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世界》报道:与计算速度赛跑

互联网 | 编辑: 吴杰平 2007-03-21 10:59: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世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纪录不断被刷新,给中国的研发人员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计算机事业的前50年我们是技术的追随者,那么,后50年我们能做些什么?“自主创新”究竟应该如何去实现?刚刚诞生的“中国第一芯”命运将会如何?本报执行总编孙定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有些技术可以推倒重来
孙定: 到2006年,中国计算机事业已走过50年,这50年对我们国家非常重要,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改变了我国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接下来的计算机产业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李国杰: 从技术上来讲,这50年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可以从“高、广、深”三个维度来评价。首先是“高”,即性能越来越高,芯片和系统的集成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计算机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高端计算机表现得最明显,从最早每秒只能运算几千次,到现在达到千万亿次以上,性能提高了万亿倍,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是“广”,即计算机已广泛普及,网络服务无处不在。第三是“深”,即计算机向智能化、人性化、人机交互的方向发展。

相对于前两点,计算机向纵深发展的进展要慢一些,这是今后50年的主要努力方向。

60年前诞生的ENIAC计算机,解题的程序要通过在计算机上连线实现,连好一个机器就能算一道题,算另一道题时要重新连一次机器,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数据和程序是完全分离的。冯·诺依曼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程序存储”概念,让程序与数据一样存在计算机里面,实现了在一台计算机中程序等同于数据。

而现在,很多程序和数据都存储在网络中的不同计算机上,我们通过超媒体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远程的数据等同于本地的,上网浏览的人已不关心数据存储在哪台计算机中。但是目前存放在外地计算机上的程序一般还不能直接调用,也就是说,在网络上程序还不等同于数据。

Sun公司有一句名言,“网络就是计算机”,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就是要真正做到“网络就是一台计算机”,也就是要把冯·诺依曼提出的“程序存储”概念从一台计算机推广到整个网络上。

孙定: 这样一来,未来50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你在去年做的《21世纪初期的计算机技术》的报告我曾很认真地听过,确实感觉到“技术创新”有时要抛弃“继承和兼容”的包袱,你提出了“有可能把计算机技术推倒重来”或“计算机技术要拐弯了”的说法,在这里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全面的释义?

李国杰: 其实,信息技术的历史就是不断以新技术颠覆旧技术的历史。不要听到外国人讲颠覆性技术就是原始创新,听到中国人讲就是“忽悠”。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到现在已经60年了,尽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能再采用以往一样的方式发展,需要革命性的突破。如果一直顺着过去形成的惯性发展,计算机科学的路子就可能会越走越窄。

计算机科学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像“牛顿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重要的基础理论,甚至连基本的守恒定律也没有发现,可以说计算机科学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已相当普及,应用面很广,似乎已相当成熟。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矛盾?

许多人认为,必须最先做基础科学研究,再做应用科学研究,接着做高技术研究,把科学演变成一大堆的技术,而技术的最终出口是产业化。60年前美国的“科委主任”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从上游到下游“流水线”式的模式。但是,计算机技术几十年的发展走的却并不完全是这种模式,许多时候技术跑到了科学的前面。

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应用需求开始的,发展技术的动力是解决需求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在整个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未完,请翻页)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4 页1234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