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少噱头多 2015手机行业案例回顾

PChome | 编辑: 张楠 2016-01-01 05:00:00原创 返回原文

国产品牌深度改造 整合崛起势在必行

刚刚过去的2015年手机市场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手机厂商们纷纷走出硬件牢笼,拼起了材质、设计与功能,推出了许多创新的技术、应用及服务,营销手段更多层出不穷。下面笔者就带大家爱一起盘点一下2015年年度手机圈的热词和典型按理,看看这一年都发生些什么。

阿里魅族联姻 魅族爆发式增长

2015年年2月一则重磅消息引起关注,阿里以5.9亿美元入股魅族,双方就此正式联姻,成为了流传在行业内的一段佳话。这一次牵手,还同时促成了魅族的爆发式成长和阿里YunOS系统的进一步普及。

有了阿里这颗大树后,魅族便大力扩充产品线,并先后发布了魅蓝、魅蓝note 2、魅族MX5、魅蓝2、魅族PRO 5以及魅蓝metal等六款新品。其中全新PRO系列体现着魅族进军高端市场的决心,魅蓝metal则推动全金属材质进入千元机市场。

有产品做保障,魅族的成长也就有了根基。数据显示,魅族在2015年的增长有两方面,其一为魅族线下专卖店从2014年的1000家增长到2015年的2000家,相比于同行业友商来说这绝对不是小数目。其二,跟往年叫好不叫座的几百万销量相比,2015年魅族手机总销量突破2000万台,同比猛增了350%,终于具备与华为、小米比拼的实力,也不再是叫好不叫座的“小而美”的厂商了。

当然,在这场名为联姻的交易下,受惠的不仅仅是魅族,还有阿里。在2015年我们看到,魅族开始为自家手机配置YunOS系统。虽然魅族旗下搭载YunOS系统的产品数量并不是很多,但依靠魅族品牌的口碑,YunOS系统逐渐被大家熟知。而未来,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魅族手机使用YunOS系统。为推广自家产品,阿里也应该很乐意将这样的智能机打造成天猫平台上的爆品。

酷派360乐视形成三角恋

2015年6月,酷派集团发布公告称,乐视成为酷派集团第二大股东。在酷派公告发出后不久,已与酷派成立合资公司的红衣教主周鸿祎在朋友圈对此事作出了回应,将这场三角恋推向了高潮。

从红衣教主和酷派集团集团董事长蒋超的互骂开始,360和酷派双方的战争就闹得轰轰烈烈。尽管双方撕得很惨烈,但最终这场婚姻保卫战还是以和解剧终。不过仔细回味,和解似乎是这场战争最好的结局。因为360和酷派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至少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和酷派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德英都认为,新的协议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表面上持股75%的奇酷股份,360赢得了奇酷的主导权,但实际上和解最终的原因,或是360和奇酷都离不开酷派。简单的说,如果彻底与酷派闹翻,奇酷科技就面临着失去酷派在供应链、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无休止的战争也只会让双方精疲力尽,出于对各自业务的考虑,和解是最好不过的结局。

对于本就是利益相关的360和酷派,和解协议只是让彼此之前的隔阂不再加深,却不能从根本上限制对方的行为举动。和解之后,乐视跟酷派、ivvi的合作越发紧密,酷派的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倾向乐视。反观几乎归属于360的奇酷,则是在和解后确定了大神和奇酷两个品牌的定位,奇酷主打2000元以上产品,而2000元以下则交给了大神,从这点来看大神品牌已经被纳入奇酷门下了。

不难看出,和解之后的360奇酷和酷派开始各玩各的,已然没有了夫妻之实。而一团和气的表象下,360奇酷、酷派和乐视之间仍存在不确定的潜在矛盾,一旦触及某一方的底线,就有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

乐视掀起手机圈生态玩法

从2015年开始,手机行业已经不再以拼硬件为主,而是从硬件过渡到了现在的“生态”。在过去的一年中,不少厂商大玩生态,畅谈生态理念,似乎与手机相关的企业不玩生态就落伍了。

之所以先聊乐视,是因为乐视提出的“手机生态”在圈内更出名,而且乐视本身就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进入手机领域的。今年3月,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宣布了其打造“首个手机生态”的计划,乐视认为,只有平台+内容+应用+终端之间的化学反应,才能被称之为生态。

