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息化:好看不好吃的奶酪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7-03-26 01: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政府宏观政策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动

在郭海涛看来,除全球供应链的因素外,政府宏观政策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也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加速发展的催化剂。

2003年,旨在进行规范和扶持的《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2005年,中国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其中包括产业指导制度、信息服务制度、技术支持制度等。推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5年8月,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亲自启动了北京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一期示范工程,按照预期,到2007年底,将有1000家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在已经拥有21万家中小企业的深圳,2006年5月,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启动蓝色通道工程,旨在为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在此之前,长三角的无锡市也建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诸如飞跃缝纫机、钱江摩托车、正泰德力西电器等企业,已成为各地政府树立的信息化样板。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王远枝在概括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时指出:“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规范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更帮助企业全面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生产和市场的双繁荣。”

计世资讯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做出了乐观预期: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用户对IT产品的采购额将达到2476.3亿元,未来5年内的复合增长率为22.1%。

尽管主观和客观因素正在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快速膨胀,然而,郭海涛还是指出“有些中小企业宁愿保持原有的企业运作手段,似乎并不信赖信息化程度与企业效率提升成正比。”

一个例子是,2003—2005年,神舟电脑是国内低价PC市场的黑马。神舟电脑炫耀自己低成本带来的低价竞争优势时,却并不打算将销售流程管理依赖于信息化系统,至今,其地区销售经理与总部沟通仍保持着传真和电话的方式。情况相似的还有世界微波炉大王格兰仕,这家生产流程非常细化的企业并不愿用软件系统将企业的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固化下来,而宁愿用人工和生产线进行生产流程管理,并且在生产和库存环节,保持着口头与文字的上传下达。

郭海涛曾多次亲自考查中小企业信息化案例,他认为,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成功实现协同增长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中小企业在通过有效渠道解决生存问题前,仍然对于耗资上马信息系统忧虑重重。一个例子是,温州的中小企业宁愿寄希望建立企业网站,或者利用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自己产品的国际销路。

计世资讯软件与服务研究部主任曹开彬对此现象的概括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是重财务、重营销而轻业务流程,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们并不愿承担将核心业务固化于信息系统中的风险。”

“中国中小企业的业务环境不断变化,其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也并不固定,因此担心信息系统到底带来多少收益是有理由的。”IBM中国公司中小企业部总经理郑小聪告诉《商务周刊》:“所以IT服务企业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采取有效而精细的方式启动这个很大但是很分散也很复杂的市场。”供求之间

按照2003年2月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在工业领域,30亿元以上营业规模的是大型企业,30亿元以下的是中小企业。2004年中国工业发展统计报告中披露,中国共有2980万家中小企业。

这2980万家企业对于信息化系统提供商而言,并非是全部有效的市场。“有些中小企业是纯粹的个体户,对于规模性的厂商而言,这些小型企业对于信息化并无有效需求。”郭海涛说。

2006年3月,由商务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发布了《成长型企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本土中小企业营业规模正出现递进式增长,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已经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面对这块诱人的市场,在大企业信息化进程中获得优势的国外厂商已做好准备。继2004年末发布《Window Small Busine Server 2003》后,2005年8月,微软在15个城市选择了100家中小企业推广.net应用;甲骨文公司则在2006年1月发布针对中小企业的Oracle数据库10g标准版,并以一系列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赢得了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公司、厦门市商业银行、广东中山小榄镇信息中心等用户 AP则在SAP All-in-One一体化解决方案和SAP Busine One方案的基础上,在2006年2月成立了SAP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模块预制方案。

国内厂商也毫不示弱。用友除了利用财务软件U860继续增加与中小企业用户的黏合度外,2005年3月,ERP-U8成为用友普及中小企业ERP系统的杀手锏;金蝶则推出了KIS专业版新版,维持其在低端产品线的竞争优势,2006年初,金蝶在100多个城市又启动了“金蝶KIS一体化小型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巡展活动;分销服务业出身的神州数码则利用2006年初推出的一款渠道小产品“企明星”,开发除制造业外的餐饮和服务业用户;而过去以行业性客户为主的浪潮则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Expre 解决方案。

