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发布三防无反X-T1及春卷极速点评

PChome | 编辑: 高峰 2014-01-28 13:0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这是屡获殊荣的X系列中的最新成员。一款高品质的可换镜头相机,X-T1的产品特点为将转盘升级成单反式操作机械转盘并将机身设计成全天候防护

春卷第一时间奉上富士X-T1全面点评

上周末,富士的朋友带着两台X-T1工程样机和XF56mm F1.2镜头等来公司做内览。本来这场展示还会更早两天的,不过由于公司当时全体跑去苏州年会,因此稍稍比其他媒体朋友晚了一两天看到。我曾经错误的以为是26日也就是周日正式对外发布,后来才知道是今天下午1点(日本当地时间中午12点)才能正式对外。所以,各位在看到本文的时候,有关X-T1的官方新闻稿件应该也已经正式发布出来了。

和我们原先预想的差不多,富士X-T1果然如同各类小道消息网站所说的那样是一款类单反样式的无反相机。这是富士X系列可换镜头相机中的首款类单反造型产品,不过这种造型在整个行业中并不算新鲜。事实上,我们所知的第一款无反/微单相机(松下G1)就是采用了类单反的设计,不过各家厂家对于这个造型问题所采取的路线并不相同。比如松下、三星等都是先出类单反造型,然后再出类旁轴造型的无反;而奥林巴斯、索尼以及今天的富士则都是从类旁轴起步,然后再增加了类单反设计的机身。这两种设计应该说各有千秋:类旁轴通常可以把机器做的比较小巧便携,看起来文艺范儿更足一点;类单反在操控体验上无疑更为注重,与镜头同一光轴的取景设计给用户的体验似乎也更舒适一些。另外,可能是因为制造成本更高一点的关系,无反阵营中的高端产品基本都是类单反设计,而它们也或多或少是冲着抢夺部分C/N家DSLR份额而去的。

从机身来看,虽然富士方面宣称做了很多改进,但以我的眼光来看只是因为随着机身造型的改变而顺势产生的变化。比如,把原来一些功能键如快门速度、感光度、驱动等从电子菜单变成了实体拨盘,一方面满足了准专业用户对于更加直观手动操控的需求,一方面也顺便在"复古设计"的大旗下顺带着把机顶空位都排满了。机器的连拍速度和缓存容量的确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是因为它有部分取代DSLR的野心。而考虑到感光元件、处理器、AF系统都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因此新机在整体拍摄性能和画质上实际与X系列前款产品也不会有所改变。让我比较喜欢的是机器采用的236w像素OLED取景器,看起来的确非常明亮细腻,观感和光学取景器的体验进一步接近。而在一些细节,比如机身旋转时取景器内参数显示也会跟着旋转方向等,则充分体现了电子取景器的灵活性和人性化。有关这个取景器的特性,也成为了富士X-T1官方新闻稿中最为宣扬的部分。

此外,在机身上的另外一些小改动,比如峰值对焦增加了红蓝两色,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wifi功能进一步提升,据说能够有个可以遥控拍摄的app即将发布,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好现象。当然了,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小细节:富士在新机身内加入了LMO功能,即Lens Modulation Optimizer,是一种基于EXR II处理器的机身内部成像优化功能,据说能够特别提升画面边缘的解析力。以往富士一直坚持用更强大的光学力量来确保画质成像,而不屑于应用机身内数字处理的方式优化画质。这一方面是一种对消费者负责,对成本不妥协的坚持,但也从某种角度来说显得有些固执和逆潮流而动。如今LMO一出,证明富士也终于为处理器加入了更主动的影像优化功能,我的感觉是"锦上添花"。反正只要最终成像质量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我并不在意这是基于光学还是电子处理的结果。

富士给X-T1还增加了类似直拍手柄、支持新款超高速SDHC UHS-2卡等等改进。机身也再次回复了X系列曾经坚持的Made in Japan的标签,证明这款产品的确在定位上非同一般。官方说法是这款机器开创了X系列可换镜头相机的又一个新领域,而非是X-Pro1的正统后续,对此我们也并无异议。当然了,有同事提出了加装手柄后X-T1体型偏大,配上XF 56mm F1.2镜头后体积与一般DSLR也差不了多少。不过富士从来没有说他们X系列是"微单",至少这个"微"字是无法与他们的高端产品比如X-Pro1这样联系起来的。X-T1的卖点也不是在小型化和便携上,只能说是目前APS-C画幅中、无反光板结构里既偏重画质(基于X-transII和EXR II)又有一定机械性能的高端产品,定位显然是冲着尼康D7100/佳能70D这样的中端DSLR而去的。

总体来看,我对于内览的富士X-T1感觉还是可以的。机器握在手里舒适,加大的手柄使得X-T1比类旁轴的各款X在手里更稳固;EVF效果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当然这也是目前你所能见到的最佳EVF效果,我感觉用来取代OVF没有任何问题;AF速度和过去差不多,连拍速度有所改善,富士方面称可以用来抓拍一些动态/体育场景,总之是告别了过去X100时代富士"慢拍"的风格。至于画质?抱歉,工程机不能拍样张,但想来和X-E2是一样的,属于APS-C幅面中的领先水准。当然了,全画幅依然没有,这个不用猜测了,反正你看未来富士镜头的路线图也能发现未来也都是APS-C了。如果期望富士要出全画幅,还是指望X200这样不可换镜头的机型更靠谱点?哦,还有一个小变化,本机机身带有防泼溅功能,而相应的富士未来会推出几支WR尾标的镜头,也是对应防水。

问题是,富士打算怎么卖X-T1这货?富士现在在定价上遇到两个问题:

首先,索尼这根"搅屎棍"已经把A7机身的价格靠在7-8K水平上了。我们知道索尼的镜头群不行,我们也知道A7的机身性能实际也比较一般,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我有全画幅,这就把其他厂商都憋死了。富士的X-Trans再怎么牛,色彩、锐度、细节甚至高ISO表现再怎么逆天,但总有人会觉得从根本上APS-C就是不如全画幅,这个症结怎么破,富士得动动脑子。当然了,奥林巴斯现在正在动脑子怎么破M4/3天生不如APS-C的问题,也是同理;

其次,如果富士把X-T1定价保持与A7有大概1-1.5k的差价,也就是在6K水准线上,那么它家自己的X-E2又该怎么办呢?从性能角度上来看,X-T1的确是超越X-E2的,且X-E2在体积上也不见得比X-T1小多少,那么这种自家和自家商品打架的局面恐怕就很难避免了。要知道X-E2是目前富士市场销售的主力机型(毕竟X-Pro1这样的旗舰不是人人买得起的),要是X-T1上来把X-E2挤出市场,这局面恐怕也是富士所不愿意看到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富士首先应该多做演示、多作宣传,先证明1、X-Trans在很多方面并不弱于A7那块全画幅,比如在动态范围和高感画质上;2、富士拥有索尼难以匹敌的强悍镜头群,反正那一票定焦大光圈都得拉出来溜溜;3、尽快消化X-E2库存,全面为X-T1腾出必要的市场空间。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单机身售价在6xxx元基础上的。如果官方对于机身的定价明显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那好像倒也简单了:

——要么火,要么死。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