随着乐视超级手机的发布,以EUI为核心,乐视生态形成了一种应用+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闭环模式。乐视同时还以推出以量产成本甚至低于量产成本的定价方式,通过购买会员降低硬件价格的模式,在被其定义为“移动生态年”的2015年取得了极好的销量成绩。

其实就像乐视所说的一样,2015年确实有不少厂商推出了自定义的“生态”。在乐视手机发布之前,魅族、小米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圈理念。魅族推出的LifeKit智能平台,将系统权限向所有厂商开放,以一种撒网的模式将生态渗入到生活、娱乐、健康以及工作当中,把格局开的更大。而小米则是以与乐视相似,以终端为切入口建立智能生态圈。

除了魅族、小米之外,还有一些品牌也玩起了生态。但事实上,生态很虚,用户看不见摸不着,更不能像体验硬件那样去亲身感受,相信有一大部分用户根本就不能真正的理解生态的概念。同样与手机相关,生态的真实感远不如硬件。

放眼2016年,以乐视为首,手机领域内的厂商们应该还是会继续生态布局。当这个概念在手机领域大热一年之后,围绕着“生态”厂商们又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东西,生态还会给厂商带来多少利润,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国产大牌相继崛起 小品牌迎来生死考验

就2015年而言,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国产手机厂商都非常活跃,势头盖过了不少国际大厂,成为一众国人买手机时的首选。

新晋品牌异军突起 国外品牌持续低迷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2015年有不少新兴品牌来搅局,这之中不乏奇酷、乐视这样拥有雄厚互联网背景的厂商,同时也有ZUK、蓝魔这些拥有一定基础实力的新晋品牌。这些公司的加入,给国内手机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手机市场的竞争再加剧。俗话说,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新品牌的诞生推动着行业的发展,而这些新品牌自身也借着不俗的实力,为国内手机行业的崛起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国产新品牌和传统品牌的激烈冲击下,2015年一些海外厂商并不好过。拿三星、HTC、索尼这些曾经辉煌现在连续几个季度亏损的国际大厂来说,其智能机在国内市场的口碑和购买力都大不如前。造成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国产厂商的影响。2015年,国产厂商在设计、研发实力,以及创新、对供应链操控方面都有加强,同时国产品牌也在价格上具备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把战场从国内转变成海外,可以说是国产手机崛起的另一体现。中兴在美国市场仍然强势,华为在欧洲市场具备不俗的表现,联想通过摩托罗拉品牌也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其他国产品牌蜂拥进军印度市场,都是2015年国产厂商在战略上的一大改变。而根据目前国内市场的格局,海外厂商的位置比较尴尬,如果再不积极突破,考虑转变,市场前景堪忧。

国产品牌双十一抢尽风头

每年双十一,热闹的不仅是大家,还有手机厂商。年复一年的拼杀,厂商们最希望能借双十一来证明自己,而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拼更高的销量。

回顾今年的双十一,手机厂商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今年10月,手机圈里共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场发布会,其中大多数以发布新机为主。这背后厂商的目的很显而易见。在10月发布新机,无疑是厂商在为双十一大促做准备,他们希望在双十一期间旗下能有更多的产品在线上销售,以此来增加各品牌的销量。

值得一提的是,纷纷推出新机后,厂商们的销量确实都各有千秋。以天猫的销量为例,2015年双十一,小米手机在小米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达到12.54亿元,连续三年第一。荣耀手机为天猫双十一手机品类销售额第一,魅蓝 metal是天猫最快破亿单品、手机品类排名前三,360奇酷手机则在天猫双十一销量排名第四,乐视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不过说实际的,双十一终究只是一场大促,手机厂商将产品的价格压到最低,除了彰显自家的销量实力之外,不能体现产品本身的价值。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国产厂商们都提出了要进军高端市场的计划,然而一场大促,却将手机的价格降得不能再低,大家好像都在双十一的时候忘了要迈进高端市场的计划。

中华酷联已不风光 花旗小妹人人皆知

在2015年的双十一过后,花旗小妹这个新名词出现了,这四个字分别代表着华为、奇酷、小米、魅族这四家厂商。从以前的中华酷联到现在的“花旗小妹”,象征着手机市场格局在逐渐的转变。

其实严格来说,“花旗小妹”并不是整个产品线的成绩,而是在特定的品牌下才能成立的概念,实际上“花旗小妹”是从双十一爆红的荣耀、红米、360奇酷、魅蓝这四个品牌扩展而来的。

