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确定自己的宗旨是:上善若水,回归自然。我们的使命是:传播水文明、水伦理、水文化、水环境、水足迹、水科技、水安全、水健康、水消费的理念和智慧,践行生态的饮用水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生产,发展生态文明。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净水科普馆》 作者:可可(沈亦可)
既然,我们确定自己的宗旨是:上善若水,回归自然。我们的使命是:传播水文明、水伦理、水文化、水环境、水足迹、水科技、水安全、水健康、水消费的理念和智慧,践行生态的饮用水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生产,发展生态文明。那么,我们就不会只有工程技术专家的一家之言,我们普及的不是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我们需要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医学家、有机食养等专家学者当我们的指导,从科学(包括化学、物理、材料学、水利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医学、文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吸取营养与智慧。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学者和专家吧。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理事,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1956年8月生,山西长治人,主要研究成果著作《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知识人与知识中国》《模式经机械新探》《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在国家、省部级刊物发表生态文明和经济学论文200多篇,2010年在《中国经济时报》开辟《生态经济笔谈专栏》,主持完成了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20多项,主持国家发改委委托课题《“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内生增长模式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国税总局《建立现代税收管理模式改革方案》,世界银行第四期援助课题《转型时期中国财政和税收研究》等。
张孝德老师研究生态文明20年历史,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不少学者认可其研究成果以及他致力于推动的事业,不仅与当今高层可以契合,更是给我们民间生态文明公益事业致命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后又考入,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交通大学。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国际东亚科技医学史学会(ISHEASTM)会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常务编委、编委,同时担任《大学科普》特邀科学顾问、专家。已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等列入数十种国际名人录。已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多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片,长期在京沪等地著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
江晓原老师研究科学史,对科学和工业文明的反思,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求解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尤其是通过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解读,可以启发知识青年的觉悟,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解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保护地友好体系发起人)198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学士,1994年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系硕士,2000年中科院动物所生态学博士毕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曾经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生态安全课题组和保护地课题组协调员,现任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执委会成员,曾任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东亚地区副主席、全球GAP分析项目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GEF项目专家。自2005年7月开始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领导WCS开展西部地区藏羚羊、马可波罗羊等濒危有蹄类动物、东北地区东北虎、长江中下游地区扬子鳄和斑鳖的保护工作,以及华南地区减少野生动物消费和控制野生动物贸易有关工作。自2004年底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家一级学科国际组织——国际动物学会,自2008年担任该学会秘书长,带领该学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覆盖25000多会员,出版一个新的英文期刊《整合动物学》(Integrative Zoology),开展国际项目——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的组织。
解焱老师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与保护地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新模式创新,她所带领的团队,知行合一,通过动员保护地与城市志愿者的联合行动,通过城市消费带动、支持保护地原住民走生态发展、生态脱贫之路。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带动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建立。
舒为群(第三军医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博导、教授)1984年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第三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第二军医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届环境卫生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净水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重庆市预防医学会理事兼环境卫生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环境科学会理事兼环境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自1998年起,以负责人身份累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2001年领衔完成的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重庆水环境中有机物污染及其远期毒性研究”中,首次系统地描述了重庆市水环境的有机物污染状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远期危害程度,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环境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2002年领衔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聚居区的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利用”分题“水质卫生学及营养学研究”中,对现代人群普遍关注的纯净水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观察,获得许多重要研究结果。已发表科研、教学论文90余篇;主编《军队环境卫生学》教材。2002年获得首届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全军第四届预防医学奖励基金;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2006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事迹表彰奖)并荣立三等功;2007年获得重庆市首届十大女杰提名奖;2008年率教研室获得总后集体二等功。
