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OA的名义 ERP平台竞争加剧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7-05-14 00:30:00转载 返回原文

有了微软的支持,浪潮的GSP平台是否就足够强大呢?微软成功在哪里?因为它掌握了平台。有了Windows,所有的用户、ISV都必须将其应用建立在Windows上,所以微软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难以撼动。企业级应用软件也是这样。

有了微软的支持,浪潮的GSP平台是否就足够强大呢?

微软成功在哪里?因为它掌握了平台。有了Windows,所有的用户、ISV都必须将其应用建立在Windows上,所以微软越来越强大,地位越来越难以撼动。企业级应用软件也是这样。

现在包括SAP、浪潮、用友、金蝶在内的应用厂商都已经意识到,用户虽然主营业务需要上ERP,但是肯定还会有其他应用软件,比如BI、CRM等,那么这些软件如何与ERP融合,将直接关系到应用软件的使用效果。因此这些应用软件厂商纷纷往下发展,试图通过建立应用软件平台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

浪潮虽然一直在做自己的应用软件平台GSP,但是从来没有高调推出过。4月26日,浪潮在北京发布了软件平台新产品——GSP v3.5。这是一款在微软支持下、基于SOA设计开发的产品。“这标志着浪潮ERP已经全面实现平台化。”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这样说。

以SOA的名义争夺

从2005年开始,各个管理软件,尤其是擅长ERP的软件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台。

做这些平台的起因是大家都希望将一些共性的、可复制的、颗粒化的产品和工具放在平台中,当用户需求有变化时,应用软件提供商能够根据这些工具和颗粒迅速实现调整,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速度,而且,SOA的概念也得以支撑。

以浪潮为例。以高端和行业起家的浪潮一直强调适应集团集中管理、行业特色管理的需要,他们很多产品都是与战略性用户协同研发。随着客户群的不断增大,逐渐产生出大量的共性、行业和个性化的需求,由此沉淀的标准应用构件、行业应用构件使得浪潮GSP平台拥有了近千个来自市场一线、反映中国最高管理需求的各类构件库,成为浪潮GSP平台实现快速应变的一个重要筹码。2003年,浪潮推出了GSP平台,之后虽然在逐步升级,但是一直没有单独拿出来,而是与其ERP软件相配套。到今天,GSP v3.5单独推出,一方面是因为包括用友、金蝶在内的管理软件厂商都在大谈平台,甚至有些厂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先占住舆论阵地;另一方面,浪潮也希望借助GSP v3.5平台给用户和合作伙伴们更方便的开发空间和更高的开发效率,赢得更多用户和合作伙伴。

再看看SAP。SAP的旗舰产品R/3是30年前的产物,之后虽然一直在升级和修补,但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用户多变的需求,不符合目前SOA的趋势。但是,如果将R/3推倒重来,对SAP来说代价又太大。几年前,聪明的以色列人开发了能支撑R/3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R/3可和目前其他管理软件平台共享数据,帮了SAP的大忙。SAP干脆将其纳入囊中,并命名为Netweaver。之后,SAP在全球大力推广Netweaver,不仅争取了很多小型的ISV,还赢得了包括富士通在内的硬件厂商的支持。去年,Netweaver与Office实现了互操作,拓宽了应用软件平台的道路。不过,SAP也非一帆风顺。在一个月前,带着Netweaver进入SAP的以色列天才夏家曦离开了SAP的管理层,原因是他短时间看不到升为CEO的希望。这对Netweaver的未来发展恐怕不是好事。

可以说,这些应用软件厂商推出平台时都在说希望通过平台实现SOA。不管实际结果如何,起码以SOA的名义会使得平台之上的厂商开发工作小了很多,柔性空间大了许多。

谁是受益者?

谁是这些平台之争的受益者?很显然,对于某一个用户来说,当它选择了某一个平台之后,其开发速度、系统效率可大大提高。

以浪潮的用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为例,在GSP平台上开发应用系统,二次开发效率提高了60%,系统的自动更新和安装部署比以前大大简便。再加上浪潮本身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在中小软件开发商中取得号召力,这样就团结了一批合作伙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这些开发商中选择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这是对用户的直接好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平台之争对用户来说意味着互相不联通的阵营的出现——就像现在的Java平台和.net平台一样。用户只能选择一种平台以及与这个平台融合的应用软件,而一旦想跨平台,比如我看中了SAP系的BI系统,又觉得浪潮系的ERP不错,那基本上暂时不具备互操作性。这对于大批用户来说,是个非常高的要求——在上系统之前必须通盘考虑,一旦选定了某个平台,再想改变就要彻底推倒重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输掉的可能是一大批不能预见到五年、十年后状况,因此没选对平台的用户。

不过,这样的平台之争最有可能的最终结果是,两三家技术、用户数等方面占优势的平台厂商笑到了五年后,各自把持一部分市场。之后,这几个冤家对头就像当年微软和Sun的和解一样,表面上可以互操作,实际上暗自较劲。这样的斗争会持续,可能会超过十年。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