但不可否认,花旗小妹在2015年的表现都非常突出。按入行时间,华为、小米、魅族都是老兵,旗下都拥有完整的产品线,能够在一年之中同时向高端、千元机市场进攻。根据2015年双十一的数据,荣耀5X、红米系列、魅蓝系列这类千元机是助长这三家销量的中坚力量。从高端市场的布局来看,华为有Mate 8、Mate S等竞争力极强的旗舰,魅族也有新推出的PRO系列。

至于360奇酷这个品牌,算是2015年双十一的一匹黑马。虽然在手机市场还只是个新手,但凭借着双摄像头和360 OS安全系统,360奇酷手机在双十一杀出了重围,在天猫销量排行榜上位居第四名,可以预见其潜力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花旗小妹这一名号的诞生体现了当下手机市场的一些变化,但从大局来看花旗小妹还不是新格局的最终版。在2015年,手机圈还有乐视这样具备雄厚互联网内容资源的厂商,而且其业绩表现同样突出,不容忽视。

另外,要知道花旗小妹是在双十一通过电商平台,以及线上销售脱颖而出的,但转向线下销售的话,格局就要变了。一向主攻线下市场的OPPO、vivo、金立都拥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而联想、酷派等老牌厂商更是在线下渠道有着多年的经验。所以,光凭花旗小妹来评定新的市场格局,理由并不充分。放眼以后,花旗小妹或各自飞黄腾达,但以眼下来看,花旗小妹还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旗舰芯片悉数亮相 运营商助推市场竞争

前几年,上游供应商们也是依靠着市场的大热,挣得盆满钵满。不过今年,一些上游供应商已经再难维持生计了。从10月份深圳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倒闭,再到不久前中天信电子破产,中国手机供应商似乎集体进入了寒冬。

实体产业遭受重创

智能机增速减缓是影响上游供应链倒闭的原因之一。根据统计,2015年智能机的出货量与以往相比增速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智能机开始进入存量市场,不需要再大量生产,而以手机厂商需求为标准的供应链们也就缺少了提供生产力的机会。

一般接触过上游供应链的人都知道,供应链行业单纯依靠手机厂商的订单生存,正因为这种依赖性,手机厂商的发展决定着上游供应链的命运。在2015年,各大厂商都打起了价格战,一些高配低价的千元机横空出世。厂商们大打价格战的同时为了不亏本,开始降低供应商的代工价格,这也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的营收和利润。

纵观2015年整个产业链的情况,离不开“合并”二字,以往的竞争对手在2015年成为一家人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整个产业链的整合,说明现在的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这无疑是给供应链减轻了工作压力,但也把其推向了悬崖。

超强旗舰芯片降临 主推旗舰产品诞生

在过去的2015年,除了大规模商用的骁龙810之外,Qualcomm 2015年初推出了骁龙620/618,年末发布了骁龙820等三款立足高端的处理器,看样子已决心于2016年再战高端市场。

骁龙820是首款采用自主设计ARM 64位架构的处理器,它内置了四个Kryo CPU,并采用三星14nm FinFET工艺,整合Adreno 530 GPU和X12 LTE调制解调器,支持全网通4G+。这颗强芯在安兔兔跑分高达13万多,超越了搭载麒麟950的华为Mate 8以及搭载三星Exynos 8890处理器的魅族PRO 5,更是比前代骁龙810的性能提升了一大截。

Qualcomm表示,已经有70多款骁龙820终端正在设计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绝大部分旗舰机都会选择采用骁龙820处理器。不过,从今年联发科的崛起来看,明年Helio X20势必会与骁龙820进行正面较量,而联发科在明年依旧会是Qualcomm最强有力的对手。

由于骁龙620/618处理器在调制解调器、处理图形以及拍摄方面都超越骁龙61X系列,最终Qualcomm选择将这两款采用Crotex-A72架构CPU的处理器改名为骁龙652和骁龙650。骁龙652/650都集成了X8 LTE链接,支持Cat.7、全网通和盲插,能提供4G+网络,支持全摄像头和4K视频拍摄与播放功能,在调制解调器和图像方面也都独具优势,目前三星Galaxy A9是首款搭载骁龙652处理器的智能机。

