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经华的金蝶路如何走
2002年,财务软件公司开始向ERP管理软件厂商转型,何经华“空降”用友;2006年,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ERP厂商开始探索各自的突围和转型之路。何经华入主金蝶,金蝶将会怎么变?何经华又能给金蝶带来什么?
徐少春说:“国内ERP厂商确实面临转型,对于金蝶来说,坚持就是胜利,金蝶将更加专注ERP领域,进一步加强核心业务能力。金蝶2010年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亚太地区中小企业ERP市场第一名、成为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第一品牌。”
那么,何经华能为金蝶带来什么?“何先生具备丰富的国内外知名IT公司营销渠道运营和管理经验,集团相信他有能力帮助集团提升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同时,对于集团产品发展和建立一整套系统的管理规范也能够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何先生的加盟有助于实现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徐少春说。
金蝶需要一位战略的有效执行者,这点徐少春想得很清楚,从公司内部治理来看,金蝶也需要一个职业规范的掌门人。
事实上,何经华在用友的两年半时间里,也以其职业运作带给用友很多改变。一位在用友工作过多年的员工向记者表示,何经华勤勉敬业的态度和职业规范的管理方法对用友人影响很深。这种规范的管理运作正是金蝶所需要的,经历了徐少春个人魅力所统领的创业时代,金蝶更需要打造国际软件公司的管理架构。
何经华能待多久
2002年4月,何经华在用友时曾表示,46岁的他将把用友当成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与王文京一起“书写中国软件史”。两年半以后,何经华离开了用友。今年,何经华50岁了,金蝶能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吗?如果说当年何经华黯然离开用友,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管理软件企业无法克服的成长之痛,那么今天,这种痛依然继续,何经华又如何逾越?
与当年何经华受到用友员工热烈欢迎的场面不同,金蝶内部有些员工对何经华的出任似乎有些怀疑,“改变不了用友又怎么改变金蝶?”
尽管如此,有业界人士还是对这一合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列举出“今时不同往日”的三大理由:一是合作双方日渐成熟。如果说何经华离开用友时还有“水土不服”,4年的国内企业从业经验已经能让这位“海龟”从名叫“中国”的商学院毕业了。经历了用友、Siebel中国,何经华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产品、渠道以及本土用户都已越来越了解;而走过了4年的中国软件企业,在国际化竞争大背景的熏陶下,国际化和职业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第二是徐少春的个人风格。与王文京的内敛不同,徐少春是一位极富激情的领军人物,“中国软件产业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徐少春重才惜才,“何先生是有激情的人,这与金蝶富有激情的文化非常相符,我本人非常喜欢他。”徐少春说。在这样的氛围下,双方合作至少有了一个融洽的开端。
三是金蝶“产品领先、伙伴至上”的理念。徐少春始终坚信,在商业环境里,厂商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形成一个生态的产业链。曹开彬认为,金蝶的这种“合作”意识为徐少春与何经华联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何经华能留多久?从他进入用友第一天起,就有人在问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职业经理人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始人赋予他多大的权力,徐少春能给何经华多大的权力?
徐少春表示:“作为集团的CEO,何经华将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公司战略及重大事项提议和决策的执行,以及集团全面运营管理。”然而,这种“全面运营”的尺度有多大?营运管理、人事任免……徐少春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放权”?2002年,王文京也曾给何经华“充分的空间”,实际上,何经华在用友对战略、产品甚至人事任免都没有最终决定权,这也决定了其没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拳脚。双方的合作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冷静的思考、耐心的磨合。
然而,正像一位业界人士所分析的那样:无论最后结果怎样,何经华再度加盟国内企业,对于金蝶,对于整个软件产业,都将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和进步。
链接:何经华简历
1987年1月~1989年9月 Sequent Inc.技术销售经理
1989年9月~1994年1月 Sybase Inc.中大西洋主要客户总监
1994年1月~1995年11月 Intersolv Inc. 产品市场总监
1995年11月~1997年7月 Oracle 美国东岸技术销售总监
1997年7月~2000年1月 Oracle台湾总经理
2000年1月~2002年4月 宏道公司亚太及日本区总裁
2002年4月~2004年11月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CEO)
2004年11月~2006年2月 Siebel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及东亚区总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