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所采取的战略毕竟不同。曹开彬在比较国外厂商与国内软件商的策略时指出:国内外厂商相同之处在于以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获得规模用户;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跨国服务于世界500强管理系统的公司似乎在启动中小企业时可能并不占优,而中国本土企业则容易以低价的产品占据市场。而在进军中小企业市场方式,“那些跨国公司可能会经过更长时间的等待,从总体上以定制式的解决方案实现战略性进入。而国内厂商则面临着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曹开彬说。

事实上,不仅是金蝶、用友、神州数码,在国内提供ERP及企业解决方案前100名企业排行中,清华紫光、明基逐鹿、汉普中国、中山达策、新大中软件、西玛软件等等,无一不将中小企业信息化作为一块掠取利润的黄金宝地。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也催生了更多专业性的软件提供商。例如,供应链软件提供商I2在国内不仅拥有大众汽车、联想等大客户,也有贸易型的中小企业客户。除此之外,一些国内软件厂商将自己的专长集中于客户关系管理、库存、人力资源、制造流程等环节,或者以某个行业的中小企业为目标市场。例如清华同方在中小企业市场面向医药类企业,而华迪则看中了金融类中小企业,新大中软件相对擅长电子政务。

对于SAP、甲骨文,或者用友、金蝶这类综合能力占优的厂商而言,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面临的是更加多元的竞争。众多的专家型竞争者增加了大厂商赢利的风险。目前,除了利用财务系统标准化绑定的中小企业用户外,用友和金蝶都还远未从中小企业的ERP和DPM等业务流程信息化阶段获得理想赢利。而神码管理系统公司资深顾问江晨向《商务周刊》坦言,大型公司客户仍然是神码管理系统公司的主要赢利业务,大型客户与中小型企业的营业比例是8:2。

国际通才们对这个市场的鲸吞蚕食也不顺利。SAP企图点燃中小企业的“燎原计划”已实施18个月,这意味着SAP对这个市场的三年耕耘期已经过半,但SAP在中国的收入仍有85%以上源自大中企业,离SAP最初的规划显然相差较远——SAP的全球对头甲骨文也未能占到便宜。

然而,中国中小企业毕竟是需求不断膨胀的市场,在这些综合性信息系统提供商未获得赢利之前,中小企业的利润是否被那些专业类软件提供商和瞄准中小企业市场的市场利基者们抢走了?

“除了先前用友和金蝶在中小企业财务系统标准化进程中获得高额利润,现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普遍处于高增长需求和低利润生存的矛盾状态。”曹开彬说。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在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竞标中,原来数十万元预算的项目最终以20万元成交是常有的事情。

华迪公司一位负责人也告诉《商务周刊》,几乎80%的中小企业项目都不能以正常价格成交,“大多数项目的价格都是折了之后又折的,大家都是先拿到项目,客户满意以后再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小企业庞大的用户量,这些厂商都倾向于以标准化的产品占据市场,争取新的用户,并未对用户的长期利益做过多考虑;二是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门槛低,更多的厂商陷入了同质化的竞争状态。

并且,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时常会出现主动的价格“扰局者”。2004年末至2005年初,速达发布定价为2万元的Quick-ERP,发起对金蝶的K3的挑战。速达软件声称,自己在国内中小企业管理软件零售市场占据了80.1%市场份额。但有业内人士指出,速达的Quick软件并不具备真正的技术内核,也并非真正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只是协同办公的工具。

事实上,就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初衷而言,他们当然希望以有限的投资,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入到更广阔的价值链条中。但是低廉的IT系统投资,却常常让中小企业决策者们更加怀疑IT投资是否值得。

2006年初,由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表明,只有13%的受访者表示可以使用现有的商品化解决方案,22%的受访者提出希望服务商在对通用方案进行客户化个性改进之后再提供给自己。

“现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用户数量增加,但是当用户增加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投资满意度低的问题。”曹开彬说,“他们可能发现,原来充满期待的ERP项目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SAP代理商和合作伙伴给《商务周刊》的反馈是,目前SAP all-in-One和Busine One对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成功率是70%——SAP擅长提供配合不同流程的定制式模块,在中小企业的成功率尚且不能令人满意。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有限的资金和变化的业务流程,使企业的IT投资很容易出现无效和重复投资的风险。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