舒为群老师作为军队公共卫生专家,关注长期研究水中微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尤其是人类饮水生活方式不良饮食导致的电解质失衡对健康产生的影响。这些基础研究没有任何现实利益,但对国民健康却至关重要,舒老师和她的研究团队却矢志不移,他们的研究成果正在说服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生态生活方式。
刘树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总工、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环境研究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委员。兼任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四川联合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教授。1940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县,1991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电力建设研究所、水电部十三工程局、十三工程局科研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力学所、中国水学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水规总院等多家单位任职。1983年以后从事水灾害及湖泊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完成海河、辽河、黄河、淮河、珠江等重要洪泛区的灾害风险分析及沈阳、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研究。培养硕士、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等十余人。组织完成国家八五攻关课题"黄河下游滩区减灾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淮河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洪涝灾害对策研究"、国家软课题"行洪区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研究"以及其他省、部重大项目。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多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全民防洪减灾手册》、《中国湖泊环境》。近年从事未来水问题及水战略研究,被中国科协聘为《减灾白皮书》专家组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大江大河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研究》课题组院外专家。
刘树坤老师是水利水电系统在大江大河上建坝发电、搞南水北调等问题上为数不多的坚持生态科学原则的科学家,他指出: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的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大水利的核心是治水,不能只追求开发水的资源功能,而是要综合开发,具体来水要考虑七个方面,即防洪、供水、水质、景观、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叫做“七水共治”。
汪永晨(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著名环境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发起人)。20年大江大河环境境污染状况的实地考察寻访、报道、上内参,主编国内环境报道书籍,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1993年制作的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1999年制作的广播特写《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长江源的家书》;2001年制作的广播特写《百岁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获得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节目大奖。1999年国家环保局《地球奖》两万人民币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2004年美国旅游杂志年度人物。两万美元捐给怒江小学建阅览室,2007年当选由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等七部委评出的“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9月当选美国《时代/CNN》2008环境英雄,2008年12月获得人民网“改革开放30年环保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2年10月获得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2014女性传媒大奖。
汪永晨老师是一个十分刚强的女性,因为她常常无奈地痛哭,擦干眼泪继续行走。20年来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每一年、每一步、每一幅摄影、每一篇文章,记录着她的似水柔情,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大爱,对民族的大爱。她以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生态学者的理性,记录着被忽视的变迁。而恰好是这种被忽视的再次呈现,可以唤醒许许多多的人们,放弃贪婪的生活方式,思考生态文明的转变,需要我们去承担些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每天编辑国内环保记者发报的环境类新闻《绿家园江河信息导读》,常常是午夜2点还在上百个微信社群转发。
徐恒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男,1963年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8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担任哈师大化学系副主任,1996年被聘为教授,担任系主任。1999年至今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801课题组长。曾担任《天然气化工》编委,第25届中国化学会理事,曾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和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1月和8月,分别组织召开第六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和第三届国际有机金属、金属络合物和催化学术会议,为组委会主席。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件。中国新农业产业协会监事长,大连有机农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大连市家协有机生活专业委员会主任。多年来,从化学角度研究土壤矿物生命元素流失,食物矿物生命元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关注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徐恒泳老师从自己的老母亲在癌症4期的死亡线上,用生态有机食材调理,起死回生,到一年内20多位癌症患者不治而愈,从中获得启迪,从化学角度研究土壤矿物生命元素流失,食物矿物生命元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关注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完成了化学家到生态学、生命科学家的转型。相信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服太多的人改变生活方式。
