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ERP资本运作年 系统进入“替换期”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6-12-31 01: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ERP进入“替换期”

2006年被高调地定义为“ERP普及年”。一切表象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经过了十几年艰难的探询之后,中国的ERP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而国产ERP也开始有能力与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

但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ERP软件市场将达到40亿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16.38%,约占全球ERP市场份额的2%。2006年的国内ERP市场增速没有2005年的22.38%高,业界预言的“井喷”市场仍然没有到来,这是为什么?

ERP行业权威媒体e-works认为,从目前来讲,企业应用ERP,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企业已经不再争论,上ERP是找死还是等死的问题。其认为,这除了制造业企业逐渐回归理性;企业管理现状、市场竞争环境与“ERP理想状态”相脱节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已实施ERP管理的企业认为原有ERP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在ERP项目替换上,占去了大量的资金。e-works认为ERP市场进入了一个“替换期”。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梁新刚认为,中国ERP市场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试点期;二是失败期;三是替换期,即市场日趋理性,专业成熟产品开始大规模替换原先实施失败的产品,目前ERP发展就正处在这个时期;四是成熟期。四个时期是任何产品和技术发展必须经历的,ERP也不例外。

“纯粹的ERP概念应该是针对制造业的一种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这是ERP的核心功用。”DCMS副总经理李建东说,在这个核心的圈定之下,目前的ERP显然已经被众多的国内ERP厂商们定义成了一个被概念泛化了的变形物。“这是替换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IDC分析师韩国华认为,造成目前国内软件厂商和企业用户对ERP爱恨交加,并出现ERP实施成功率偏低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起步于财务、物流等领域的管理软件厂商们让ERP偏离了原来的轨迹。ERP真正的优势并非对财务流程的梳理,而是在于其对于产品生产流程和流通过程的有效控制。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 上一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