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ERP:追寻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互联网 | 编辑: 2006-12-03 16:17:00转载-投稿 一键看全文

ERP的“个性化灾难”和机遇

ERP的“个性化灾难”和机遇

中国管理模式的兴起对管理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后者的使命就是要追寻、适应中国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支撑“中国管理模式”的技术平台。

然而,现实与理想并不吻合,“管理软件”从问世之日起,就注定了与它“管理”是一对相生又相克的冤家。因为管理永远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一面,就像世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管理完全相同的企业。即便同一个企业,管理也会随技术、市场乃至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而管理软件的任务却是把管理方式和流程“固化”下来,成为通行的法规和标准,这就注定了管理软件的“标准化本质”。管理上任何一次动荡与调整,对管理软件都可能是一次灾难。
这一矛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业界。在软件商眼中,用户管理上的多变与个性化乃是管理软件最大的克星,而在用户看来,买到手里的管理软件似乎成了自己随机应变张扬个性的桎梏与枷锁。

这一矛盾在商业环境尚不够成熟,企业管理模式尚不稳定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市场,你不可能做一个标准化的管理软件卖给所有用户,厂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去写一个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管理软件”。

虽然这些年国内市场上ERP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所改善,但用户仍不满意。春兰集团CIO就曾抱怨,ERP“事后的东西多,事先控制不足”。譬如财务记账,ERP是事件发生之后再记账,“但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秋后算帐,而是事先的控制与预测”。

在“个性化潮流”风靡全球的今天,管理的个性化与管理软件“固化”之间的矛盾更是到了不可调解的地步。如同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所说:今天的世界已经被信息技术铲平,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的主体将由过去的国家、公司转变为“个人”,世界因信息技术而重构,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企业需要频繁地对产品、组织乃至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对快速演变的商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多的CIO认识到,“将业务流程改变成符合标准ERP的流程,是削足适履,无法支持管理创新。”传统ERP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灾难往往也孕育着转机。“柔性应变、快速反应”的个性化ERP应运而生。

    2005年9月,金蝶在京发布的面向服务架构的新一代ERP平台,拉开了个性化ERP运动的序幕。作为可以“随机应变”的管理平台,金蝶的个性化ERP实现了“产品平台化、方案行业化、服务个性化”。这一平台成功设立了“7-2-1法则”:企业管理核心业务的70%都能由金蝶的方案产品或其组合满足;20%的行业需求将基于行业插件快速配置和定制化开发来实现;10%的个性化需求将基于金蝶 BOS,由金蝶与客户共同发展完善。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