以往,在高端旗舰处理器上,Qualcomm仅以骁龙800系列作为强弓。虽然骁龙800系列能够在旗舰市场占领至高点,但就今年的千元机市场而言,Qualcomm的骁龙600系列的实力不敌Helio X10,因此导致在2015年大多数时候都是骁龙810在孤军奋战。

另外,即使是明年有大批骁龙820机型问世,也并不代表2016年Qualcomm就能独霸一方。联发科、三星、华为旗下的高端芯片,都具有不错的性能,同时这些“对手”也在紧锣密鼓的布局中端市场,在群星荟萃的局面里,Qualcomm想要确保龙头老大的地位,需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提速降费加速落实

回顾2015年具有话题性的事件,“提速降费”一定是必提之一。应国务院要求,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15年5月15日出台提速降费方案;12月工信部表示,截至10月底,我国固定宽带和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水平下降幅度已超过50%、39%,提前完成提速降费年度目标。

客观上讲,自推出提速降费方案后,运营商还是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比如“固定套餐当月剩余流量不清零,可以转到到下月”、“平均资费单价大幅下降”,不同程度上都有相应的降费政策。但总体上,运营商对提速降费的落实似乎并不积极,因为在执行降费同时,又要保证利润增长,对运营商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而用户之所以对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方案不满,实际上还是不能体会到提速降费带来了哪些优惠。运营商针对“提速降费”推出了2G、3G免费升级4G的方案,但由于4G时代大家对流量的需求更多,在经过一系列的套餐叠加后,用户的消费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既不能体现提速降费的优惠,更让大部分用户产生了心理排斥。另外,在执行“提速降费”之后,用户不能明显感觉到固网和移动上网速度的提升,这种消费和体验的偏差,让大家误认为出台的提速降费方案是运营商的把戏,是一种借机提速来涨价的“手段”。但实际情况可能是,随着速度的提升,用的越多花的越多,反而让降费的效果不明显了。

2015年是提速降费落实的第一年,凡事都讲究“慢慢来”,估计2016年运营不会再持续大幅度下调资费,而是进一步提高上网体验,这可能会成为明年运营商主抓的重点。

4G+网络逐步覆盖 加紧追上发达国家

说到了运营商和4G网络,那就有必要再提提“4G+”。2015年4G网络逐渐走入大家的生活之后,三大运营商又在“4G+”这个新概念名词儿上展开了较量。

现在我们说的4G+,实际上是运营商在原有4G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网络频谱,优化网络质量,提升网络上行和下行速率而打造的一种新网络。4G+利用的是载波聚合技术,该技术能将多个载波聚合成一个更宽的频谱,同时将不连续的频谱碎片聚合到一起,能加速标准化进程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LTE设备以及频谱资源,实现更快的下载速度和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开始,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是4G+方面竞争的主力。中国移动部署的4G+网络,峰值下载速率由原来的100Mbps可提升到330Mbps,上行速度也能达到50Mbps。中国电信部署的“天翼4G+”网络,峰值下载速率则为300Mbps。2015年12月,中国联通发布“沃4G+”,其双载波聚合的峰值速率下行已经超过300Mbps,上行已超过75Mbps,至此国内三大运营商齐齐进入4G+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移动仍拥有着国内大部分的用户群,相比而言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的势力较弱。由于中国移动一直比较强势,让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倍感压力,所以让后两者在2015年以一种“抱团取暖”的方式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移动,而分帮结派的结果最终导致未来三大运营商在“4G+”的部署上,节奏会完全不同。

中国移动依旧坚持五模终端,兼顾TD-LTE与FDD双网共存,享受网络制式与成本的优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了区分于移动4G的概念,将一同推动“六模全网通”的标准,联通还将与电信共享4G网络资源。联通和电信这种做法无疑是想联手打“怪兽”,但谁的市场反响更好,只有在4G+网络落实后才能分出个胜负了。

总结:

回顾2015年,令笔者最为兴奋的就是国产品牌的异军突起,在这一年国产手机从销量到品牌再到市占比,已经全面压制了国外品牌。这从多方面说明了国产手机行业的发展迅速,加上强力的资本介入,使得本就热闹的手机圈再添一把火,多个新晋品牌的加入也是丰富的手机涵盖的人群,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随着厂商对供应链以及市场的把控,手机行业的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运营商、芯片商、各层供应量势必会成为手机厂商们的一大争夺点,相信在2016年竞争会更加深入细致,也希望国产手机厂商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