4/3和索尼的强势崛起让佳能的销量打了不少折扣,而且从短期来看这种趋势尚不可抑制,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佳能是否有准备好拿出自己的微单/单电相机去同对方竞争,对此我们认为,倒并不一定是佳能就没这个研发的能力,而是如何平衡好自身集团内部各部门的固有利益或许倒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佳能的消费DC与单反是分开经营的,现在倘若要加入微单,那么到底划分给哪个部门?或者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另外对像M4/3和索尼来说,他们今后的入门级单反基本上就全部改为微单/单电相机了,奥林巴斯更是干脆暂停掉了4/3今后的研发,索尼也几乎把自家的未来押宝在NEX和E卡口上面了。可是佳能做不到这一点,佳能还有全世界都畅销的EOS单反,如果佳能发布微单相机,到底能先打击到对手还是反而干扰了自己单反的销售呢?

不管怎么说,明年佳能的动向让许多人都很感兴趣,综合来看,明年佳能的举动可能将决定今后几年佳能的发展,我们不妨看看佳能是打算考虑一下合作的事宜还是硬抗到底,不管佳能怎么选择只要有完整的可执行的方案就行,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方案的风险到底有多高。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