胡删:高级健康管理师,浙江大学有机文化研究所副主任,杭州新新生态推广中心主任,“有机有未来”讲师团团长。女,1955年12 月出生,自1971年起,先后在浙江肿瘤医院、杭州市二医院从医,1984年起在浙江电视台从事10多年新闻记者工作。1998年偶遇德国土壤改良专家,随即离职创办杭州新生态农业管理有限公司,开始了艰难的有机推广之路,她开始帮德国专家向农民推销有机肥料和有机菌肥,随后又帮农民推销有机蔬菜。一路走来,见证了有机之路是如何的艰难,把所有的积蓄都全部奉献给了有机,一路支持她走下来的是那位德国专家留给她的那句话:“那天把有机做好了,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功德无量。”2008年起,她用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作关于有机的公益演讲,不断地传播有机生活方式,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健康。先后发起了中华环保基金会“有机让我们健康起来”,“有机生活健康银行娃娃先行、 “有机进校园”“有机生活•爱的希望”公益学习班,由她“11月17有机日,过一天有机生活——让我们与地球同健康”至今已经办了6届,她创建的有机生活馆,在业内享有盛誉。2010年6月,她的《有机让生活更美好》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第五次印刷,2014年10月,她与胡水琴老师联合编著的《与身体讲和——有机调理案例实录》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被业内誉为“中国有机公益推广第一人”“中国十大有机行者之一”,但她的名片上却只有一个头衔“有机事业工作者”。
生吉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导,教授,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系膳食教育研究所所长,女,1967年10月生,山东人,汉族,中国园艺学会采后科学与技术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食品生物技术,果蔬贮藏与采后生物技术。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参加或主持国省级以上项目15项,2000年在研项目:国家十五课题“特色果品贮藏及产业化研究”的子课题“冬枣和石榴贮藏与产业化”;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番茄和葡萄种子信号转导与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研究”;中澳合作项目“Reducing spoilage and contaminationrisks of fresh vegetables in China and Australia” ACIAR Project No.PHT/1999/081;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蛋白激酶在过氧化氢介导番茄果实采后病害和冷害交叉抗性诱导中的作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产品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2B07),“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食品物流体系建设”。
如果说解决“三农”问题要拿到城市里来,生吉萍老师一样是极为重要的导师,她的研究领域就是健康饮食。为此,我们还相约就“生发,生命、生态,生活、生产”开展合作研究。
吕绍麒,德國色瑞斯(上海)認證有限公司國際檢察員、國家認證有機檢查員、輔導員,國家認證高級健康管理師、國家經絡調理師,無錫欢乐义工志愿者协会副会长。1974年4月出生于台湾桃园客家佛教家庭。自幼丧父,兄弟三人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就读于六和高工汽车修护科和新竹交通大学中国美学系,曾从事广告设计和吊装业,后轉行网际网络和农业生物科技,担任台湾中华有机农业协会副秘书长,辅导农户土壤改良、发展有机农业,水质处理及病虫害管理等,后被大陆无锡市政府邀请,从事有机农业技术辅导、有机食品销售、理念传播、蔬食餐饮。參與創辦無錫養生協會,任副秘書長,又曾赴广西崇左市寧明縣經營有機農場3年。因忆师恩法会因缘接触净源理念,向台灣慈心基金會赖锡源学长申请净源计划在大陆的推广,獲得资格后創辦清净本源社會企業,与無錫灵山集团合作在拈花湾建立台灣有機茶葉旗舰店。
他曾经在无锡从事过桶装水、功能水销售,担任过无锡净水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多年前离开了这个行业,从事有机茶和茶道推广,先后提出“清净本源”“有机该帮”的品牌理念,推广生态有机生活方式。他对水和茶的理解,能给你很好的启发。
沈亦可:号:可可,江苏无锡人,1960年1月生,现居住上海浦东。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深度水处理研究会理事,上海自然之友生态保护协会发起人理事,北京自然之友终身会员。现专职从事环保公益,是净水科普馆、环保酵素工坊和PGS支持生态农业等公益项目的首要发起人。就学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化学分析专业、自学考试南京大学社会学。10年集成电路研发、水质监测经验,发表过3篇技术论文;20年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创办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上海办事处、上海分公司等,开创知识产权第三方监管、社交化管理云平台PAAS服务等。曾经参与过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修法、曾为上海市知识产权专家库成员、上海名牌评审专家,上海商标协会代理专委会副主任、上海专利代理协会所长联席会议成员。25年净水行业协会工作经验,曾参与发起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净水行业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兼公益慈善部部长,捐建《中国净水行业公益网》《安全饮水健康网》和民间公益《净水科普馆》,组织全行业直饮水设备捐赠,志愿者队旗和工作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编制的《四川地震灾区水处理设备调研报告》及原始音像资料,由全国工商联交四川省委、政府,被“5.12”大地震博物馆收藏。利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官方专利数据库,对中外净水行业节能减排类专利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完成了4篇专题报告,公开发布了3篇。
可可先生积极推广上述学者、专家的理念,秉持梁从诫先生倡导的“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的理念,在上海浦东、贵州牛耕部落,有他参与发起、亲身实践的落地项目。他在民间环保公益领域首推消费引领低碳饮用水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抵制瓶装水、尤其是冰川水饮用的一次性消费习惯。
关于净水科普馆
净水科普馆由N家NGO共同发起的自学习虚拟社区自媒体。其宗旨:上善若水,回归自然。我们的使命:传播水文明、水文化、水伦理、水足迹、水科技,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观,践行生态的饮用水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生产,发展生态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