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数据在企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谁首先发现了数据的价值,谁就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对数据价值的挖掘逐渐成为企业日常工作,商业智能产业应运而生。
商业智能的产业结构
现今,数据在企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谁首先发现了数据的价值,谁就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对数据价值的挖掘逐渐成为企业日常工作,商业智能产业应运而生。本文在探讨商业智能产业价值的基础上,对商业智能的产业结构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剖析,并对国内商业智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商业智能概述
(一)什么是商业智能
商业智能(BusinessInteligence,BI)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研究并作为决策依据成为可能。1989年,美国Gartner公司的分析师HowardDresner首次创造了“商业智能”这一名词,并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商业智能是为提高企业运营性能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软件,它能够将企业各类数据按照业务规则组织起来并由此建立多层次的分析体系,将其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商业智能系统对于企业发现市场新机会、创造竞争新优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商业智能就是“让数字来说话”!
(二)商业智能的价值体现
商业智能的价值通常以投资回报率ROI(returnoninvestment)来进行量化评估,下面以电信业的客户挽留案例进行说明。
在电信业内有这样一个定律:“开发一个新客户所学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客户的5倍”。因此,各电信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客户挽留工作。但是在商业智能出现之前,客户挽留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客户经理不知道哪些客户即将离开、哪些客户的价值潜力更大、哪些客户的挽留成功率更高,以及如何让有限的挽留经费发挥最大功效。而通过构建客户价值分析模型、客户离网倾向模型、客户行为特征模型,客户经理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客户的情况,从而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例来说,某电信公司在2003年的客户规模是500万,其当年离网率为5.3%,这意味着该公司每年将损失26.5万客户。在商业智能系统的帮助下,连续两个月根据预测名单进行挽留后,总体流失率从5.3%下降到4.6%,客户挽留工作效果显著。
二、国内商业智能的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1.硬件平台提供商
商业智能软件硬件平台提供商是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提供计算机、存储等基础设施。这一领域被IBM、HP及Teradata等大型跨国企业所垄断。为了打开BI市场,它们成为了BI的最初倡导者和推动者。
2.软件平台提供商
商业智能软件平台主要大致可分为系统工具类、应用功能类两个部分。系统工具级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数据分析工具等,出于相同原因,此类软件提供几乎被IBM、ORACLE、Teradata、SAS等企业垄断;应用功能类软件主要包括报表软件、数据处理等,此类软件虽然高端市场仍然被国外企业占据,但是随着东南融通、宇信、石竹等国内商业智能服务商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大量投入,国内商业智能软件产品在国内市场逐步站稳脚跟,甚至有些产品还更具市场优势。
3.咨询公司
咨询公司是指从事软科学研究开发、并出售“智慧”的公司。咨询公司主要帮助企业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商业智能的出现让咨询公司意识到,这是他们可以借以提升其咨询结果执行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咨询公司一方面开始在其对企业咨询结果的实施建议中引入商业智能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也逐步开始了为企业提供针对企业商业智能体系构建的专项咨询服务。
4.商业智能服务商
为扩展软硬件平台在BI市场的销量,IBM、ORACLE、Teradata、SAS等企业纷纷成立了规模可观的商业智能服务团队,帮忙企业构建商业智能应用。因此在最初的商业智能建设中,跨国企业为快速扩张市场份额,常常包揽软硬件平台、实施服务甚至咨询服务业务。但是,随着国内服务商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用户对商业智能需求的逐步理性化,国外服务团队的高成本和灵活性等弊端显得愈发突出。目前,在商业智能服务领域,东南融通、神州数码、宇信易诚等国内服务商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规模效应,它们良好的性价比以及本土适应能力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与国外服务商展开激烈竞争。
5.商业智能分包商
商业智能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业务与管理的有机组织的过程。除少数几家外,很少有企业能够完全包揽完成商业智能构建。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出于自身知识产品或商业机密的考虑,采取人力采购的方式,从服务商挑选他们所需的专业人才。一些企业开始致力于专项领域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向服务商或企业用户提供分包服务。由于分包服务利润率相对较低,分包商大体遵循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原则。如著名的跨国外包公司印度的塔塔公司,其全球员工数已超过10万人。目前,国内外包服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东软、中软、东南融通等大型软件企业均成立其外包服务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