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箱发展史之开篇语
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至今仅仅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很多人都看过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时几位工程师在操作计算机的照片。当时的计算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美国军方要求设计的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设备。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这部机器长50英尺,宽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的重量。而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已经可以做到手掌大小,而速度却快上千万倍。无论是体积、速度、个性化、智能化都不可同日而语。计算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外形更加个性化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计算机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硬件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作为计算机硬件的“家”,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除了最初放置与保护硬件的意义以外,现在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外观甚至是装饰品。如今机箱黑化、电源下置、风道设计、背板走线等新兴技术丰富了机箱元素。人性化的设计,个性化的外观给机箱带来新的内涵。使传统的机箱不再是一个笨重的外壳。而这些变化也都是从近年来计算机全面普及,硬件价格持续走低开始的,但是对于机箱来说,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机箱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在我国计算机开始普及始于2000年左右的,这个时候已经全面进入了奔腾2、奔腾3的时代。而大多数骨灰级玩家对计算机早期的印象也停留在90年代的386、486、586(老奔腾)上。那个时代,机箱仅仅是安装硬件保护硬件的壳子。
机箱发展史之史前计算机机箱
前面提到过,最早的计算机是ENIAC它占地1500平方英尺,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其实这时候的机器没有机箱这个概念,房子就是它的外壳。这一时期生产的大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军工,科研项目,而体积往往都要占据整个房间。
1947年12月晶体管诞生,由此计算机进入了晶体管时代。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取名TRADIC。该计算机装有800只晶体管,功率仅100瓦,占地也只有3立方英尺。从而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但这时的计算机仍然根据自身设计和用途来配置计算机的外壳,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机箱仍是一个个巨大的箱体和支架。
1965年:DEC公司推出了PDP-8型计算机,标志着小型机时代的到来。这时计算机的体积已经大大减小。完全可以放在一张桌子上了。而其所使用的外壳也成为了最原始的机箱。
1971年1月INTEL公司的特德.霍夫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枚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标志着计算机进入微处理器时代。同年12月,电脑爱好者爱德华.罗伯茨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计算机“牛郎星”,其体积与当今计算机差别不大,具有了早期卧式机箱的样子。从此拉开了个人电脑的序幕。
机箱发展史之现代机箱鼻祖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已经进入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计算机的体积已经可以做到放置在盒子里。这个时期对于机箱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定义,普遍采用卧式机箱加白色喷漆的外观。内部设计也没有太多讲究。图为IBM推出的IBM PC/XT计算机。
在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中,台式机的组件也慢慢开始形成标准化,在外型上也趋于稳定。1948年8月,IBM推出了PC/AT结构的计算机,从此IBM确立了个人计算机中的霸主地位。
在电脑真正开始普及,机箱的标准也逐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而最早人们广泛接触的就是AT机箱。AT结构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变化,后来还推出了Full AT、Baby AT和LBX Full AT等标准,但诸多原因致使这些标准昙花一现。
{FY机箱发展史之初期发展FY}
随着发展,AT结构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AT机箱已经不能满足新硬件及散热的需求。于是INTEL推出了ATX标准,ATX结构对主板及风扇位置进行了重新设计,解决了散热问题。而同时机箱也从卧式改为我们现在常见立式机箱。从这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机箱都没有太大变化,很多元素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标准的ATX机箱以外,从结构上还可分为ATX、Micro ATX、NLX、WTX等,目前市面上以ATX、Micro ATX较为多见,ATX机箱较大,扩展性、散热性都很好。而Micro ATX通常比较小,适合入门级用户或对计算机要求不高的用户使用。一般我们所购买的都是ATX机箱。 图为Micro ATX机箱。
从个人计算机出现到九十年代末期,硬件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机箱始终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这与计算机没有全面普及,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有关。如今,计算机全面普及,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机箱标准趋于成熟。人们不仅追求更高的性能,更快的速度。也开始了对机箱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